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云冈石窟

天马行空

<p class="ql-block">阅尽万卷尊北魏,平生只为拜云冈。</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开始改称云冈石窟。是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大型佛教石窟群,始建于北魏和平元年(460年),北魏文成帝复兴佛法,命昙曜高僧主持开凿了规模宏大的云冈石窟,历时约70年完成。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雕刻面积达1.8万平方米,集中体现了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石雕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是一场帝王与佛祖的“形象工程”。公元460年,北魏高僧昙曜在文成帝的支持下,于武周山凿出五座巨窟,将五位北魏皇帝的面容融入佛像﹣﹣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帝王造神运动"。第16至20窟的佛像,或威严、或慈祥,无一不是政治与宗教的完美联姻。鲜卑人用希腊式的雕刻技法(犍陀罗风格)塑造佛像,在袈裟上刻满千佛,暗喻"君权神授",这佛像微笑的背后,藏着一个王朝的野心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大佛的眼珠在百年前被盗,如今只剩凝望天空的空洞……</p> <p class="ql-block">早期(昙曜五窟):造像浑厚质朴,象征北魏前五位帝王。‌‌</p><p class="ql-block">中期:双窟与三窟组合反映"二皇共治""三帝共治"政治格局,装饰华丽。‌‌</p><p class="ql-block">晚期:迁都洛阳后造像趋向汉化,出现瘦骨清相风格。‌‌</p> <p class="ql-block">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皇家首次主持开凿的石窟工程,云冈石窟处处展现着文明碰撞的印记和民族交融的结晶:早期造像的“犍陀罗风格”带着印欧人外貌特征,中期则融合印度笈多风格与汉地审美;爱奥尼亚柱、波斯兽形柱与中原斗拱、飞檐共处一窟,正如宿白先生在《中国石窟寺研究》中指出的,云冈是“勿问西东”的兼容典范。</p> <p class="ql-block">“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这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绘的云冈石窟壮景。</p> <p class="ql-block">郦道元对云冈石窟的经典描述"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完美诠释了其艺术精髓。这八个字既突出了造像的雄伟庄严,又强调了其超越世俗审美的独特性,被后世公认为对云冈石窟最凝练的艺术总结。‌‌</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被誉为“最美微笑菩萨”的造像位于第8窟,因其罕见的露齿含笑和一对酒窝的生动刻画,被网友称为“萌菩萨”。</p><p class="ql-block">这尊菩萨像高约2米,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1-494年),嘴角上扬露出牙齿,脸颊嵌有深酒窝,笑容纯净愉悦,兼具人性化与神性美,在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中极为罕见,其融合了犍陀罗风格与中原审美,被誉为云冈石窟的“神来之笔”。‌‌‌‌</p> <p class="ql-block">历经1500余载,巍峨的云冈石窟依然风华绝伦,这部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文明的璀璨与传承、开放与包容。</p> <p class="ql-block">千年佛窟倚云开,石刻沧桑映紫苔;</p><p class="ql-block">万佛无声传禅意,清风犹带梵音来。</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云冈石窟,是承载历史之深沉的文化名片,是赢得世界赞誉的国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6日拍摄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