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共赴 · 盛世中华

雨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关山共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盛世中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周秦汉唐文物大展(福建博物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前言</b></p><p class="ql-block">翻开中国历史长卷,先后建都于今陕西西安一带的周、秦、汉、唐四个朝代,宛如四座巍峨的高峰,傲然屹立于中华大地之上,绽放着永恒的光芒。它们延续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丰富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基本格局,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周,肇兴礼乐,以礼制规范社会,为后世立下道德与秩序的准则;秦,横扫六合,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以磅礴气势开启大一统时代;汉,开拓疆域,兴文治武功,让中华文明远播海外,铸就民族共同记忆;唐,开放包容,气象万千,各方人才汇聚长安,文化面貌千姿百态,成为后世向往的黄金时代。从礼乐奠基到制度创新,从疆域一统到文化融合,周秦汉唐以各自的时代强音,谱写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赓续创新的永恒乐章。</p><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汇聚全国17家博物馆的174件展品,其中珍贵文物142件。从神秘威严的西周青铜器到气吞山河的秦兵马俑,从体现死者无上尊荣的汉金缕玉衣到绚烂夺目的唐三彩……旨在通过这些精美文物,展示周秦汉唐的雄浑气象与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开启这场跨越3000年的文化之旅,探寻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体会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单元 周礼天下</b></p><p class="ql-block">周武王经过牧野之战打败殷商,建立西周。新朝建立,需要新的思想巩固统治。与前代礼制相比,周公旦等西周统治者构建起独特的人文文化体系,开创性地将周礼植根于道德理性,形成了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完整社会规范与行为准则。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通过礼乐和伦理推向社会,教化人民。连孔子都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的实施,不仅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还对后世的礼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其后几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封建邦国</b></p><p class="ql-block">西周为加强对疆域的控制实行分封制,周王室将国家的土地分封给诸侯,由他们建立自己的诸侯国,以拱卫中央王室。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军事和行政权力,可以组织军队、征收赋税、制定法律。同时,也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下级的卿大夫、士再分封,卿大夫和士要向诸侯承担相关义务,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层级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p> <p class="ql-block"><b>封建亲戚</b></p><p class="ql-block">西周初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分封,第一次在周武王灭商后,主要对象包括古先贤之后、功臣和武王几个较为年长的弟弟。第二次在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将大量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了自己的亲属和支持者。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西周早期鱼、燕(医)、晋、虢、应、邢、卫、曾等封国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铭礼传乐</b></p><p class="ql-block">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夏商周时期最为先进的生产资料,中国的青铜器自产生以来,就被当做制礼作乐的主要载体,发展演变到西周时期,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孔子对周礼赞赏有加,这和用青铜铸造的爵、斝、觚、鼎、尊、簋、铃、钟等一系列礼乐之器密不可分。正如张光直先生所言“中国青铜器既是中国文明的象征,又是产生这种象征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闽之地</b></p><p class="ql-block">《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意思是:作为掌管天下地图与四方职贡的职方氏(周代官名),需辨别天下各邦国、都邑、边远地区及不同族群(包括七闽)的分布与情况。这是福建之“闽”见于史籍之始,说明周代,“七闽”已纳入其管理范围。福建地区考古发现的商周文化遗存,兼具海洋性与山地特色,虽然距中原较远,且地理封闭,但依旧通过各种交流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互动,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铜方座簋</b></p><p class="ql-block">西周</p><p class="ql-block">通高23.8厘米、口径19.6厘米、圈足径17.8厘米</p><p class="ql-block">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山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簋,是用来盛饭的食器,也是祭祀的重要器具。这件簋形制侈口,卷沿,方唇,束颈,鼓腹,圜底,方座。颈部、腹外高浮雕兽首耳,下垂珥。两侧阴刻卷云纹,垂珥高浮雕羽翅。颈部两耳间饰两道弦纹,弦纹之间正中饰兽首纹,兽首两侧间饰夔龙纹、圆形涡纹。腹部饰直棱纹。座与腹连接处两道弦纹之间饰圆形涡纹、四瓣涡纹。方座四侧面饰高浮雕凤鸟纹,每侧面1组两凤鸟相背站立。凤鸟为立姿,象鼻状喙,人面,兔耳,花冠,两直肢,高翅,长羽翼,腹下部和喙部饰鳞片状纹。各凤鸟胸下站立一小凤鸟。主题纹饰上雕刻阴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吉金铸史</b></p><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金”指的是青铜,“吉金”则是指精纯面美好的青铜。青铜器在商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它们常常被用作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同时在青铜器上铸或刻出铭文以记录发生的事。因此,在简牍、纸张没有成为文字载体的时代,铸或刻有文字的“吉金”,就成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b>🔼兽叔铜盨</b></p><p class="ql-block">铭文大意:</p><p class="ql-block">兽国的叔奂父为大女儿孟姞作媵器,用来盛放稻米、早稻、糯米、高粱米作成的食物,招待嘉宾享用,有了粮食和土地,就可以健康长寿,子子孙孙永久宝藏使用此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兽叔铜盨</b></p><p class="ql-block">通高20.4厘米,口长16.5-23厘米,腹深9.3厘米,盖深5.6厘米。器身为椭圆形,弇口,垂腹,兽首耳带有螺角;盖可拆卸,上有两组不相连的翼形纽;矩形圈足向外扩张,前后有弧形门形缺口。</p><p class="ql-block">盖顶中部饰夔龙纹,中心兽目突起,盖缘与器口沿各饰一周重环纹,盖面与器物腹部装饰有数周瓦垅纹,圈足上饰垂鳞纹,器物底部为斜网格纹样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单元 秦统六合</b></p><p class="ql-block">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和法律,推行郡县制,修建驰道和直道等,加强了中央集权。秦代创立的政治制度,对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九州共贯</b></p><p class="ql-block">战国后期,秦国通过持续改革逐渐崛起。商鞅变法,实施奖励耕战、严明法度的政策,使国力迅速增强,农业与军事的双重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以强大的军事实力逐步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结了持续数百年的诸侯割据局面,实现了“九州共贯”的治理愿景。</p> <p class="ql-block"><b>秦族来源</b></p><p class="ql-block">周孝王时,秦人祖先在首领非子的带领下,居住在西犬丘(西汉水上游,今甘肃礼县一带),过着农业与畜牧业并举的生活。由于非子善于养马,后来被周孝王召至“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陈仓一带),专职养马。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秦的作用愈加受到重视。此后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并准许他们在秦(今甘肃省清水县的秦亭附近)修筑城邑(“邑之秦”),从此,“秦”成为他们的正式名称,赢秦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九都八迁</b></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为了适应战争、扩张等政治需要,秦国多次将都邑向东迁徙。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秦国逐渐强大的国力,也体现了秦国统治者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p> <p class="ql-block"><b>⬆️跽坐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千古一帝——秦始皇</b></p><p class="ql-block">秦始皇赢政(前259年一前210年),赢姓,赵氏(一说秦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位,二十二岁亲政,用了十年(前230年-前221年)时间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三十九岁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王朝——秦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秦国崛起</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诸侯,秦国与齐、晋平起平坐。秦穆公在位30余年间,网罗人才,开疆拓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秦国迅速崛起。秦惠文王以张仪“连横”之术大破六国“合纵”之法,秦国进一步崛起。秦昭襄王在位56年间,任用白起等名将将“远交近攻”作为一统天下的总方针,与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展开了数十年的领土争夺战,为最终统一做好了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合纵连横与远交近攻</b></p><p class="ql-block">战国中期,苏秦倡导六国“合纵抗秦”。秦国则以张仪的“连横”之法分别与六国联盟,破坏了六国间的“合纵”,实现了各个击破。秦对与其接壤的韩、魏等国采取军事行动,是为“近攻”;对远离本国的齐、燕、赵、楚采取安抚拉拢的办法,是为“远交”,用重金和军事压力迫使他们保持中立,不发兵救援韩、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诸侯争霸</b></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不再听从天子号令,纷纷各自为政,争当霸主,形成春秋五霸。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最终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五百年的诸侯争霸局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合同风</b></p><p class="ql-block">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分裂局面,第一次实现了“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历史大统一,不仅在政治上实现了中央集权,还体现在经济、文化、法律等多个方面。</p><p class="ql-block">秦朝通过“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等措施,使全国各地风俗教化相同,九州方圆政令法规贯通,由此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崭新历程。此后,无论是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p> <p class="ql-block"><b>置闽中郡</b></p><p class="ql-block">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之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八郡。在福建地区置闽中郡,福建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范围,中原制度首次正面影响闽越地区。政令从上到下,地方官员亦由中央任命,郡县制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也减少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三公九卿制</b></p><p class="ql-block">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管理体制,其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如中尉、将作少府等。三公九卿以及列卿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由皇帝裁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书同文</b></p><p class="ql-block">秦统一前,各国使用自己的文字,这阻碍了政令的推行和各地之间文化的交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为推行这一书体,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书体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改币制</b></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下令废除原六旧的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秦始皇不仅对货币的质、量、形、用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集中了钱币的铸造权,严禁私人铸钱。</p> <p class="ql-block">⬆️错金豹形铜插座,高11.2、直径24厘米,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观音堂村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插座整体为一侧身盘卧的豹子,头部搭于后腿之上。鼻子隆起,露出两鼻孔;大眼微凸,略向上视;浓眉凸起;近圆形双耳中间内凹。颈部戴扁带形项圈。人类一般会对已经降服或驯化的动物身上安装物件,以方便控制。如牛鼻穿环、马嘴含衔、狗套项圈等。我们无法确认豹子曾经是否被驯化过,但至少说明战国时期豹子这种猛兽被人制服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u>车同轨</u></b></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各地马车大小不一,车道有宽有窄。统一后,国家规定将车辆的轮距一律改为六尺即“车同轨”,以方便车辆在全国范围内通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u>直道</u></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防御匈奴,命大将蒙恬修建南起咸阳云阳(今陕西淳化),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的军事通道,全长约700公里。道路沿山脊直线修建,遇山劈石、逢谷填土,宽达20-60米,坡度平缓,可快速调遣军队与物资,被誉为代“高速公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u>驰道</u></b></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四方的交通干道。道路宽约15米,夯土路基坚实,辅以排水沟与驿站。驰道连接各郡县,推行“车同轨”,促进政令通达、经济融合,巩固中央集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单元 汉兴百业</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大一统王朝。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推行无为之治、与民休息,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开疆拓土,派遣张骞“凿空”西域,促进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崇儒家学说,设立太学,推广教育;实行盐铁专卖和财政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西汉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高峰之一。这一时期,经济繁荣、百业兴起,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当时“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得以窥见两千年前汉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百业之兴</b></p><p class="ql-block">农业是百业之基。汉代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为百业兴起奠定了基础。汉代手工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服务于生产生活多个领域。以五铢钱为代表的金属货币广泛流通,促进了商品交易,推动了城市兴起和繁荣,最终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b>农业</b></p><p class="ql-block">西汉初期,统治者推行“与民休息”政策,鼓励恢复生产。牛耕和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善了灌溉条件,增加了粮食亩产量。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葡萄、石榴、苜蓿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农业的繁荣不仅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还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为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b>手工业</b></p><p class="ql-block">汉代手工业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铁器广泛应用于农业、手工业、武备和日常生活;丝织品种类丰富,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漆器造型优美,成为统治阶级的奢侈品;玉器雕琢精细,除了生前当佩戴装饰品,还被赋予特殊意义用作葬仪;陶瓷、铜器不仅作为日常用器大量生产,还被带入地下陪伴墓主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庖厨图画像石(复制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代烤肉(炙)是重要的烹饪方式,食材涵盖牛、羊、猪、鸡、鹿等肉类。马王堆汉墓《遣册》记载随葬“鹿炙”“牛炙”等十余种烤肉,反映其宴饮中的盛行。炙法不仅体现汉代肉食加工的精细化,也凸显饮食文化的多元交融,尤其是对游牧民族烹饪的吸收。作为社交宴饮的重要元素,炙烤美食的普及也印证了汉代生产力的提升与社会生活的富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商业</b></p><p class="ql-block">汉武帝时期统一货币,推行五铢钱,促进了商品流通。国内贸易活跃,长安等城市设立大型市场,集中各地商品,吸引买卖交易。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与西域、罗马等地的贸易频繁,丝绸、漆器等商品远销海外。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提升了百姓生活水平,推动了人员流动与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b>⬆️陶绕襟衣女舞俑</b></p><p class="ql-block">陶舞俑身着绕襟深衣,顶发中分,于脑后挽成发髻,眉目清秀,身姿娇柔,身体随着舞步的变化呈现出“S”形。双臂上举,左、右上臂前后各刻有一“五”字,长长的衣袖从空中向身后飘下,动感十足。这类舞俑的身体弯曲度和侧转度各不相同,舞姿亦有变化。从舞俑造型看,跳的应是当时盛行的长袖折腰楚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有20件类似的舞俑,手臂弯肘处也刻有“五”字,笔划内填红彩。舞俑的手臂呈曲尺形,为单独烧制。这样的绕襟衣陶舞俑在其他地区未见出土,是了解西汉早期舞蹈造型的重要实物资料,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b>⬆️陶骞袍女舞俑</b></p><p class="ql-block">俑脑后垂髻,身着右衽曳地长袍,上体前倾,左臂自然垂于体侧,右臂高高上举,双腿微微前曲,右腿略前,左腿稍后,肢体呈S形。俑为头、身分制,颈下端有圆锥形插榫,可插入空洞的体腔内。舞俑原施有彩绘,出土时彩绘鲜明,现已大部剥落。表现的应是当时楚王宫廷舞者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开通丝路</b></p><p class="ql-block">汉武帝即位不久,便派张骞出使西域,意图联合大月氏(yuè zhi)抗击匈奴。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张骞出使西域产生的实际影响和历史作用,却具有划时代的巨大意义。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首使西域</b></p><p class="ql-block">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由归汉胡人堂邑父任向导,率队出发西行,途经匈奴境内时被俘,困在匈奴10年后,摆脱控制继续西行抵达大月氏。但彼时大月氏已在新的国土安定下来,无意复仇匈奴。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最终决定返回,改从南道回国时,不料再次被抓,扣押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趁机逃出,返回长安。出发时100多人的使团,13年后仅张骞与堂邑父两人生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二使西域</b></p><p class="ql-block">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再度出使西域,意图联合乌孙以“断匈奴右臂”,随行人员约300人,牛羊万计,贵重物品成千上万。但当时乌孙国已分裂,且对汉朝不了解,张骞未能得到满意答复。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启程回国,并带着数十位来汉朝探路的乌孙国使者以及乌孙良马。张骞被封为“大行”,位列九卿。次年张骞去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民族之名</b></p><p class="ql-block">汉朝在政治上实现了长期稳定统一,基本奠定了两千年来中国的疆域版图。汉朝展现了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通过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交流与融合,并且在文化上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学、艺术和社会风俗逐渐在各地扎根,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同感。这一切使得“汉”从朝代之名逐渐成为华夏民族之名,并且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划花水波纹灰陶纺轮 ⬆️双耳三足带盖铜鼎</b><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汉服</b></p><p class="ql-block">汉服,其由来可追至三皇五帝时期,自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制式,至汉朝全面完善并普及,汉服由此得名。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p><p class="ql-block">汉服的主要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汉族</b></p><p class="ql-block">汉族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长期融合而成。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各少数民族的成分,不断壮大。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汉朝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族,成为中国大地上的主体民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汉字</b></p><p class="ql-block">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存最古可识的是三千多年前殷商甲骨文和稍晚的金文,后代的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几千年来,汉字在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记录和保存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文字也产生了巨大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u>侯马盟书</u></b></p><p class="ql-block">盟书又称“载书”,是东周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加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1965年在侯马晋国遗址发现了盟誓遗址,共出土盟书5000多件。通过对字迹较清楚的650余件盟书的研究,其内容分为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和卜筮等,对于探讨中国古代盟督制度、古文字以及晋国历史具有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b>云纹五柱铜器</b></p><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人们在安徽屯溪西北郊区修建机场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弈棋村南的两座古墓。后来经过多次考古调查和实地钻探,专家确认,这里存在规模不小的西周时期古代墓群。1959年首次发掘了一、二号墓,“云纹五柱铜器”正是出土于一。号墓。“云纹五柱铜器”器形奇特,器上有五根等高圆柱,间距也相同。方座中空,四壁微鼓,委角。长方形扁脊的两侧和方座四壁,均饰双钩云纹。</p> <p class="ql-block">《安徽屯溪西周墓葬发掘报告》认为可能是古代的“奏乐用具”。报告推测,该器物“是用来插置管乐器以待吹,口部平齐便于放置稳固,脊上的五柱,就是插置准备吹奏的管乐器的。”考古工作者还为其做过“试敲测音”。发掘报告中也列出了测试结果——五柱发音各不相同,或与古乐五音有关;每柱不同部位也有不同声音。报告最终认为,这件铜器可能“与音律和校正音高有密切关系”。但同时,报告也指出,由于发掘时没有见到附近有管乐器的腐朽残迹为之佐证,因此也不能肯定这是一件乐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四单元 唐融四方</b></p><p class="ql-block">唐朝,尤其是唐中期以前,政局稳定,中央集权强势,科举制为国家治理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商业繁荣和社会的富足安定,使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唐朝秉持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唐盛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通达四海</b></p><p class="ql-block">唐朝疆域辽阔,东到朝鲜半岛,西至中亚地区,南达越南,北接蒙古高原,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之一。其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文化、技术、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亚洲地区、甚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展现了唐朝开放包容、威仪天下的盛世气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九天阊阁</b></p><p class="ql-block">“九天阊阁开宫殿”,层层叠叠的宫殿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诗人王维如此形<span style="font-size:18px;">容长安城的恢弘</span>。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规划设计最规范的都城。它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组成,布局整齐、街道宽阔、坊市密布。长安城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文化多元,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对邻国以及周边的城市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万国来朝</b></p><p class="ql-block">唐朝以其强盛的国力和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周边众多国家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密切交流。他们派遣使节来到长安朝贡、留学、经商,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技术和制度。据史料记载,约有70个国家或部族向唐朝派遣过朝见使者,主要有西边的粟特(中亚)、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北方的突厥、回鹘,南边的林邑(越南)、真腊(柬埔寨)、骠国(缅甸)、天竺(印度)、狮子国(斯里兰卡),东边的新罗、日本等。日本在264年间,总计派遣19批次遣唐使来唐,其中16次成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海纳百川</b></p><p class="ql-block">唐朝的开放包容,在对外交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长安为代表的唐朝如同一个巨大的文化熔炉,汇聚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异域风情。西域商队驮来香料、宝石走进城门,中亚乐师带着琵琶、箜篌在街市演奏,波斯景教传教士在此建起教堂,贵族宴席上烤胡饼配着江南新茶……唐朝人不怕被外来事物改变,因为他们懂得取其精华。海纳百川才能成其大,多元文化的交融反而让大唐文明更加厚重鲜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西风东渐</b></p><p class="ql-block">唐朝强盛的国力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商旅们带着本土精美用器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至新疆,再到中亚、中东,甚至远达欧洲。域外风采各异的精美工艺品也为盛唐增添新姿。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大唐遗宝,正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b>胡汉一家</b></p><p class="ql-block">唐朝推行“羁縻政策”,允许各民族保留习俗,同时通过联姻、科带促进融合,构建“胡汉一家”的多元社会格局。都城长安汇聚中亚商贾、西城乐伎、外族将领、东亚遣唐使留学生等,胡风汉韵交融共生。安禄山、哥舒翰等胡人将领跻身高位;胡旋舞、琵琶曲风靡宫廷,胡饼、翻领窄袖广为流行……这种包融性不仅推动了经济繁荣与艺术创新,更塑造了盛唐“兼容井着,海纳百川”的精神气质,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扬帆远航</b></p><p class="ql-block">公元733年,唐朝为强化对闽地的管辖,在闽地设立福建经略使,这是“福建”的始称。唐朝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使得福建方言中保留了唐宋中原语音特征。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劳动力与技术,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使得福建“入唐始盛”。通过港口开发、航线拓展、贸易往来等,福建迅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节点,同时推动了佛教、移民、技术的跨海传播,为宋元时期海洋贸易的鼎盛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结 语</b></p><p class="ql-block">周秦汉唐四朝如四座丰碑,铭刻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与制度基石。从周礼宗法到唐三省六部,制度创新脉络清晰:礼乐奠基伦理秩序,郡县制破除地域壁垒,三省六部完善治理体系,中央集权与文官制度为大一统国家注入持久而强盛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天下一家”的理念在此千年间淬炼升华:周人以“天子”统摄华夏,秦汉以“海内为郡县”重塑疆域认同,至唐太宗获“天可汗”尊号,多元族群在政治共同体中凝聚共生。丝绸之路驼铃悠扬,长安城胡商云集,物产、宗教、技艺的跨域交融,见证了文明从黄河一域走向辽阔寰宇的壮美历程。</p><p class="ql-block">更深刻的在于文明气度的蜕变:秦火焚书到唐立袄祠,折射出从文化征服到多元共鉴的智慧升华;曲辕犁深耕沃土,三彩釉熔铸中西,技术进步与艺术创造交织出盛世气象。儒法相济的治国理念、胡汉交融的社会图景、梵音与礼乐共鸣的精神世界,最终熔铸为“多元一体”的文明特质——既有制度传承的稳定性,更具文化吸纳的包容性。</p><p class="ql-block">周秦汉唐四朝所缔造的,不仅是一个政治实体的绵延,更是一部文明演进的诗篇:它以制度创新维系广土众民,以文化包容消弭族群界限,以开放胸襟融汇八方精华,终使中华文明如长江大河,纳百川而浩荡,历万劫而长新。</p><p class="ql-block">这,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深层密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