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龙泉山的水利工程

峰尔洞

<p class="ql-block">“龙泉山隧洞”历史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今天壬寅大年初一,去丹景山登高望远途径龙泉山隧道口时,停车下来看看“传说中的神奇工程”。同时,呼吁龙泉山隧道是十分宝贵的四川近现代水利遗迹,我们应该保护起来。</p> <p class="ql-block">东风渠原名东山灌溉工程,自都江堰府河引水自流灌溉成都市东、新都县南、龙泉驿区北、毗河以南至龙泉山西麓丘陵地带,包括龙泉驿区平坝丘陵,并提水灌溉部分深丘山区农田。</p> <p class="ql-block">东风渠原名东山灌溉工程,自都江堰府河引水自流灌溉成都市东、新都县南、龙泉驿区北、毗河以南至龙泉山西麓丘陵地带,包括龙泉驿区平坝丘陵,并提水灌溉部分深丘山区农田。</p><p class="ql-block">东风渠,别名成都东风渠</p><p class="ql-block">施工概况</p><p class="ql-block">1951年春,川西水利局规划自郫县安靖乡(原名两路口)府河左岸引水穿凤凰山北,沿岷沱两江分水岭南入龙泉驿区,分灌龙泉山东面西江河流域及西面芦溪河流域,再开凿隧洞穿过龙泉山,灌溉沱江以西丘陵地区,是省内一项大型引水工程。</p><p class="ql-block">该工程于1956年3月动工。总干渠自镇沙桥至南北闸长11公里,引水流量每秒10立方米;北干渠35.9公里;4月8日正式通水,当年实灌成都市郊、新都县木兰、泰兴两乡及金堂部分农田共9万余亩,为第一期工程,其中北干渠北支一入龙泉驿区西河镇(当时为华阳县西河乡),控灌区境耕地1689亩。</p><p class="ql-block">1956年10月开工的第二期工程,主要灌溉今龙泉驿区耕地,包括原华阳县石灵、西河、洪河、大面乡及原简阳县龙泉和洛带区所属龙泉山前坝丘各乡,总计33.6万亩,规划设计总引水流量每秒40立方米。引水口改在两路口府河左岸,兴建永久性进水闸,两路口至镇沙桥一段长4公里,利用原凤凰河道扩建,镇沙桥至南北闸一段长11公里扩建,总干渠共长15公里。南北闸以下兴建南干渠,总长38公里。至今双流县新店子(今老南干渠里程桩11+000)湃入芦溪河,于麻石桥闸(今总干里程39+253)东分东干渠,长53.6公里。第二期工程于1957年4月完工,4月28日正式通水受益。</p><p class="ql-block">1958年2月~3月东山灌溉第三期工程施工完成,延长南干渠(今新南干渠)46.2公里,至仁寿县红光村入府河,灌区全部在今双流县境。</p><p class="ql-block">1959年12月第四期工程动工,由南干渠团结闸(今总干41+953)向南开渠跨芦溪河,至龙泉驿区南境龙泉山麓罗家河坝,再沿龙泉山西麓延伸,经仁寿西折入彭山、眉山至土地场,其下支尾水至青神入岷江。因三年经济困难,开工未及一季,至1960年春下马,1965年12月起续建。</p><p class="ql-block">1966年更名为东风渠,沿用至今。团结闸以南新渠名新南干渠,团结闸以西原南干渠更名为老南干渠,团结闸以北至南一段原南干渠更名总干渠。</p><p class="ql-block">1970年起,仁寿县修建黑龙滩水库,引蓄东风渠水控灌126万亩。简阳县于罗家河坝分水穿长6274米的龙泉山隧洞,入三岔、石盘等大中水库囤蓄,控灌120万亩。是为东风渠五六期工程。至此,龙泉驿南罗家河坝以南控灌面积增加倒300万亩左右,原建总干及南干渠输水流量每秒40~20立方米已不能满足要求。总干渠再一次由团结闸向南延伸至罗家河坝,罗家河坝建闸下分龙泉山分水干渠及新南干渠。总干渠由郫县安靖乡至龙泉驿罗家河坝总长54.3公里,其中龙泉驿区境长30.7公里。</p> <p class="ql-block">1970年,东风渠第六期工程开始动工,这次工程计划通过挖隧洞,将岷江水引到龙泉山东麓,这是一次极具挑战的水利工程会战。为了加快掘进速度,除了两头同时掘进之外,还在隧洞沿线山坡上打了十四个斜井,如此一来,就有十六个作业面同时开工。</p> <p class="ql-block">施工程序先是炮工打孔放炮,然后是挂马门,即用木料支撑住爆破形成的截面,随后,民工用电钻和铁锤将爆破形成的石块破碎解体,接下来,用桃形镢头和撮箕(簸箕)将石渣传出,放在卷扬机上送出隧道。紧接着,开始在初步形成的隧道中搭起拱架,再由石工前来建造石拱,一段完成后继续下一段。施工过程中,缺氧和塌方是威胁施工人员的两大难题,稍微不注意,就可夺人性命。他们在中铁二局借了几台鼓风机,却没有送风铁管,就用蔑条编一个竹筒,周围再用猪血和牛皮纸糊起来,成了简易的送风管。但牛皮纸被地下水浸湿、破裂,另外因为接头太多,空气压力稍一大就裂开了。没有办法,只有缩短单个班次的施工时间,之前是几个小时一班,后来换成半小时一班,甚至十多分钟一班,民工们往往是憋着一口气进隧道干一阵,然后冲出隧道,呼吸几口空气,再冲进去,继续干,最终按计划时间完成工作。洛带客家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奉献汗水、智慧甚至生命的事迹令人感动,被树立为著名的“灯杆堡精神”。</p> <p class="ql-block">“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龙泉山输水隧洞净高四点六米,净宽三点四米,全长六千二百七十四米,不用一根钢筋,共用条石四十多万块砌成,将岷江水引到张家岩水库,再通过南北渠输送到石盘水库(三岔水库和龙泉湖),浇灌原本较为缺水土地。实现这一伟大创举有赖于背后默默奉献的一帮人,真正体现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1970年开始,数以万计的人呐喊着向龙泉山挥起了镢头,经过长达700多天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72年4月成功打通了龙泉山隧道,将滔滔岷江水引向了干涸的丘陵。</p> <p class="ql-block">整个隧道是由朱红色的岩石拱砌而成。出口上刻的字依然清晰:上联“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下联“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上面石刻“毛主席万岁”。据介绍,这个隧道净高4.6米,净宽3.4米,全长6274米,穿过这个隧道,就可以直接到达成都市双流县太平镇。</p> <p class="ql-block">叫人惊叹的是,这条隧道中没有一根钢筋,完全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建造工艺,用条石拱砌而成。条石的规格都是0.6米长、0.3米厚,包括弧形拱顶和垂直边墙在内,一个断面需要33块石头,照此计算,共耗费条石40多万块。</p> <p class="ql-block">  和一般砌墙石头不一样,建造隧道的石材必须承受上方数千吨山体的重压,所以不仅硬度要高,而且规格必须统一,哪一个地方误差大了,结合不紧密,就可能引起隧道坍塌。为此,工程技术人员为每一个参与生产的石匠都提供了严格的标准,其误差用毫米来计算。最值得庆幸的是,即便是在2008年大地震中,条石隧道依然安然无恙。</p> <p class="ql-block">“通风筒”用牛皮纸和猪血糊成,50年前修筑龙泉山隧道,以及石桥水库、三岔水库等配套工程,工作条件之艰辛,难以想像。工程中,先后有100多人献出宝贵生命。</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施工安全,他们在中铁二局借了几台鼓风机,却没有送风铁管,怎么办呢?经过多日的思考,当地人终于想出了一个土办法:用篾条编一个竹筒,周围再用猪血和牛皮纸糊起来,成了简易的送风管,一试,嘿嘿,还真不错。</p> <p class="ql-block">为了克服困难,建设指挥部想了很多办法,首先是缩短单个班次的施工时间,之前是几个小时一班,而后来换成半小时一班,甚至10多分钟一班,民工们往往是憋着一口气进隧道干一阵,然后冲出隧道,呼吸几口空气,再冲进去,继续干。最终,争取到了铁质通风管,才解决了这个问题。</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因为掘进距离越远,电动卷扬机的动力跟不上,又只得采用人海战术,包括地面指挥部的人员全部下井,排在隧道中,每一米站一个人,然后将装在撮箕中的渣土传递出去。</p> <p class="ql-block">三岔湖水库边上,至今矗立着都江堰龙泉山灌区水利工程纪念碑,上面写道:“平湖恩波浩荡功在千秋……”</p> <p class="ql-block">曾经“打不打得通,逗不逗得拢,水流不流得过来?”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靠着唯一的一台手摇式计算机,当时四川省水电厅地勘队、中铁二局的技术人员对工程勘测和设计。通过反复五次计算,计算精度达到了万分之三,而这一计算成果,后来还被纳入大学教材的讲义中。全长6000多米的主隧道,平均误差只有几厘米,最大的误差也只有10多厘米。在今天,也是个了不起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龙泉山隧道7次穿过文家河河床下方,这对于隧道施工,无疑像“噩耗”。因为河床土质松软,松软的泥沙会像装香肠一样,将掘进后的隧道填满。工人们就只得清理,刚清理完,又陷落下来……经过多日的研究,最终,在中铁二局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指挥部最终研究出一种名为 “红甘蔗,剥一节吃一节的办法”:在塌方处的两头用快速凝固水泥迅速堵住,堵住一段,然后施工一段,最终将这一段塌方治理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