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画画的人拍的照也好看

坝塘黎辉书画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作为一名在笔墨纸砚间浸润几十余载的我,有好多人好奇同样是举着手机拍夜景,我镜头里的光怎么就比他们的‘活’呢?答案藏在那些被常人忽略的小细节里——构图的呼吸感、色彩的情绪力、光影的故事性,这些绘画里打磨出的“眼睛”,悄悄给照片镀上了一层艺术的光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构图:画画的懂得画面要如何构图才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我看来,构图不是机械地框景,而是将绘画里“经营位置”的智慧移植到镜头中——平衡、对比、留白,这些在宣纸上推敲过千百遍的法则,此刻成了给观众“指路”的地图。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却会用“错位对称法”——这是从绘画里学来的巧思:宣纸上的绝对对称总显板滞,但若让元素微微错开,反而能生出“动态平衡”的呼吸感。于是我踮脚抬升镜头15度,让水中倒影比岸上实景低半寸,栏杆的直线在水面处被揉成曲线,水纹成了连接虚实的桥。观者的目光会先被岸上暖黄的灯串勾住,再顺着水纹的涟漪滑向倒影,最后落回散步的行人——这轨迹,像极了读一首起承转合的诗。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坝塘坝桥边5米处,我以30°俯角架起相机——这是我用画笔丈量过的“黄金位”。桥身、灯串、倒影恰好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像极了山水画里“三角立骨”的经典构图。这样的取景,让桥从“风景”变成了“地方志”——每块砖、每缕光、每圈涟漪,都在说“这是我的家乡”。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色彩:用情绪给画面染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画画人的“色感”是刻在骨子里的——调色盘上的冷暖、互补、邻近,这些在画布上磨合过的色彩密码,在镜头里成了传递情绪的密码本。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就像在画布上调色,互补色(色环上相对的颜色)总带着天然的戏剧感——红是跳动的火,绿是沉静的塘,相撞时迸出的张力最抓人。我蹲在桥边贴地拍,让桥身的红、栏杆的绿、水影的彩形成对称色卡:红如跃动的烛焰,绿似深潭的静水,两种情绪在画面里共舞,连风掠过水面的涟漪,都成了它们的伴舞。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这些从调色盘上学来的搭配,让照片比普通夜景多了层“季节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光影:用明暗雕刻岁月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画画的看光,不是看“亮”,是看“情绪”——素描里的明暗交界线、水彩里的高光留白、油画里的光影层次,这些在纸上练过的“光感”,在镜头里成了雕刻故事的刻刀。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凑近对焦,让裂痕的走向、青苔的脉络都清晰得能数清纹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所以你看,画画的人照片从不是“咔嚓”的记录,而是“讲述”的艺术——构图是骨架,支起故事的轮廓;色彩是血液,流淌着情绪的温度;光影是灵魂,雕刻着岁月的痕迹。这,便是我们的照片更“有味道”的秘密。就像写文章,有人只记事件,有人却能写出温度——绘画教给我们的,从来不是“怎么画”,而是“怎么看”。用这样的眼睛去拍、去写,去画,世界自然会多几分动人的韵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