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荒漠里 ‍《收获》是我的绿洲 ‍我的书柜 ‍

可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书柜里有两本一九八一年版的《收获》杂志,纸页早已泛黄,边角也卷了,摸上去沙沙作响,像秋日的枯叶。</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革刚刚结束,文化园地一片荒芜。人们的精神如久旱的田地,龟裂着,渴望着雨露。那时的我们,像一群饥饿的孩子,扑向任何能填饱思想的食粮。而《收获》就是那第一滴甘霖,落在心田里,润物无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些书之间,那两本《收获》格外醒目。橙色、绿色、黄色的书脊,像一排琴键,轻轻一碰,就能弹出八十年代初的旋律。翻开封面,目录页上密密麻麻的标题,像一个个通往文学殿堂的门牌号。《祸起萧墙》《密林中的小木屋》……每一个名字都藏着一段故事,一段属于那个年代的沉思与呐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收获》1957年7月24日由巴金、靳以共同创办,封面由钱君匋设计。1960年因纸张紧缺首次停刊,1964年复刊后改为丛刊形式。文革期间再度停刊,1979年1月二次复刊。1980年代回归双月刊制,靳以1959年逝世后由巴金独力主持编务至2005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探索中国文学的宝库,你一定会发现《收获》杂志的身影。余华、苏童、格非、马原、孙甘露等文学巨匠,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光芒。《收获》不仅是他们成名的摇篮,更是中国文坛的一块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3年,初中生的我偶然在同学家见到那本卷了边的《收获》,发黄的纸页上那些充满文学气息的文章像一束光突然照进十六岁的心灵。文字如灯,照亮内心的角落。当我参加工作时,1981年第一个月17元工资时,毅然用12元——超过月收入70%——订阅《收获》和《当代》,这个选择背后是对精神食粮近乎虔诚的渴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收获》和《当代》双月刊,分别是一元一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剧本目录里,《密林中的小木屋》和《芳草青青》静静躺在那里,像两扇窗,通向另一个世界。页码旁的“文”字装饰,仿佛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一笔一划都带着温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书桌上,老花眼镜轻轻搁在一页泛黄的纸上,旁边是那支用了多年的黑色钢笔。纸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旧能读出当年抄录时的专注。这页书讲的是关于书桌的故事,而我的书桌,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台灯依旧亮着,打开的书页上,文字在灯光下清晰可辨。书桌上虽然摆放着换了几代的电脑,但我偶尔坐在这里,翻一翻旧杂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没有电子屏幕、只有纸张与墨香的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静下来·阅读很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心静了·世界就静了....</span></p> <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两本《收获》随我搬了无数次家,书脊上的胶水早已开裂,我小心翼翼地捻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看书的方式多了,电子书、手机阅读,方便得很。我也用,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偶尔从书柜里取出这两本《收获》,摩挲着粗糙的纸面,嗅着那股陈年的油墨味,恍惚又回到了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不解,几本旧杂志,何至于如此珍视?他们不曾经历过那种精神上的饥渴,自然不懂我们这代人对于文化的近乎虔诚的追逐。那不是简单的订阅,而是一个时代的青年对知识的渴望,对思想的饥馑,对精神食粮的攫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书柜里的《收获》静默着,而我每每望见它们,便听见了那个年代的心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学给予我们的财富是永恒的。它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贬值,反而会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而不断增值。那些年轻时读过的故事,会在多年后的某个黄昏突然浮现,带来新的感悟。这种财富可以随身携带,随时取用,永远不会被剥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常常怀念当年那种对文学的饥渴。如今书籍唾手可得,但那种如获至宝的喜悦却越来越稀有了。或许真正的精神财富,不仅在于拥有多少,更在于我们是否还保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