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回家 欢迎回家(二)——记陕籍抗战将士后代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赴卢氏缅怀先烈

xawha

<p class="ql-block">  在高速路口迎接这些陕籍抗战将士后代的,有卢氏县官道口镇党委书记上官新洁、副镇长崔鶴翔和石大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常遂峰等。卢氏县,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辖区,有9个镇、10个乡,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是河南省县域面积最大的县,官道口镇又是卢氏县内面积最大的乡镇,石大山村(社区)则是官道口镇最大的村(社区)!</p><p class="ql-block"> 卢氏县是我国惟一以姓氏命名的县,为中华卢姓族群发源地,北邻灵宝,东连洛宁、栾川,南接西峡,西南与陕西省的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其县城距三门峡市区135公里,截至2023年末,其户籍总人口375152人。一眼看去,秦岭越过陕西东向豫西,余脉在卢氏县境内与伏牛山、熊耳山、崤山交接,成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标志,也让卢氏县内既有黄河水系、又有长江水系,是河洛文化重要源头。卢氏县植被茂盛,物种丰富,拥有2400余种植物,其中野生中药材1200余种,是全国十大中药材基地县之一,被誉为“一步三药”“中华天然药库”。</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80多年前,这里的山山水水因为日寇的侵略,遍地燃烧着烈焰、弥漫着硝烟,没有一刻安宁。河南省政府及各机关、学校等先后搬迁到这里,成为中原抗战的指挥中枢,也成为日寇侵华的眼中钉。</p><p class="ql-block"> 在官道口镇,陕籍抗战将士后代参观了石大山抗战研学教育基地,了解了当年战斗的概况;登上了石大山抗战遗址,瞻仰了他们父辈、祖父辈当年不怕流血牺牲与日寇拼刺刀的战场,那些战壕、碉堡、炮台、指挥所、日机坠毁处以及日寇杀害抗战军民的万人坑……今天,山色如黛;曾经,草木肃然;过去,惊心动魄,无比惨烈;现在,缅怀先烈,永远纪念。</p><p class="ql-block"> 是的,这些陕籍抗战将士后代将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纪念地选在卢氏县,是因为他们的父辈、祖父辈在八十年前的这里,曾经与日寇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杀、浴血激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据国防大学出版社《中日血战三部曲》载,这些陕籍抗战将士驻守在豫西的卢氏县、灵宝县(现为市)、洛宁县等地,经历了从抗战最艰苦的相持、迫使日寇从战略上转入防御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几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1944年,欧洲战场的形势已逐渐明朗,但日寇还要做垂死挣扎。1945年1月,日大本营规定中国派遣军在战场的压制圈,为老河口—宜昌—秀山(湖南四川交界)—黎明关(广西贵州交界)—平马(广西恩隆县东)之连接线以东,超越这条线作战须大本营批准。这条线大约在东经107度线上,或者说在西安—贵阳的垂直线以东。可见,日寇依然想保持进攻的态势,随时准备在这个压制圈内发动攻击。</p><p class="ql-block"> 日大本营判断,1945年四五月间,美军将在中国沿海登陆,此前美军飞机从中国起飞轰炸日本本土,将战火烧到了日本国内,而鄂豫陕边老河口地区就有美国空军基地,故要求中国派遣军尽快摧毁这些美空军基地。1945年1月下旬,日大本营批准了中国派遣军覆灭老河口及芷江两个美军航空基地的作战计划,这就是于3月下旬以主力快速袭击和突破我军阵地,神速挺进西峡口、老河口。为此,日寇组建了豫西地区队,要求顺着洛阳——卢氏大道前进,在突破长水镇(洛阳西南偏西100公里)后,除尽多地牵制我军外,要做出似乎要进攻西安的行动,使其主力的攻击能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 日寇于1945年3月2日发动了豫陕边作战,豫西地区队于3月22日晚发起进攻。我军第一线阵地设于洛宁、卢氏之间,以长水镇为枢纽利用山势构筑工事。24日,日寇在长水镇将我军战线撕破一个缺口,26日占领老河口机场,4月4日进至豫陕交界的重阳店(距陕西省商南35公里),4月6日进占故县,前进30公里。</p><p class="ql-block"> 抗战将士后代王定慈提供了新编十四师师长陈子坚(系共产党员)、四十团团长殷义盛(系共产党员)共同为此战撰写的回忆录。他们回忆,日寇攻占长水镇后,大举向卢氏县进犯。时任三十八军军长的张耀明以敌兵力大、攻势猛为由,请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裴昌会(总司令孙蔚如在陆军大学受训)派兵增援。裴命九十六军军长李兴中派出新编十四师一个团火速增援。李兴中派新编十四师第四十二团团长王训诚(系共产党员)率部前往。王团到达后,张耀明命令该团反攻占领长水之敌,收复长水镇。王训诚即令第三营主攻,第一、二营助攻。第三营营长是1944年夏坚守汜水虎牢关某高地的张平世连长升任的,作战极勇猛。第一次攻击未能成功,且伤亡不小。第二次准备周到,用奇袭方式,且有中美空军助战,一举成功,将敌击退,收复了长水镇。将长水镇交由第三十八军防守后,王团遂调归建制,回防官道口。</p><p class="ql-block"> 豫西地区队告败,但日寇并不甘心,又于1945年4月18日发起河南战役。19日,郑州失守。22日,毛泽东向八路军发出指示,“敌南犯后方空虚,应乘机开辟豫北地方工作,以便将来可能时,开展豫西工作基地”。4月30日,许昌失守。5月10日,国军主力全军西撤。5月25日,洛阳失陷。至此,河南又有38县沦于敌手。河南是中国西北、华北、华中三大区域相接地带,于敌、于我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共中央敏锐地判断与日寇在豫西将有一场恶战,于7月25日指示所部从战略上向外线挺进,要求北方局从太行、太岳两军区抽调精干部队,迅即挺进豫西;以新四军第5师一部沿平汉路北上配合。华中局以新四军第4师一部西进豫皖苏边,与豫西相呼应,互为犄角。八路军相继组建了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后称第一支队),豫西抗日游击支队(第二支队)和第三、第四支队以及伊洛独立支队,1944年11月,粉碎了日寇第110师团的进攻后,于1945年3月下旬又组建了抗日游击第六支队。</p><p class="ql-block"> 《中日血战三部曲》记载:1945年5月8日,德军最高统帅部派出了以凯特尔元帅为首的代表,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向盟军无条件投降。此时的日寇被行将覆灭的阴影所笼罩,变得愈加疯狂。</p><p class="ql-block"> 卢氏县对此后发生的战斗记叙如下:</p><p class="ql-block"> 1945年5月13日,日寇铃木师团两个联队6000余人,兵分两路,南路5000余人逼近寺河街;西路千余人偷袭岔道口,致第四十军某团三营两个连300多守军伤亡,阵地丢失,仅剩15名士兵逃回营部所在地。经过两天休整,这15名士兵又随同两个加强营杀返,同日寇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日寇除留下部分兵力控制制高点,其余部队迅速南进,妄图与其主力从南北两面夹击官道口。我军紧追不舍,一路短兵相搏,拼刺刀声彻夜不息。次日清晨,只见十余里公路两侧陈尸遍地,血流成河。</p><p class="ql-block"> 5月16日凌晨,南路日寇对寺河街发起猛攻。这里的守军是第九十六军新编十四师四十一团,因伤亡惨重,被迫撤上火山关、石大山。</p><p class="ql-block"> 火山关、石大山位于官道口东北5公里处,东西蜿蜒约10公里,海拔1470多米,山势险峻,怪石嶙峋。其正南面对将军山,北面山腹突出一条鱼脊梁,叫陈家岭。火山关上山石重叠,沟壑纵横,山道狭窄,是灵宝、卢氏界的要隘之一。</p><p class="ql-block"> 5月18日下午,日寇炮击火山关。19日上午,日寇夺取了火山关与石大山部分阵地。</p><p class="ql-block"> 18日至20日,日寇又向老虎头、马家山发起猛攻。守军新编十四师第四十团、四十二团在两位团长殷义盛、王训诚的带领下,轮番出击,与日寇展开血战,从天黑杀到黎明,又从黎明杀到天黑,阵地几经易手,满目焦土,尸横遍野。</p><p class="ql-block"> 数天激战,日寇最终没能突破老虎头、马家山防线。其间,日寇曾数次冲击官道口,都被我军击退,只好缩回石大山休整。</p><p class="ql-block"> 5月21日,日寇倾全力总攻。此时,第四十军已撤往朱阳;新编十四师经过几天鏖战,严重减员;处在长水前线的第三十八军腹背受敌;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裴昌会下令,除留一七七师据守卢氏城郊独立据点外,总部及其余各部全都撤退。</p><p class="ql-block"> 危急关头,新编十四师师长陈子坚当机立断,命令全师官兵加固工事、坚守阵地、宁死不退;第一七七师师长李振西下令以攻代守,亲率五三〇团和五三一团连夜向官道口行军。</p><p class="ql-block"> 5月23日下午,李振西率部抵达杜关,令五三一团大摇大摆北出官道口,有意暴露行踪;自己则亲率五三〇团及师部特务连、工兵连,抄小路绕行30公里,向火山关隐蔽前进。因山路崎岖难行,部队到达火山关时东方已经发白,所幸日寇未察觉。一七七师各部悄无声息进入预定地点,完成了战斗部署。</p><p class="ql-block"> 5月24日拂晓,战斗打响。五三〇团一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火山关及其附近高地,二营控制了石大山东北部山头后迅速向南与五三一团靠拢,三营则在火山关南部集结,对日寇形成北、东、南三面合围之势。李振西让便衣队悄然进入寺河街,突然开枪射击,日寇仓惶失措,丢弃所有辎重向北逃窜。</p><p class="ql-block"> 上午7时,日寇佐藤联队通过石大山南沟欲攻击陈家岭,听到北面交火,还以为是小股部队骚扰,没放在心上,只派了300余人回去反击。当他们在陈家岭扑空以后,才感到情况不妙,急忙放弃陈家岭,分两路向火山关和石大山反扑。</p><p class="ql-block"> 五三〇团三营、二营与日寇交火,石大山上枪炮轰鸣,杀声震天,刀光血影,子弹横飞。激战中,团长王汝昭(共产党员)带头冲锋,日寇被打得人仰马翻、抱头鼠窜。</p><p class="ql-block"> 下午2时,日寇出动3架飞机,对我军阵地狂轰滥炸,并以一个大队趁机抢占了石大山顶,切断了五三〇团、五三一团之间的联系,战局瞬间变得对我方极为不利。</p><p class="ql-block"> 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二营官兵毫不畏惧,视死如归,多次与鬼子兵肉搏。双方在阵地上反复“拉锯”之后,二营阵地终被突破,两个连长及300多名士兵全部阵亡。</p><p class="ql-block"> 二营阵地丢失后,日寇从山上、山下两个方向夹攻三营,经过反复搏杀,三营阵地被日寇撕成碎片。官兵各自为战,苦撑危局。激战中,有8名中国士兵弹尽援绝,被围困于滴水崖边,为了不当日寇俘虏,他们毅然跳崖殉国。为了纪念这8名中国士兵,当地人从此将“滴水崖”改称“舍身崖”。</p><p class="ql-block"> 傍晚,中美联合战斗机群加入战斗。很快,一架敌机被击中,拖着长长的黑烟坠毁于寺河街附近,另两架敌机负伤逃走。随即,我军掌握了制空权,中美飞机轮番向日寇扫射,打得鬼子兵嗷嗷乱叫,趴在地上动弹不得。一七七师乘机收拢三个营的剩余兵力,向日寇反击。当晚8时,丢失的阵地被全部夺回。</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日寇以小股兵力牵制石大山上的我军,主力则去偷袭陈家岭高地的五三一团三营。三营将士奋起还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血战,日寇被打得丢盔卸甲、逃了回去。</p><p class="ql-block"> 25日,日寇继续向石大山进攻。此时,铃木师团另一个联队由陕州赶来增援。他们如同疯狗一样,采用集团冲锋的方式,一波又一波,向石大山发起猛攻。</p><p class="ql-block"> 主战场转至石大山以后,新编十四师主力向石大山顶发起进攻。因坡陡岭秃,树木稀少,我军完全暴露在敌人火力下。日寇疯狂扫射,我军将士成批倒下。正当此时,四十团、四十二团赶来了,他们的手榴弹像雨点一样投入敌群,鬼子兵被炸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我军终于占领了山头。</p><p class="ql-block"> 但日寇稍作休整,就再次反扑。中午时分,骄阳似火,酷热难耐,我军将士奋力还击。枪管打红了,重机枪水箱的水也烧干了,就以尿代水往水箱里添,后来连尿都没有了,日寇的攻击却越来越疯狂。我军将士口干舌焦,饥肠辘辘,但斗志旺盛,愈战愈勇。中美飞行员看到这样惨烈的战况,在空中不断向他们挥手致敬。</p><p class="ql-block"> 其时,全战区、全陕西都在密切关注火山关与石大山的战斗。当西安市民听说中国将士被困于大山之上、缺粮断水的消息后,自发行动起来,纷纷把黄瓜、锅盔、饼干、肉夹馍送到飞机场,交飞行员空投给我军将士。就这样,上有飞机空投食品,下有民众舍命运送粮草弹药,我军将士斗志更旺,乘势向日寇发起猛攻,打得鬼子兵死伤枕藉,溃不成军。</p><p class="ql-block"> 午夜时分,日寇铃木师团悄悄撤出战斗,于26日凌晨向陕州方向狼狈逃窜。日寇逃跑时,遭我军追击,遗尸数百具,仓猝间只好砍掉其左手带走。与此同时,另一路日寇也在我军的追击下铩羽而归。</p><p class="ql-block"> 至此,日寇再也无力在豫西发起军事行动,直到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结束战争。</p> <p class="ql-block">在石大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石大山抗日战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石大山战斗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卢氏县工作人员为陕籍抗战将士后代讲解战斗经过</p> <p class="ql-block">险峻的石大山</p> <p class="ql-block">在石大山主阵地看整个战场</p> <p class="ql-block">听卢氏县接待人员讲石大山战场态势</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战壕已被草木遮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打击日寇的武器</p> <p class="ql-block">碉堡</p> <p class="ql-block">炮阵地</p> <p class="ql-block">在日机坠毁处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