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伯母的卧室兼会客厅</p> <p class="ql-block"> 惊闻大伯母不幸离世,我的鼻子一下子就酸了,感觉有什么东西哽在喉咙,眼睛瞬间模糊起来,大伯母和蔼可亲的面容即刻充盈了我的脑海,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怎么会呢?大伯母身体一向不是好好的么?去年暑假回家探亲去看望她老人家时,她还红光满面,谈笑风生,忙乎着给我们煎姜盐豆子芝麻茶,给我们拿糕点、切西瓜热情招待我们。这不会是真的吧,这应该不是真的……可是在湖南老家的弟弟电话告诉我:大伯母今天的确走了,走的很安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用柔弱的双肩撑起爱的天空</span></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除了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长辈们就数大伯母最亲了。但我这个侄女竟然连伯母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从记事起我一直叫她“静伯母”到现在。听父亲说过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静伯母是十二岁做童养媳嫁给我大伯父的,伯母成年后与伯父生养了两儿一女,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伯父对她很好,静伯母自然也跟千千万万农村妇女一样相夫教子,操持一家大大小小的生计。可好景不长,伯父在文革期间去县城闹革命,返乡途中遇上发洪水他乘坐的手摇木船不幸翻船淹死了,留下静伯母带着三个年幼的儿女艰难度日。在那个饥荒年代,农村人家中没有壮年劳动力根本行不通,一个家庭靠壮年劳动力挣够工分才能换取相应的粮食和布匹。仅伯母一个妇女起早贪黑、累死累活还是难以维持生计。她的三个儿女经常饿得哇哇叫,一个个因营养不良,黄皮寡瘦。为了让子女不挨饿受冻,她只能选择带着三个孩子改嫁给村里的一个老实男人,重新组建了一个新家,后又生了两女一男,至此,静伯母一生养育了六个子女,凭借她勤劳俭朴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同后来的丈夫一起将子女们抚养成人。</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三岁丧父、七岁丧母,只能跟随哥嫂生活,静伯母大我父亲十六岁。<span style="font-size:18px;">常言道:长兄如父,长嫂如母。静伯母对我父亲就比对待亲弟弟还要亲,有好吃的总少不了我父亲一份,给我父亲做衣服、做鞋子,让我父亲真切感受到来自长嫂如母一样的关爱。那时家里没有足够的白米饭吃,普通人家一锅饭基本是白米+干红薯丁三、七混合煮。而红薯丁往往会因天气原因没晒干或存放不当捂坏变质而发苦、变味,孩子们都不爱吃。这时伯母就会把白花花的米饭挑出来盛给子女们和我父亲吃,她自己几乎都是吃的红薯饭。正是静伯母的默默无私的付出,才使得我父亲的童年因有了长嫂母亲般的关怀而过得不那么凄惨。</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灯芯绒红布鞋的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穿的衣服、鞋子几乎都是女人在煤油灯下手工缝制的。大伯母的针线技术在村里算得上数一数二。她缝制的衣服针脚匀称、细密,给人穿上合身、得体,最拿手还是她纳的千层㡳布鞋。</p><p class="ql-block"> 那时农村人一般都穿不起绫罗绸缎,衣服都是棉、麻等粗布材质做成的,不耐穿。伯母就把左邻右舍别人家不穿的烂衣服收集起来清洗干净,用剪刀剪成形状、大小不同的块,用一点糯米熬成浆糊,再把布块一块一块用浆糊粘起来,层层叠叠几十层,铺在一张大木板上晒干成做鞋专用的纯布板。再托人到县城杂货铺去买上几尺红色带小黑点和纯黑的灯芯绒布和一些宽松紧带回来备用。待这些都备好后,伯母就会在很多个晚上就着煤油灯开始工作。将晾晒好的硬布板按照做鞋的模子剪出好多双大小不同的鞋底,用粗麻线将鞋底一针一针纳紧纳实。把裁剪好的鞋面贴上一层新的灯芯绒布,再一针一针把它与纳好的鞋底密密地缝制起来,不出十天半月,一双双精致、漂亮的布鞋就这样做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鞋子做好后,伯母总会挑一双自认为最漂亮、最满意的送给我,她总是和蔼可亲地说:“小女孩就要穿得精精神神、漂漂亮亮的。”她做的鞋鞋底厚实舒适,鞋面是大红灯芯绒布柔软透气,鞋面两侧她会用专门宽松紧带连接紧固,这样技术性处理后的鞋子穿起来不硌脚,与脚的吻合性很好。跳绳、踢毽子、跑步、走路都很棒。而每当我穿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伯母给我做的新鞋,我就会觉得我的鞋子是世界上最好看的,最舒适的。再看其他伙伴们脚上的鞋都灰头土脸、黑不溜秋的。我还会刻意邀上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跳跳绳或者踢毽子,在他们面前显摆显摆。有眼尖的伙伴就会大声喊:“大毛砣,你又穿新鞋啦?”,“哇,你的新鞋子好漂亮啊!”这时我就像一只骄傲的大公鸡开心到起飞,幸福地应道:“嗯嗯,伯母送我的,好看吧?”有时还顺势抬起一只脚,另一只脚稳稳扎在地面来个360度潇洒大转身。就这样,伯母送我的一双双布鞋伴随我走过了童年、少年无数个春夏秋冬。</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藏在鸡蛋和蔬菜里的爱</span></p><p class="ql-block"> 依然清晰的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里人很多,父母、外公外婆和我们姐弟仨一共是七口之家,加上我们姐弟仨都在上学,家里开销很大,全靠父亲一个在外做泥瓦匠、打零工挣钱养家糊口,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和我们姐弟三人的学费。</p><p class="ql-block"> 农村人一般没有固定活计,父亲忙的时候都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忙得脚底朝天,也挣不了几两碎银;闲的时候只能紧锁眉头,坐在凳子上倚着门窗吐烟卷儿解闷。母亲在家里几乎承包了所有的家务,洗衣、做饭、喂猪、养牛、种菜,还有田地里的活。那时一是因母亲太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打理菜园;二是因母亲太年轻没有种菜的经验,导致我们家一年四季蔬菜总是不够吃。大伯母很清楚我们家的情况,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隔三差五把她家长势很好的时鲜蔬菜如辣椒、茄子、丝瓜、苋菜,还有那长得水桶一般粗的大冬瓜等一一采摘好,摆放整齐,装满后一篮子一篮子往我家送。伯母送来的菜色泽新鲜,没打农药,上的都是农家肥,绿色安全口感好。每次妈妈炒的伯母送来的菜,我都要多吃一碗米饭。不仅如此,伯母年年养几十只鸡、鸭,她的鸡、鸭下的蛋一家人都吃不完,这是吃草和粮食的鸡下的正宗土鸡蛋,可以拿到城里卖个好价钱。但伯母不卖,她家的鸡蛋、鸭蛋都是自己家人吃。逢年过节,伯母都会用她那绿色的小方巾简单对角一扎,做成一个小布兜,兜上三、五十个鸡蛋、鸭蛋送到我家,每当母亲推辞时,伯母总乐呵呵地说我家小孩多,长身体,要补充营养。伯母把她对弟弟、弟媳及侄子侄女的爱都藏在了鸡蛋和蔬菜里……</p><p class="ql-block"> 我敬爱的伯母,用她慈爱、善良、勤劳、坚韧普通农村妇女的优秀品格,走完了她平凡而质朴的一生。伯母的音容笑貌会永远留在我心里。从此您长眠,我常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