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家住黄河边】观后感

左琴右书

<p class="ql-block">  八月的孟津,骄阳似火。由中共孟津区委宣传部、孟津文广旅局主办,孟津区曲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曲剧《家住黄河边》如期演出。该剧以黄河为叙事轴心,通过一个家庭跨越六十余年的骨肉分离与团圆故事,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黄河治理紧密交织,在七场跌宕起伏的剧情中,奏响了一曲关于苦难、思念、坚守与希望的生命赞歌。 </p><p class="ql-block">一、主题思想:该剧的主创团队把故事情节梳理的脉路清晰,张驰有度。升华出黄河意象下的人性光辉与情感纵深。主题思想在黄河意象的贯穿下呈现出多维度的深刻内涵。黄河作为自然力量的象征,在开场 “黄河惊魂” 中以 “脱缰野马” 的狂暴姿态登场,浊浪滔天的灾难不仅摧毁了家园,更成为拆散水莲一家的无情推手。这里的黄河是苦难的源头,它以自然伟力碾压着个体的命运,让 “卖女救母” 的悲剧成为乱世中无数家庭的缩影。水莲在人市上插草卖女的场景,将母爱与无奈的矛盾推向极致,那只被塞给女儿的铜镯,既是骨肉相连的信物,更是苦难岁月里人性微光的寄托。而随着剧情推进,黄河的意象逐渐发生转变,从 “祸河” 变为见证情感坚守的精神载体。在 “月下思女” 一场中,柳长河对着圆月泣不成声,黄河的涛声成了他思念女儿的背景音,“千年黄河变清河,可我这心里的坎儿过不去啊” 的叹息,将自然的变迁与人心的创伤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情感记忆的持久力量。最终在 “寿堂认亲” 时,天蓝水碧的黄河成为团圆的见证者,“九曲黄河唱欢歌” 的意象,完成了黄河从苦难象征到希望载体的升华。剧中的铜镯作为核心意象,与黄河形成巧妙的互文。这只刻着 “杨” 字的信物被分藏六十三年,如同被黄河隔断的亲情,其合二为一的过程,恰是黄河治理从泛滥到安澜的隐喻。铜镯上的花瓣纹路历经岁月磨洗依然清晰,正如血脉亲情在苦难中不曾断绝,这种意象的运用让主题思想更具象征张力,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写照。</p><p class="ql-block">二、导演手法:该剧的导演李义孔先生以大开大合,环环相扣的艺术手法,自然流畅的舞台调度,戏曲表演程式的娴熟运用,使人物熠熠生辉,场与场之间悬念相系。把“分离 — 寻觅 — 团圆” 主线,层层递进,形成严密的叙事逻辑,完成了情感的释放与主题的升华。这种张弛有度的设计,让观众在情感的起伏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实现了灾荒记忆到生态觉醒的历史越,</p><p class="ql-block">把微观家庭史折射成宏观国家史。在七十余年的时间跨度中,清晰展现了中国从灾荒频发的旧时代走向生态治理新纪元的历史进程。1947 年的黄河决堤场景,还原了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流域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的苦难记忆,逃难人群 “吃没吃,住没住” 的绝望呐喊,成为旧中国水利失修、民不聊生的生动注脚。此时的黄河治理,本质上是民族生的迫切需求。改革开放后,“船头相遇” 一场中黄河渡口的繁忙景象,暗示着国家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柳长河驾船摆渡的从容与三十三年前的逃难场景形成对比,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黄河两岸逐渐恢复生机的社会图景。而彩霞女儿参与小浪底大坝建设的情节,则标志着黄河治理进入科学规划的新阶段,“祸河变为幸福河” 的转变,背后是国家实力提升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撑。十八大后,党中央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河滩训子” 一场,导演把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舞台调度巧妙处理,把柳长河保护母亲河的情感表达升华到极致,将主题升华至生态保护的时代高度,直指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剧中非法沙场被拆除的结局,彰显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使个人家庭的团圆故事与国家治理的时代命题产生深刻共鸣。这种将家庭命运嵌入时代发展脉络的叙事方式,把作品具有推向超越个人情感的历史厚重感。 </p><p class="ql-block">三、唱腔设计:该剧音乐唱腔设计梁献君先生把浓烈的情感张力与鲜明的地域特色有机融合,让该剧产生强劲的听觉震撼。时而大河奔涌,时而委婉低沉,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荡气回肠。四场、五场、七场柳长河的核心唱段更是神来之笔,极大丰富人物形象的厚度,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唱腔设计充分融合了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元素,展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在 “黄河惊魂” 中,采用急促的板式与低沉的唱腔,模拟黄河咆哮的声浪,配合逃难人群的合唱,营造出灾难降临的紧张氛围。“卖女救母” 一场中,水莲的核心唱段运用洛阳曲子的悲情曲调,“摘走我的心肝啊” 的拖腔处理,将骨肉分离的痛楚表现得淋漓尽致,儿媳的演唱则以哭腔强化了悲剧氛围。改革开放后的 “船头相遇”,唱腔转为明快舒展的旋律,融入河南曲剧的轻快节奏,柳长河与彩霞的对唱如黄河流水般自然流畅,暗示着时代的生机与希望。“月下思女” 的唱腔设计最为精妙,柳长河的独唱采用缓慢的散板,“梦里总见霞儿问我” 的吟唱中加入颤音技巧,将老人的愧疚与思念转化为动人的音乐表达,背景音乐中隐约的黄河涛声,更增添了时空的苍茫感。这种将情感表达与地域音乐特色相结合的唱腔设计,使人物情感的传递更加真切自然。好听耐品、亲切亲民、韵味浓郁、余音绕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舞美呈现:实现了时空转换中的视觉叙事为强化演出效果,该剧以黄河意象为核心视觉元素,设计者 通过虚实结合的舞台呈现,完成了跨越七十余年的时空转换。开场 “黄河惊魂” 采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在舞台背景上营造出浊浪滔天的黄河决堤场景,配合舞台前方的水雾效果与晃动的平台,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灾难的冲击。逃难人群的服装以灰黄色调为主,与背景中的黄汤形成视觉呼应,强化了 “饿殍遍野,哭声震野” 的悲惨象。“卖女救母” 的场景设计极具历史质感,洛阳老城的城墙采用剪影式布景,斑驳的砖石纹理与昏暗的灯光营造出乱世的压抑氛围。人市一角的草标、散落的银元与水莲补丁的衣衫,细节之处彰显出时代的贫困与无奈。而铜镯作为关键道具,在灯光的聚焦下闪耀着微弱却坚定的光芒,成为黑暗中的视觉焦点。改革开放后的 “船头相遇” 场景,舞美风格焕然一新。黄河渡口的布景采用明快的色调,碧波荡漾的河面通过蓝色绸缎的流动效果呈现,渡船在灯光投射的水纹中穿梭,背景中的远山与岸边的绿树形成清新的视觉效果,与前两场的灰暗色调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展现时代的变迁。“寿堂认亲” 的舞美设计达到全剧高潮,天蓝水碧的黄河背景与寿堂的红色装饰形成强烈视觉对比,象征着苦难后的新生。当两只铜镯在灯光下合二为一时,舞台上方降下象征团圆的圆月灯组,与背景中黄河的粼粼波光交相辉映,将 “九曲黄河唱欢歌” 的意境完美呈现。这种将自然景观、历史场景与情感符号融为一体的舞美设计,不仅完成了时空转换的叙事功能,更以视觉语言强化了主题表达。《家住黄河边》通过对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细致刻画,成功构建了个人命运与黄河变迁、时代发展的深刻关联。剧中的黄河既是苦难的见证者,也是希望的承载者;既是分离的阻隔,也是团圆的见证。在主题思想上,它挖掘了人性中的坚韧与温情;在时代意义上,它展现了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艺术呈现上,它将地域文化与现代舞台技术有机融合。这部作品不仅让观众感受到骨肉分离的锥心之痛与团圆重逢的泪目之喜,更让人们在黄河成了跨越七十余年的时空转换。开场 “黄河惊魂” 采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在舞台背景上营造出浊浪滔天的黄河决堤场景,配合舞台前方的水雾效果与晃动的平台,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灾难的冲击。逃难人群的服装以灰黄色调为主,与背景中的黄汤形成视觉呼应,强化了 “饿殍遍野,哭声震野” 的悲惨景象。“卖女救母” 的场景设计极具历史质感,洛阳老城的城墙采用剪影式布景,斑驳的砖石纹理与昏暗的灯光营造出乱世的压抑氛围。人市一角的草标、散落的银元与水莲补丁的衣衫,细节之处彰显出时代的贫困与无奈。而铜镯作为关键道具,在灯光的聚焦下闪耀着微弱却坚定的光芒,成为黑暗中的视觉焦点。改革开放后的 “船头相遇” 场景,舞美风格焕然一新。黄河渡口的布景采用明快的色调,碧波荡漾的河面通过蓝色绸缎的流动效果呈现,渡船在灯光投射的水纹中穿梭,背景中的远山与岸边的绿树形成清新的视觉效果,与前两场的灰暗色调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展现时代的变迁。“寿堂认亲” 的舞美设计达到全剧高潮,天蓝水碧的黄河背景与寿堂的红色装饰形成强烈视觉对比,象征着苦难后的新生。当两只铜镯在灯光下合二为一时,舞台上方降下象征团圆的圆月灯组,与背景中黄河的粼粼波光交相辉映,将 “九曲黄河唱欢歌” 的意境完美呈现。这种将自然景观、历史场景与情感符号融为一体的舞美设计,不仅完成了时空转换的叙事功能,更以视觉语言强化了主题表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住黄河边》通过对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细致刻画,成功构建了个人命运与黄河变迁、时代发展的深刻关联。剧中的黄河既是苦难的见证者,也是希望的承载者;既是分离的阻隔,也是团圆的见证。在主题思想上,它挖掘了人性中的坚韧与温情;在时代意义上,它展现了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艺术呈现上,它将地域文化与现代舞台技术有机融合。这部作品不仅让观众感受到骨肉分离的锥心之痛与团圆重逢的泪目之喜,更让人们在黄河涛声中读懂了中华民族的苦难记忆与复兴之路,堪称一部兼具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的舞台佳作! 苗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