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罗心呈•罗寿能)《至善书院•健康•家庭•事业》第469集《中国文化的精神》:</p><p class="ql-block">1.人生三“秋”:春华秋实(有华无实,春生秋杀,知华明实,明华善实)、平分秋色(秋分色平,因平而分,色即是秋,知色懂秋)和千秋大业(秋收业大,万业千秋,知秋明业,明秋业大)。</p><p class="ql-block">(1)人生第一“秋”:春华秋实。</p><p class="ql-block"> 何谓春华秋实?“春华秋实”指自然界万物春天开花、秋天结果的自然运行规律,比喻万事万物的因果轮回关系,形容文釆与德行的统一,引申为勤奋学习与成长蜕变的回果逻辑。简单讲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用古人的话讲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p><p class="ql-block"> 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云:“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是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反反复复,到什么时候才会终止?多少往事都难以忘却。小楼上昨夜里又刮来了东风,在这片皓洁的月色中,不忍心去回首故国。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应该还在,只是人已憔悴衰老了许多。问我能有多少忧愁?正像那一江的春水向东流去。人生无常,生活“十有八九不如意”,正是那“八九的不如意”才能换来那“一二的如愿以偿”。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扛得住、熬得过那“寒风凛冽”冬天之黑夜,从而迎来“春暖花开”春天之黎明呢?</p><p class="ql-block"> 与其叩问天地的无情、无义、不仁,追问他人的满胳膊愁绪、无可奈何,倒不如回归自我的反思反省。如若能放下彻夜难寐、痛苦恐惧的的自问自答及问天问人,与其踌躇满志地、无休无止地愁眉苦脸,倒不如让繁华三千落尽,轻装上阵,活在当下更来得“赤子之心”且“浩然之气”,这不正是俗话说的“水到绝处是风景,人到绝境是重生”吗?如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还不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甚至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更甚是“天才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不就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吗?</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春花秋实,岁物丰成,夏耕冬藏,各有其时。”,意指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每一年万物都大有丰盈收成,春天播种,夏天耕长,秋天丰收,冬天储藏,这都是春夏秋冬,各尽时令,周而复始。每一个人的生活、人生不也像草花木一样,春来开花,夏来生长,秋来结果,冬来收藏,这不正是古往今来所言的“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终,爱登其质”吗?但是现在的人往往都喜欢“急功近利”且“好高骛远”,因此就有了“揠苗助长”、“争强好胜”与“争名夺利”,其结果肯定是“求而不得”且“事与愿违”,这本身就是违背了自然界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运行规律,又怎么可能“春生夏长,秋实冬尽,物尽天花,人杰地灵”呢?</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想说了算,每个人都想“万事大吉 ”,每个人都想“光说不做”,每个人都想“不劳而获”,每一个人都想“一夜暴富”,每个人都想“一劳永逸”,每一个人都想“骁勇善战”,每一个人都想“运筹帷幄”,每个人都想“决胜千里”,每个人都想“应有尽有”,每一个人都想“功名利禄”,每个人都想“功成名就”,每一个人都想“百世功,千秋业,万代名”,这也仅仅是“想一想”而已,但又有多少人愿意几十年如一日地去勤奋学习,勤学苦练,博览群书,学富五车,貌似潘安,剑眉星眸,清新俊逸,品貌非凡,才貌双绝,惊才风逸,破茧成蝶,精进成熟呢?</p><p class="ql-block"> 太多的人都想“岁月如歌”,但又有多少人能熬得过“生活如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平淡无奇呢?其实“岁月如梭”才是真正的“红尘一梦”,漫漫人生路,我将上下而求索,这不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的静待花开,岁月静好,幸福绵长,思念绕心间,温情满人间”吗?不也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且行且悟,且珍且惜,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吗?不更是“岁月如花,芳芳馥郁;人生如曲,婉转悠长;青春年华似水,日月星辰无悔;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知他富贵几时来,我且优游,且随分,且宽怀”吗?</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看遍繁华三终落尽;心中有梦,历经沧海桑田心平静;一帆风顺,不见得乘风破浪;历经千辛万苦,反而是势如破竹;余生很贵,是因为时不再来;余生很长,是由于无所事事;“花开花落终有时”是春华秋实,“相逢相聚本无意”是缘起性空,这不正是古人所云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吗?</p><p class="ql-block">(2)人生第二“秋”:平分秋色。</p><p class="ql-block"> 何谓平分秋色?“平分秋色”指秋分时节昼夜均分的伺候然现象,形容双方实力相当、势均力敌、难分高下。比如局手下棋,最高的境界即是“平局”,“平局”是最好的“互利共赢”,也是“中庸之道”,那高在哪里呢?仔细想想,一个人本来可以“赢得”对方,但是能将棋局下成“和局”,还让对方“神不知,鬼不觉”;同样的道理,一个本来是要“孤独得”,但是却“潜移默化,不动声色”地将棋下成了“和局”,这难道不是高手中的大咖吗?中国文化中的“中和”这两个字,确实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可以称得上“国粹”了。</p><p class="ql-block"> 在《礼记•中庸》中是这样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情绪、情感未显露时的自然平衡状态为“中”,流露时符合节度则为“和”。两者合在一起,被视为人类社会秩序、自然界万事万物、宇宙运行的终极和谐状态,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哲学概念,这不就是古人所言的“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吗?“中者”不偏不倚、居中守正,处未发之中,也就是修心养性内在;“和者”顺畅平衡、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已发之和,内外世界的大同和谐。</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和气生财,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致中和,天地位,万物位”,意指心平气和会招财进宝,气和神定即是尊贵庄重,万事万物只要能达到“致中和”的境界,天地都会赋予其应有的位置,万事也会得到滋养生息。这种不偏不易、求真务实、固本求本、自性乐本的为人处世原则,即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又为德,“德”又有德高望重、积善行德、厚德载物、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德不配位等等,都是自己拿捏、衡量,最后依然不是还要回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处中和,行无为,则天下自化”上来吗?</p><p class="ql-block"> 比如原子里面有正电子、负电子,正电子的电荷量大于负电子的电荷量,这个原子就对外显正电,反之就对外显负电;如若正电子与负电子的电荷量,这个原子对外就不显正负电,而是处于一种“和谐”的平衡状态,这就是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是这样,人类社会不也是如此吗?物极则必反,万事万物多了,就要减少,少了就要增加,这不正是老子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吗?但是人类社会,偏偏要“逆天而行”,是弱的更弱,强的更强,多的更多,少的更多,这不也是老子说的“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吗?深思熟虑一下,人又怎么会斗得过老天呢?朝夕交替,春夏秋冬,东升西落,生生死死,又有谁能挡得住呢?</p><p class="ql-block"> 宋代诗人李朴《中秋》云:“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意思是晶莹皎洁的月亮像一面宝镜升到天上,云间仙境万籁俱寂没有一丝声响;今夜一轮满月把秋天分成两半,它把月色洒在云间大道上千里万里亮堂堂;狡黠的仙🐇好像要从弦外跳落,妖异食月的蛤蟆你别现身以免遮住月光;我要和朋友相约一起登上直通银河的仙筏,只等那银河彻底清清亮亮。天地之间,人世之间,苦乐参半,有的人喜欢苦尽甘来,有的人追求“及时行乐”,还有的人在乎“老婆、孩子、热坑头”,更有人凌云壮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甚至有人钟情于“田园牧歌”,这都没有什么“对与错”之分,也无可厚非“善与恶”。反正都是“年轻时不懂事,懂事已经是不年轻了”,儿时的天真无邪,年少时的无知者无畏,年轻时的盛气凌人,青年时的凌云壮志,中年时的踌躇满志,年老时的志在千里,暮年时的几度夕阳红,最终都不是“人走茶凉、人去楼空、灰飞烟灭、物我两忘”吗?</p><p class="ql-block">(3)人生第三“秋”:千秋大业。</p><p class="ql-block"> 何谓千秋大业?“千秋大业”指长久的、伟大的丰功伟绩,形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或需长期投入的百年基业,千年伟业。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个人无论对于健康、生活、工作、家庭、事业都应该是“精精业业”的。一开始肯定是勤学苦练,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这不正是俗话说的“十年寒窗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吗?99%的人都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的大道理,也更知道“人之初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的家教家风,为什么做不到呢?</p><p class="ql-block"> 人的本性其实就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特别是懒得“动脑”,甚至是到了“吝啬鬼”的地步。这也不奇怪,因为这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的“基因”,人类能大部分人能“吃饱穿暖”这件事,也仅仅才近百年的时间。而在这漫长几百万的演化过程中,人类大部分人其天天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是被“饿死”都是不足为奇的。而人类的“大脑”又是最耗能的,几乎消耗了人体25%的能量。并且这种大脑能量的消耗还会影响其的“本能生存”机率,因为各种危险到处都是,因此人类的优先次序就是“能不动脑,就不动脑,留着更多的能量生存下去”,这不正是《物种起源》中的核心思想“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p><p class="ql-block"> 人之所以能成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主要是因为其天生就有不断学习、探索、创造的精神,这是“骨子里”的遗传基因。但是前提条件是先活下来,再说了,如若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学习、探索、创造呢?这就是人类能直立行走、听说读写、逻辑推理、发明创造的核心所在。但这种有意识的刻意训练又是反“人性”的,特别是不能偏极,也不能太放松,更重要的是天天学习、训练、探索、思考会让人产生“厌恶”情绪,甚至“物极必反”,导致一看书就“昏昏欲睡”,这确实是一件不好拿捏“中和”的复杂事件,那又要如何做呢?依然是没有什么捷径,还是得多读好书、经典书,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博古通今,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天赋。进而摸索出一条用自己擅长的方法去发挥自己的天赋,并将其做到极致,这才能真正的成就自己的“百年基业”与“千秋大业”。但太多的人都没有熬过这个“地狱”般的尝试、探索期,就轻易认怂、放弃了,从而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精力、资源投入到那些“玩物丧志”、“吃喝玩乐”、“鸡毛蒜皮”、“及时行乐”、“娱乐至死”中,让自己整天生活在麻木不仁、行尸走肉、醉生梦死、纸醉金迷中,最后将那点仅有的青春年华又耗的干干净净,甚至是身体病入骨髓,无药可救,更有甚者支离破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最后只有“悔恨终身”、“不得好死”、“死不冥目”,这不正是俗话说的“多行夜路终遇鬼,多行不义必自毙”吗?</p><p class="ql-block"> 前人云:“万丈红尘英雄梦,千钟美酒宴宾朋。独醉千年人世间,三杯醉饮舞红尘。千秋大业一壶茶,万般滋味一壶藏。世事浮沉一壶醉,茶韵音溢涤心忧。”,意思是在忙碌纷扰复杂的生活中,人们借酒消愁解闷,品味人生百态;三杯酒下肚,世间一切似乎都暂时得到了如释重负和包容放下;与繁华三千的尘世间相比,一壶清茶,更能让人静下心来一日三省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方向;一壶清茶中,蕴含着对世界的洞察秋毫和对未来的深谋远虑。一壶清茶,可以将人的内心洗漱的晶莹剔透且明心见性,这不正是人们常说的“一书一知己,一菜一生活,一酒一人生,一剑一江湖,一茶一世界,一想一地狱,一念一天堂”吗?</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阴谋诡计地弄害人害己的“千秋恶业”,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想方设法搞损人利己的“千秋霸业”,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在创为民为国的“百年基业”,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建普渡众生的“千秋宏业”,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留世界大同的“千秋万名”,这不正是人们常说的“千秋伟业在人间,万古英名传四海”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