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苏格兰、英格兰游记 2025.6.25-7.11 上篇荷兰行(6.26-30)第3-5三天(6.28-30)

滂沱雨

<p class="ql-block">上篇介绍了荷兰第一、二两天的游览行程。</p><p class="ql-block">第1天6月26日(周四)乘坐国际航班,<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途跋涉到阿姆斯特丹,晚间乘</span>船游阿姆斯特丹运河带。</p><p class="ql-block">第2天6月27日(周五)游赞丹乐高房、大风车,阿克玛起司集市,海牙国际法院——和平宫,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等。下面将后几天的行程展示一下,与各位共享。</p><p class="ql-block">第3天6月28日(周六)阿姆斯特丹市内游:参观荷兰国立博物馆、荷兰著名大画家——伦勃朗故居及市内红灯区等。</p><p class="ql-block">第4天6月29日(周日)球场漫步及游览最美乡村,荷兰的童话世界——羊角村。</p><p class="ql-block">第5天6月30日(周一)小孩堤防风车阵及浪漫乡村,鹿特丹方块屋、超级市集广场和代尔夫特蓝瓷工坊、市政厅、新教教堂、古城东门等,最后赶回阿姆斯特丹参观压轴大戏——梵高艺术博物馆,圆满完成荷兰之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6天7.1(周二)一早飞往苏格兰历史名城爱丁堡(详情请见游记苏格兰篇)</span></p> <p class="ql-block">D3.6月28日(周六)今天在阿姆斯特丹市内活动,原计划参观荷兰国立博物馆、伦勃朗故居、梵高艺术馆、安妮之家及市内观光。但不巧的是正赶周末梵高艺术馆参观门票售罄,还好现场预订到两天后下午4点入馆的门票。安妮之家的门票则实在是一票难求,现在只能订到1个月之后的门票,是阿姆斯特丹最火热的一个参观点,只好放弃。网上查询了一下有关安妮之家的介绍。</p><p class="ql-block">安妮之家是安妮·弗兰克一家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安妮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家中还有父母及姐姐。由于当时纳粹德国排斥犹太人风气日盛,父亲便放弃于德国的事业而将家庭迁移至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始一家过着较为平顺的生活。1940年5月荷兰被德国攻占之后,也开始排斥犹太人,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转入犹太人学校就读,次年盖世太保将安妮一家投入集中营,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年仅15岁。1942至1944年在整整两年期间安妮将每日提心吊胆、惊恐万状的生活点滴全写进日记中。她的日记成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最佳见证。安妮的父亲是家中唯一的生还者,1947年,他将安妮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其后这本日记在50年间已转译成54种文字,流传数量高达3000万本。</p><p class="ql-block">据说参观安妮之家要保持肃静,不得拍照,但还是一票难求。这也许是欧美人的二战情怀或与当下的犹太扩张有关吧。</p><p class="ql-block">上图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荷兰国立博物馆正门 </span></p> <p class="ql-block">图1.荷兰国立博物馆休息厅:高挑的大厅天井为现代派设计风格,全透明玻璃穹顶,采光良好、透气舒适。图2-4为展厅与廊厅,这应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建筑的拱顶结构精美,带有圆形天窗,光线透过天窗洒入室内,这种设计既实用又富有美感,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在空间营造上注重光线运用的体现。粗壮且带有装饰的柱子,借鉴了古罗马柱式的特点,展现出庄重与典雅的气质,这也是文艺复兴建筑对古典建筑元素复兴与改良的表现 。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蓬勃发展,常常被运用到建筑装饰中,因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墙面上有壁画或绘画装饰,以此</span>来展现艺术美感与文化内涵,营造出富有历史感和艺术氛围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荷兰国立博物馆内的图书馆的建筑风格也为新文艺复兴与新哥特式相融合。内部空间宏大,高耸的穹顶搭配大面积玻璃窗,引入充足光线。层层叠叠的书架如巨型书墙,摆满书籍,拱形屋顶设计与螺旋式楼梯增添了复古质感,既具学术庄重感,又因独特建筑设计成为博物馆内别具一格的网红打卡地,是知识与美学相融合的标志性场所 。</p> <p class="ql-block">荷兰国立博物馆展厅内大厅的彩色玻璃窗,色彩斑斓、晶莹剔透。</p><p class="ql-block">在欧美博物馆我大都以参观绘画为主,这并不是我对油画有什么特别的鉴赏能力或爱好,主要是觉得其绘画艺术水平与表现力确实让人陶醉,而其他的一些有价值的展品又有很多是来自远在异国他乡的文明古国。“掠夺”一词在脑海里总有些挥之不去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各种精美油画实在太多,只能挑几幅镇馆之宝及个人喜欢的画作简单介绍一下:</p><p class="ql-block">《倒牛奶的女佣人》(The Milkmaid)作者:约翰内斯·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创作年代:约1658 - 1660 风格: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属于风俗画。</p><p class="ql-block">画中有一位专注倒牛奶的女佣人,旁边的桌子上摆放着面包篮和陶罐等物品 ,展现了荷兰黄金时代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以细腻的光影处理和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精准捕捉著称。</p><p class="ql-block">维梅尔(1632-1675)与伦勃朗、哈尔斯并称“荷兰三大画家”。他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维梅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p><p class="ql-block">维梅尔去世后被人们遗忘近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中叶才被法国评论家杜尔重新发现。如今,他被誉为“光影大师”,作品以留世极少的数量(仅存约35幅)成为艺术史上的珍品,其中《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更被称为“荷兰的《蒙娜丽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读信的女人》(Woman in Blue Reading a Letter) 作者: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创作年代:约1662 - 1664年。画中一位怀孕女子身着蓝色衣服,似乎十分专注地阅读一封来自亲人的信件,沉浸在一种被关怀的喜悦之中。维梅尔通过柔和的光线和细腻的笔触,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内在情感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代尔夫特街景》View of Houses in delft,也被称为《小街》The Little Street。除了我们昨天在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里看到的《台夫特一景》城市风景画之外,维梅尔只有《小街》这幅城市风景画流传了下来。画中所描绘的是代尔夫特的一幢普通的房子。红砖砌就,久经风霜的墙面上布满了裂纹,部分墙壁还爬满了藤曼。维梅尔用他的画笔描绘了众生万象的一隅,极具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以上三幅画作是维梅尔仅流传于世的约35幅作品中的几幅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夜巡》(The Night Watch)</p><p class="ql-block">作者: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创作年代:1642年。他以画群像画而著称。这幅画是伦勃朗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民兵连队出发执行任务前的场景。画中人物众多,伦勃朗通过出色的光影对比,赋予画面强烈的戏剧性和动感。</p><p class="ql-block">注:此画正在维护修补中,因此左右两侧各有一片白色遮盖区。</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p><p class="ql-block">伦勃朗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他的巅峰之作当属肖像画,包括自画像以及以圣经故事为素材的绘画作品。</p><p class="ql-block">伦勃朗之所以被称为荷兰最伟大的画家,是因为他在多种绘画体裁上的卓越成就和对光影的独特运用,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p> <p class="ql-block">《犹太新娘》The Jewish Bride。这幅画是伦勃朗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油画中用了很厚重的油彩,创造出了一种雕塑般的浮雕感。</p> <p class="ql-block">《哈勒姆圣乔治公民警卫队军官的宴会》(Banquet of the Officers of the St. George Civic Guard in Haarlem)</p><p class="ql-block">作者: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创作年代:1616年风格: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属于群像画。</p><p class="ql-block">该画描绘了哈勒姆圣乔治公民警卫队军官们聚会宴饮前的场景,哈尔斯以其生动活泼的笔触和对人物神态的精准把握,展现了人物的个性与聚会的欢乐氛围,该画布局灵活,赋予人物互动感。</p><p class="ql-block">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约1582/1583-1666)是荷兰黄金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肖像画家之一,以其生动活泼的笔触和捕捉人物瞬间神态的独特能力闻名。他与伦勃朗、维梅尔并称荷兰三大画家,其创新技法为肖像画注入活力,成为巴洛克艺术的重要代表。</p> <p class="ql-block">《滑铁卢战场》(The Field of Waterloo)作者:威廉·萨德勒二世(William Sadler II)创作年代:1816年</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历史画。画作描绘了滑铁卢战役结束后的场景,记录了这场对欧洲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战役,展现了战争的宏大场面和战后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油画《滑铁卢战场》的局部:</p><p class="ql-block">图1(左上).画中的主角毫无疑问是惠灵顿公爵,是英国著名军事家、统帅、政治家。19世纪欧洲历史上最主要的政治家之一。1815年,在滑铁卢战役中抗击了法军优势兵力的进攻,最后在普军的配合下击败拿破仑,成就了他在军事上的地位。其他几幅也是画面的局部,突显滑铁卢战役中的战争场景与人物表情。</p><p class="ql-block">图2(右上).挥舞法国国旗的应该代表拿破仑,法国皇帝,亲自指挥法军作战,但最终因兵力分散、援军未至而溃败,标志其“百日王朝”终结。</p><p class="ql-block">图3(左下).受伤躺在担架上的是荷兰王储,后来的威廉二世国王。威廉一世为他的儿子买下了这幅气势恢宏的巨画,也使这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画作最终留在了荷兰。</p><p class="ql-block">图4(右下).判断不出这位伤者的身份,但能从其奄奄一息的表情及周边人员的眼神里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恐怖感与残酷性。</p> <p class="ql-block">《鸟类盛会》(The Bird Gathering)</p><p class="ql-block">作者:梅尔希奥·德·洪德科斯(Melchior d'Hondecoeter 创作年代:约1665 - 1670年 风格: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属于动物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展示了多种鸟类聚集在一个自然环境中的场景,与我去年在肯尼亚费尔蒙肯尼亚山狩猎者俱乐部酒店住宿时所见到景象十分相似,酒店就在赤道线上,酒店花园草坪上自然散落着除鹰、鹫、鹤、鹳、鹭、鹈鹕、埃及鸭等禽鸟类外,还有羊驼、黑白疣猴、鹿、羚羊等哺乳动物。画家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表现了鸟类的形态和羽毛细节。看到这幅画我的思绪不由的又被带回东非大草原那片美丽自由的旷野上。</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荷兰的“青花瓷”主要指代尔夫特蓝陶(Delft Blue),它起源于对中国青花瓷的模仿,但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荷兰独特的文化象征和国宝级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早期(17世纪):完全模仿中国青花瓷的纹样,如克拉克瓷(Kraak)风格,盘边分格装饰。</p><p class="ql-block">后期(18-19世纪):融入荷兰本土元素,如风车、郁金香、圣经故事等,形成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现代创新:当代设计师将代尔夫特蓝与时尚、建筑结合。</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辟有一部分代尔夫特蓝陶专门展区。</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展出油画甚多,再来几张印象较深或令人寻味的画作加入此篇,就不一一介绍啦。</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部分雕塑展品。雕工细腻,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国家博物馆后,乘坐公交车去伦勃朗故居参观,路上漂亮的建筑及美景不断涌入眼帘。这座位于阿姆斯特丹水坝广场的国家纪念碑(National Monument),是为了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荷兰人而建。纪念碑主体呈高耸的柱状,上面有精美的雕塑,不少游客在此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麦格纳广场购物中心位于阿姆斯特丹水坝广场,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高档购物中心。麦格纳广场购物中心的建筑原为阿姆斯特丹的邮政总局,建于1895年至1899年间,由荷兰建筑师科内利斯·亨德里克·彼得斯(Cornelis Hendrik Peters)设计,采用新哥特和新文艺复兴风格混合式建筑,外观挺拔秀丽、清新俊逸。1974年7月9日,该建筑被列为国家纪念碑,是荷兰100大遗产地之一。20世纪90年代,建筑被重新装修后改造成购物中心。</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的建筑是阿姆斯特丹皇家剧院(Koninklijk Theater Carré),是阿姆斯特丹著名的演出场地,常举办各类戏剧、音乐剧、音乐会等表演。建筑外观古朴典雅、凝重深沉,门前的绿色大型雕塑手是名为《I amsterdam》的艺术装饰物,是阿姆斯特丹的标志之一,吸引众多游客打卡拍照。</p><p class="ql-block">图2.阿姆斯特丹街头行驶的4路有轨电车。我们就是搭乘这路电车从酒店到达博物馆的。</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故居博物馆 Museum Het Rembrandthuis: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是荷兰黄金时代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以其独特的画风和对光影的深刻理解闻名于世。伦勃朗擅长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称为“明暗法”),通过光线聚焦主体,营造出戏剧性的视觉效果。他笔下的光线常似一束“神秘之光”,从黑暗中凸显人物的表情或细节,赋予画面深邃的情感与宗教感。其代表作有《夜巡》、《杜尔教授的解剖课》、《犹太新娘》、《自画像系列》、《浪子回头》(最后这幅画原作现珍藏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博物馆),2019年10月曾有幸现场观赏到真容)。</p><p class="ql-block">荷兰黄金时代的两位著名画家,一位是维梅尔,一位是伦勃朗。维梅尔生前默默无闻,主要在代尔夫特当地活动,本身的作品数量稀少,流传下来的画作仅有 35 幅左右。现在维梅尔被认为是荷兰黄金时代与伦勃朗齐名的大师。而伦勃朗 Rembrandt van Rijn 则在20多岁时就开始享有盛誉。所以比较富有,于1639年在阿姆斯特丹的高端社区贷款买下了这幢豪华的住宅。同年接受委托开始创作油画《夜巡》。但晚年因各种原因而穷困潦倒,并在1658年宣告破产。尚未还清贷款的房屋被拍卖。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1906年时出资买下了这幢房屋,并建立了伦勃朗故居博物馆。博物馆经修整后于1911年正式向公众开放。我们预定了今天下午 1 点钟的时间段去参观。大概是因为富有吧,伦勃朗的个人收藏也很广泛,有艺术品、工艺品、乐器、钱币、甚至还有化石与贝壳。</p> <p class="ql-block">左画是伦勃朗在1633年为未婚妻萨斯基亚Saskia van Uylenburgh所绘的第一幅画作。右画忘记是哪位画家的作品,应该不是伦勃朗的自画像,画中人物虽慈眉善目,但目光略显呆滞,已露出老态龙钟之状。</p> <p class="ql-block">故居内收藏了大量的画作,其中有伦勃朗本人的画作,有他的老师 Pieter Lastman 的画作,还有他的学生,和同时代画家的作品。除了油画,这里还保存有约260多幅伦勃朗的蚀刻版画。</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故居中的床都是箱式短床,箱顶及床下均有箱柜,靠墙放置,有效利用了空间。上图是主人的卧榻,下图是女佣的床。据介绍当时的荷兰人普遍采取半坐半躺的姿势睡觉(或许可以防止脑溢血),而不是完全平躺。</p> <p class="ql-block">中午坐在运河边上的露天餐桌旁,阳光明媚、微风徐徐,一边欣赏运河中川流不息、形形色色的各式游船,一边品尝荷兰本地丰盛美食,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由于今天与计划中的梵高博物馆和安妮之家失之交臂,时间就变得宽裕了些。午餐前后我们在市中心逛了一个多小时,随拍了几张街景。</p><p class="ql-block">第一张(左上)图片中的建筑是典型的阿姆斯特丹街道风格,色彩较为丰富,体现了这座城市既有古老历史又不乏现代气息的特点。街道尽头就是阿姆斯特丹的过磅房(de waag)。</p><p class="ql-block">第二张(右上)是阿姆斯特丹的过磅房(de waag),它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其外观有着独特的尖顶塔楼设计。</p><p class="ql-block">第三张(左下)是流经红灯区的一条运河的转弯处,人们坐在运河边的咖啡桌前,边品咖啡的浓香,边观过往人群的万象。</p><p class="ql-block">第四张(右下)运河尽头建筑是前面介绍过的圣尼古拉教堂。</p> <p class="ql-block">随后前往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阿姆斯特丹红灯区。红灯区由一个包含有大约300个单间小屋的小巷网络组成,横跨数条运河。这里还开有许多性用品商店,性爱剧场,还有一座性爱博物馆和一座妓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最吸引游客的当属那些挂有红色真丝绒窗帘内的执业女郎,她们租用巷子里的那些小屋,画着浓浓的妆容,穿着暴露,开工时就拉开窗帘,在小屋的橱窗里摆出各种撩人的姿势搔首弄姿、挤眉弄眼来吸引游客。但厌恶拍照,只要看到有人手持手机面向她们,她们就会大喊大叫,提出抗议。不管怎么说,这里是阿姆斯特丹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几乎每一个来阿姆斯特丹的游客都会来此猎奇一下。</p> <p class="ql-block">这里街头巷尾也有不少ATM机可以随时取现,虽然在此使用信用卡十分便捷,但是使用现金对买卖双方或许都是最佳选择。</p> <p class="ql-block">今日时间充裕,早早回到酒店休息,养精蓄锐,因为明后两天的日程安排的十分饱满。</p> <p class="ql-block">D4.6月29日(周日)今天的游览项目是羊角村 Giethoorn。从阿姆斯特丹开车到羊角村单程约需1.5个小时。姐夫是个高球迷,到了一个地方想方设法也要打一场球。为了能够做到既能在荷兰打一场球,又尽量不挤压旅游时间,我们今天早饭都没顾上在酒店吃就出门了。球场安排在了阿姆斯特丹到羊角村途中的 Waterland 球场,7:30 第一个下场,当然为节省时间,对球场质量期待值也就不能太高。反正我也不会打什么球,就当是陪着姐夫晨练散散步啦。</p> <p class="ql-block">球场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喜欢一早到球场晨练的“朋友”还挺多,正好满足了我这个伪摄迷的喜好。</p> <p class="ql-block">打完球连澡都没时间洗,就匆忙上车赶往羊角村。沿途,昔日的磨坊大风车已被现代风力发电机群所替代。</p> <p class="ql-block">荷兰人比较喜欢骑行运动,路上时常可见不少穿着骑行服的骑友们或三两成群地奔驰于自行车道上,亦或见到银发耄耋之人成双成对穿梭于乡间小路。</p> <p class="ql-block">羊角村是荷兰的一座童话般的村庄。主要游览方式是租一艘电动小船在村中的水道中穿行,观赏两岸美景。当然也可以在村里骑行或步行。这里不仅是世外桃源般的治愈之地,也是一座鲜活的村庄。村民们不种田不打鱼,每日种花养草晒太阳,座享这块世外桃源带来的红利。</p> <p class="ql-block">号称荷兰威尼斯的羊角村在历史上曾被洪水淹没。后来在此建村定居的人们挖掘出了许多过去被淹死的野山羊留下的羊角,因此此地就被命名为羊角村了。尽管羊角村的旅游业相当发达,但羊角村内从来就没有过可供汽车通行的道路。仍保持着村中的曲径木桥和舟船水道。家家户户都有私家船及停靠船位。如果在水道边看到不可进入的牌子时,那么这个小水道就是相当于私家车库的泊船道了。</p> <p class="ql-block">通常游客在租船时,船家都会附赠一张羊角村的水路地图,并做相应说明。游客只要先找到羊角村最主要也是最大的湖泊Bovewijde,再根据水面上标有号码的旗竿,寻找地图上的水道标号,就可以比较容易知道自己的方位和将要去的位置。可是我们去时可能是因为游客太多了,没有地图可发,只给了我们一个二维码,让我们自己扫一下地图,未做任何说明。</p> <p class="ql-block">由于村内主航道是单向行船,每次快划到租船码头进入主航道时为了遵守交通规则,只能右转。但这一守则,就又与租船码头渐去渐远。最后实在超时太久,再次进入主航道时,强行左转逆行一小段水路,终于返回码头。就这样,我们租了两个小时的船,用了两个小时 40 分钟才摸回码头,好在没有罚款。看来船家对这类延时,早已习以为常,难以追究。</p> <p class="ql-block">碧空白云饰苍穹,</p><p class="ql-block">渠水弯曲形似龙。</p> <p class="ql-block">茅庐鲜花世外源,</p><p class="ql-block">羊角小村仙居中。</p> <p class="ql-block">羊角村虽然游客众多,但船家也不少。只要离游客中心及停车场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租船,价格会更合理便宜些。河道旁边还有很多停船点,游人们可以将船停在河道边,然后爬上岸去午餐或游玩。总而言之,羊角村可以给游客们带来轻松愉悦,独特迷人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施主自重。</p> <p class="ql-block">村边的大片湖水聚集着大量姿态优美的白天鹅,一点儿都不怕人。当你将船划到它们附近时,它们会主动游到船边乞食,甚至舒展长颈把头探进船舱,仔细搜寻一番,看看有没有藏匿他们可食之物。</p> <p class="ql-block">一般讲来,羊角村的游船都是电动船,无需经验和驾照。村里的河道旁分布有很多租船点。我们远地而来,不知情,为了省事,不仅提前租了船,还预定了村里餐厅的晚餐和可以带到船上的食品篮。但姐姐却将食品篮里的午餐全都喂给白天鹅吃啦。</p> <p class="ql-block">羊角村真是太美了,吸引了全球无数的游客来此打卡观光。因此无论陆路还是水道,用一句中式英文表达“Every where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到处都是人山人海)。</p> <p class="ql-block">虽然村内主航道是单行道,正常情况下相互谦让一下,不会阻塞。但游客中的“船老大”大多都是新手,驾船技术参差不齐,稍遇情况游船就会变成碰碰船,塞在一起乱做一团。即使水警船来了也束手无策,消防急救船也靠近不得。不过估计村长对情况早已烂熟于心,村中根本就没有这种专业船只,一切都靠游船们自救。</p> <p class="ql-block">看看在羊角村的板娘、板爷们玩的多嗨。羊角村之行应该是本次荷兰行程中景色最为靓丽,玩得最为开心,印象最为深刻的景点之一啦。基本感受就是:</p><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木屋绿树鲜花;</p><p class="ql-block">舟船游弋渠间,</p><p class="ql-block">梦幻来到天涯。</p> <p class="ql-block">D5.6月30日(周一)因为海牙、代尔夫特、鹿特丹、和小孩堤防都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西南面,我们原本的计划是一天扫完。考虑到时间太紧,日程过于饱满,特意将海牙挪到了荷兰行的第二天,以减缓今日之压力。</p><p class="ql-block">结果人算不如天算,因为购票失误,只能将本该在前天参观的梵高艺术博物馆的日程挪到了今天下午,所以今天就又变成了紧紧张张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小孩堤防这片区域以前是大片滩涂,建好堤坝后需要将堤内淤水排出,才能取得可利用的土地。所以当时这里建了众多风车用于抽水。这里现存保留完整的 19 座风车以前就是用来排水的,并不是处理农作物的磨坊。所以说小孩堤防不仅仅是一个观光景点,也是一个荷兰水利发展的见证区。</p> <p class="ql-block">前面说过,荷兰是低地国家之一。那么荷兰的地势究竟有多低呢?据说其中的四分之一土地海拔不到一米,另有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平面。为了保障国土不被大海吞噬,荷兰人从 13 世纪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通过围堤建坝,抽干海水,填海造陆的方式获得了 约5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使整个国家的领土面积增加到了如今的 41,800 平方公里。这才有了 “上帝造海,荷人造陆” 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来几张不同角度拍摄的大风车丽影。在此想象一下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柯德是如何凭借胯下一匹干瘦马,手握一杆木矛枪,身着一套破盔甲,幻想着为了正义,为了上帝,更是为了发财,将这些大风车当做巨人与之搏斗,而惨败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在小孩堤防的这 19 座风车中,只有 8 号和 11 号开放为博物馆,可以供游客们进入参观。风车里面是可以住人的,这些人被称为磨坊主 Miler。</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通过参观这些现存的风车可以了解当地居民过去的生活样貌。风车的内部居住范围应该大都是三层楼,再往上虽有楼梯,但都禁止攀登,或许上面过于狭窄不便参观,又或许是风车轴心的传动工作要地,总而言之未能亲眼目睹。住在里面,每天都要在狭窄的楼梯上爬上爬下。很难想象以前一家人可以生活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并且还有十几个孩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风车里面的家居用品都很实用朴实接地气。这里的床与前面伦勃朗故居所介绍的一样,都是厢式短床,即可当床又可当衣柜使。原以为荷兰人各个人高马大是因为喝牛奶所致,但现在觉得这身材高大是否与晚间坐卧睡姿有关,开始考虑回家后是否也采取这种睡姿,再增加一点自己已不挺拔的身高。</span></p> <p class="ql-block">离开小孩堤防,没多远就来到了鹿特丹市Rotterdam。鹿特丹是荷兰的第二大城市,欧洲最大港口,全球的物流枢纽。二次大战时被德国空军近乎炸平,损失了许多古色古香的街景。但也因此成就了不少的新潮建筑。</p> <p class="ql-block">方块屋 Cube Houses:这是由 38 幢菱形房屋组成的住宅区。每个菱形都倾斜 45°角。其中的一间可以进去参观,感受一下人们是如何生活在这样一座有着倾斜墙壁的房间里的。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去,只在外面拍了照就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方块屋的旁边是市集广场Markhal。该建筑于2014年10 月1日由荷兰女王马克西玛Maxima剪裁揭幕。该综合体拥有228 套公寓,4,600 平方米的零售空间。这个两头通透的拱顶市场里面有超市、饮品店和餐厅等。其最具特色的是它高挑开阔的空间拱顶,上面画满了色彩缤纷的花卉蔬果,海产食品等等,很是新奇养眼。</p> <p class="ql-block">鹿特丹还有一些其他的景点可以去看一下。如:欧洲之桅Euromast,实际上就是一个高塔,为1960年在鹿特丹举办的荷兰国家园艺博览会建造的。顶层有餐厅和观景台。伊拉斯谟桥,1996年建成。长800米。是全球最大的可开闭桥梁。创立于1849年的范伯宁恩美术馆(目前正在整修中)等等。我们赶时间,就都略过了。</p> <p class="ql-block">代尔夫特 Delft:是位于海牙和鹿特丹之间的一座小镇,荷兰知名画家维梅尔的家乡,荷兰独立战争的基地,是代尔夫特蓝瓷的发源地, 还有着可以和阿姆斯特丹相媲美的运河船屋等美景。我们先去参观皇家代尔夫特蓝陶工厂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皇家代尔夫特Royal Delft蓝瓷工厂是荷兰国宝级的陶瓷工坊。17世纪中叶,代尔夫特有许多空置的建筑,且位于交通便利的运河边,成为陶工们建厂的理想之地。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代尔夫特就冒出了30多家的陶瓷厂。De Porceleyne Fles陶瓷厂也在同时期的1653年正式开工。但到了19世纪中叶,其他欧洲国家的陶瓷业快速发展起来,尤其是来自英国的竞争,导致了代尔夫特陶瓷业坍塌式关闭。</p> <p class="ql-block">1840年时,De Porceleyne Fles便成为了代尔夫特当地硕果仅存的陶瓷工厂了。1919年,荷兰皇室授予De Porceleyne Fles“皇家”头衔,以表彰其对保护荷兰重要工业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所以“皇家代尔夫特”Royal Delft的名称便被沿用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代尔夫特蓝瓷源于中国的青花瓷。作为现存的最后一个17世纪的陶瓷工厂,这里的工匠们在这里已经先后工作了400多年,并且秉承几个世纪以来的古老传统,依然进行着手绘制作(上图就是老画工们一丝不苟地在瓷胎上描画上彩)。现在的代尔夫特蓝已经是全球最知名的瓷器之一了,但价钱也贵得令人乍舌。</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展出了多幅用蓝瓷烧制的名作名画。</p> <p class="ql-block">左图是代尔夫特市政厅(Delft City Hall),建筑风格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元素,其正面装饰精美,有高耸的塔楼和精致的雕塑 。</p><p class="ql-block">右图是市政厅建筑上的局部细节,展示了荷兰省(Hollandia)的盾徽,以及正义女神(Iustitia)的雕像,象征着公平和正义。</p> <p class="ql-block">代尔夫特的新教堂(Nieuwe Kerk),是一座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耸的尖塔闻名,尖塔是代尔夫特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教堂内还安葬着荷兰王室成员的遗骸。</p> <p class="ql-block">这尊是胡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的雕像。胡果·格劳秀斯是荷兰著名的法学家、哲学家,被称为“国际法之父”。</p> <p class="ql-block">这是代尔夫特市的老东门(East Gate,荷兰语:Eastpoort),它是代尔夫特古城现存为数不多的城门之一,具有典型的中世纪防御建筑风格,配有尖顶塔楼。在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珍藏的维梅尔1660年所画的《台夫特一景》画中,就有该城门清晰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荷兰著名画家维梅尔的家乡就在代尔夫特,本打算去其故居拜谒一下,可是鬼使神差,我们按照导航引导来到该处,转了两圈,但就是找不到具体故居的门。因为预约了阿姆斯特丹梵高艺术博物馆16点的门票,在此不易久留,万般无奈抱憾而去。</p> <p class="ql-block">其后折返阿姆斯特丹,赶去梵高艺术博物馆参观。</p><p class="ql-block">荷兰整体地势低洼平整,除了桥梁处基本没坡路,便于骑行。社区老人们也可结伴骑行去郊外旅行。</p> <p class="ql-block">荷兰虽然是个自行车王国,但共享单车及其少见,似乎一些旅游城市有自行车租赁处,单车可以随意停放,甚至桥上。</p> <p class="ql-block">梵高艺术博物馆: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sh是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年轻时做过传教士等工作,27岁时才开始他的绘画生涯。他很勤奋,也很有天赋,是一位高产画家,从开始作画到他37岁自杀身亡,总共10年间创作了约2000幅的画作,其中包括了约870幅的油画。梵高同维梅尔一样,也是去世后成名,在世时穷困潦倒。幸运的是梵高有一位做艺术品经销的商人弟弟特奥Theo,特奥为梵高提供了不间断的经济资助,使得梵高得以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给绘画艺术。下面贴几幅梵高艺术博物馆内的知名画作。</p> <p class="ql-block">《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梵高一生中共创作了 7 幅花瓶中的向日葵,其中的一幅被一位日本的收藏家拥有,但在1945年美军空袭日本时被大火烧毁。所以现在只有六幅《向日葵》留存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梵高最著名画作当属这幅创作于1885年的《吃马铃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画中描绘了一个农民家庭围坐在低矮窄小的房间里,在一天的劳作后,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吃马铃薯的场景,人物形象有点夸张,整个画面显得有些暗淡压抑。梵高似乎想依此向世人揭示当时乡村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一生中一共画过三幅相似而又不同的《梵高在阿尔勒的卧房》Vincent’s Bedroom in Arles。分别保存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艺术博物馆Van Gogh Museum、芝加哥的艺术博物馆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和巴黎的奥赛博物馆Orsay Museum。今天所看到的这幅是梵高于1888年的10月为了迎接朋友画家保罗·高更Gauguin的到来而画的第一幅《卧房》。仔细观察还能发现床头右侧挂着梵高自画像中常戴的那顶黄色草帽。</p> <p class="ql-block">《黄土罐子里的鸢尾花》Irises in a Yellow Vase是梵高1890年所绘制的静物画。</p> <p class="ql-block">《麦田上的收割者》Wheatfield with a Reaper。梵高在1889年画的一个收割者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1888年10月梵高的好友画家保罗·高更搬进了梵高的黄房子,就是上面的那个《卧房》。但是他们的个性和想法很快就发生了冲突。高更在一次争吵后离开,梵高随后在混乱的状态中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这是梵高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在梵高艺术馆里看到许多梵高自画像,有些人会想梵高怎么这么自恋。其实不然,在他刚出道时,无钱雇请模特,所以只能对着镜子中的自己练习绘画。</p> <p class="ql-block">《树根》Three Roots是一幅风景画,梵高从非常近的地方描绘了树根。所以画面上没有视野,看起来显得有些杂乱,有些抽象,传承了梵高特有的扭曲激烈的笔触以及厚重的色块;明亮与晦暗的色彩对峙着,似乎在生与死的对抗中挣扎,仿佛在向这个他既热爱却又给他带来无限哀伤的人世告别。这幅画是梵高的绝笔,因为梵高当天晚上(1890.7.28)开枪自杀了。</p> <p class="ql-block">梵高有一个鉴赏能力很强的好弟弟,他坚信梵高的画作都是一流的,事实也证明了他弟弟的眼光独到。梵高的弟弟几乎将梵高的全部东西都保留了下来。可以说是梵高艺术博物馆的奠基人。博物馆里现存有梵高的200 多幅画作Paintings,500多幅素描Drawings,还有梵高的几乎全部的信件,这些宝贵财富,可供后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从容地去欣赏、去评判、去探讨。</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受梵高名画“向日葵”的熏染,阿姆斯特丹大街上的出租单车及“三轮摩的”都有用向日葵来装点吸引游客的。</p><p class="ql-block">荷兰的旅行到此基本结束。因明天航班较早(7:55am),将乘KL0923航班从阿姆斯特丹飞往苏格兰爱丁堡,因此晚上移师机场附近的酒店休息一晚,在睡梦中憧憬一下在未来几天苏格兰、英格兰的旅行中能有更为精彩的世界让我们惊讶,让我们兴奋。</p><p class="ql-block">后面还有中篇苏格兰及下篇英格兰游记待续,但是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又要打理行装,前往北欧五国(丹麦、芬兰、瑞典、冰岛)等地游览,因此有关苏格兰及英格兰篇估计会耽误一段时间才能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敬请谅解。谢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5日</p><p class="ql-block">于首都机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