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砺壮志 平凡铸辉煌—西安市级劳模樊振华的奋斗人生!

一天

<p class="ql-block">  苦难是熔炉,坚守是火种,他用八十载光阴将平凡锻造成传奇。</p><p class="ql-block"> 1945年夏,陕北神木县旧腌巷的樊家迎来新生儿樊振华(幼名拴狮)。这个在日寇轰炸中失去长姐、母亲身负重伤的家庭未曾想到,襁褓中的婴儿将用一生诠释“寒门男儿真豪杰,平凡人生大成就”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苦难淬炼:塞北风沙中的童年。“我和母亲是坐着骆驼从神木到榆林的,走了4天,每天60里路。”五岁的樊振华蜷缩在驼峰间,身下是陕北粗粝的黄沙。当骆驼突然起身,母子二人滚落沙地——这只是他苦难童年的寻常片段。</p><p class="ql-block"> 日本飞机的轰炸夺走了大姐的生命,在母亲腿上刻下永久的伤疤;父亲被强征入伍后,豆腐坊的微薄收入难以为继。为寻父,母子穿越毛乌素沙漠边缘的荒原,夜宿车马店,晨踏星辉赶路。</p><p class="ql-block"> 榆林解放那年,他脖子上的脓包溃烂流脓。幸得驻扎北门的解放军军医救治:“我看到取出好几块血块,消毒缝合后换了两次药才好。”这个细节成为他心中“军民鱼水情”的最初烙印。小学学费靠街道证明减免;课本用粗布包裹,周末才舍得带回家;弟弟出生时,他正出麻疹,月子里母子同食粗粮糊口……生存的艰辛如影随形。</p><p class="ql-block"> 火种初燃:十三岁童工的逆袭。1958年,13岁的樊振华走进榆林铸造组。没有工资,管吃管住已是恩赐。当寄食人家摔碗甩脸时,少年默默咽下屈辱。师傅们安排他轮流到各家吃饭,他总坚持为每户挑满水缸——即便要咬牙挑水上钟楼山陡坡。</p><p class="ql-block">“要想学技术,偷着看偷着学。”他像块海绵吸收着技艺。六月全县工业改革,铸造组并入新成立的榆林县农业机械厂。这个小学未毕业的童工,以月薪13.5元正式开启工人生涯。厂区由旧监狱改造,他和工友睡在湿气蒸腾的新砌土炕上,褥子浸透晨露。下班后全员义务劳动建厂房,在“白手起家”的豪情中,他第一次感受到“工厂主人”的自豪。</p><p class="ql-block"> 激荡岁月:风暴中的坚守者。1968年秋,23岁的樊振华佩戴“工人宣传队”臂章走进榆林半工半读中学。面对分裂成两派的学生,他定下铁律:“任何队员不得在学校讲社会上两派的谁对谁不对。” 通过组建文艺队、体育队,他打破派系隔阂;带领学生下厂劳动,让实践弥合分歧。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浪潮席卷而来,他竭力为学生争取进厂机会。离校时,全校师生含泪相送。</p><p class="ql-block"> 命运在1973年急转直下。因岳父的“历史问题”和所谓“造反派”身份,他被免去县农机厂革委会副主任职务,贬至制革厂当修理工。“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他毅然选择西行,奔向人生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西安涅槃:车间里崛起的劳模。1974年深秋,樊振华站在西安3538厂四车间硫化机前。蒸腾的橡胶味扑面而来,100℃模具炙烤着脸庞。这个曾管理数百人的前领导,如今从硫化工干起,每月54.5元工资甚至高于老师傅。</p><p class="ql-block">他主动承担最重的活:推装满鞋胚的烘车进出高温房;夜班提前到岗浸泡鞋帮;为老师傅分担任务。三年后升任楦鞋班班长,又六年晋升工段长。1980年,他迎来事业拐点——工厂决定设立工段编制,他成为首批工段长之一。</p><p class="ql-block">“沉下来当小学生”是他的信条。为掌握炼胶工艺,他连续十几天午休时间泡在车间,碳黑沾满脸颊;为优化流程,他蹲守夜班观察设备运行。1982年入党并升任车间主任时,他鼓励工人上夜校:“不能误了大家的前途。”</p><p class="ql-block"> 调度中枢:千万双军鞋的指挥官。1989年,工厂一纸调令将他推上总调度岗位。指挥五个车间、六个外加工点、日产三万双军鞋的庞大体系,对这个初中未毕业者是巨大挑战。</p><p class="ql-block">“哪里脱节,哪里就有损失。”他每天6点到厂巡查,下班后折返查看夜班。在大干百天的日子里,办公室长椅成为他的“床”。为解决炼胶产能瓶颈,他午休时与工人并肩操作;为严控外协质量,他骑车穿梭于关中加工点,拒收任何土特产。</p><p class="ql-block"> 1993年4月,西安市第八个五年计划劳模表彰大会上,他佩戴奖章接过证书——这是陕北子弟在西安获得的最高职业认可。奖章背后,是他二十年前被贬出榆林的辛酸往事,更是对“出身论”最有力的回击。</p><p class="ql-block"> 生命终章:与癌共舞的回忆者。2015年春天,胃镜报告上的“癌”字没有击垮他。“早发现就能治愈。”手术台上12小时的胃癌根治术,他挺过来了。病榻上萌生的念头逐渐清晰:写下一生的故事。《往事》手稿在化疗间隙艰难成形。从塞北风沙到军需工厂,从童工岁月到劳模奖章,八十载人生在笔端流淌。2018年10月10日,他在结束语中写道:“像我的做人一样,敢于说,敢于担当。”</p><p class="ql-block">翻阅三十万字的《往事》,原陕西省委办公厅纪委书记乔德林慨叹:“他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书里看不到悲观,始终笑对人生。”当略阳钢铁厂招工改变弟弟命运时,当西安劳模奖章洗刷政治污名时,当胃癌术后提笔书写人生时——这位从骆驼背跌落塞北沙地的老人,始终在命运抛下的位置重新站起。</p><p class="ql-block"> 所谓非凡,不过是凡人将苦难熬成光热,在漫长的坚持中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人间(杨子江)</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