岳麓书院

春风送暖

<p class="ql-block">在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山光水色的湘江西岸,有一片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这就是为世人所瞩目的“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坐落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p><p class="ql-block">北宋八年,宋真宗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p><p class="ql-block">1986年湖南大学宣布完成修复岳麓书院,并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参观路线引导图</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清朝遗构。上世纪以来,经过几次大修,一些毁于战火的建筑得到重修。岳麓书院古建筑在布局上釆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大门,始建于北宋,曾称“中门”、“黉门”。现存大门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大门釆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两旁署汉白玉抱鼓石。“岳麓书院”匾额为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时所赐,“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联为清代山长袁名曜与学生张中阶合撰。</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的戏楼为赫曦台,位于书院前门。它始建于南宋,是古时酬神演戏的舞台,因朱熹与张栻在此观日出、论学问而得名。台侧“寿”“福”二字传为老道所写,有“藏龙卧虎”之意。台上壁檐有戏曲故事堆塑,具较高艺术价值,也是清代书院学子课余文化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大门之后,即为二门,釆用花岗岩门框,左右各辟过道,便于通路。其两旁矗立着南北二斋,分别是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p> <p class="ql-block">讲堂则布置在书院中轴线中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始建于宋咸平二年(999),为书院藏书之所,原称书楼、尊经阁。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增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后期,书楼已发展成我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书楼的藏书理念为“书不贵藏,贵能读”,对后人很有启发意义。</p> <p class="ql-block">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等等。</p> <p class="ql-block">屈子祠又称三闾大夫祠,专祀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约前340—前278)。清嘉庆元年(1796),长沙知府张翙,学政范鏊与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屈子祠于岳麓书院北侧。2006年,改建屈子祠于今址。</p> <p class="ql-block">此外,书院内还有时务轩、赫曦台、山斋旧址等纪念建筑,错落分布于庭院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参天古木郁郁葱葱,淙淙溪水潺潺流淌,历史古迹熠熠生辉。岳麓书院,这座千年学府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华夏大地,记录着辉煌过往,续写新的文化篇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主要历史资料介绍来自于岳麓书院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谢谢您的欣赏和支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