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牧歌里的海拉尔,百年吊桥上的扎兰屯

如月

<p class="ql-block">  海拉尔古城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为保卫北部边疆,在此建城戍边,是清代黑龙江仅有的两座边防城之一。2008年5月开始恢复建设,同年底完工,再现了清代时的历史面貌</p> <p class="ql-block">  古城仿古建筑群:以“副都统衙门、八大商号”为核心,由10座仿古建筑组成,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传统中式,又融合了草原风情,如木雕、砖雕等装饰图案中带有蒙古族等民族的特色元素 。</p> <p class="ql-block">  苏炳文公园</p> <p class="ql-block">  在蒙古族文化中,鹿被视为吉祥、神圣的动物,象征着生机、和谐与灵性。海拉尔作为多民族聚居地,鹿雕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不止有草原和羊群,海拉尔的一塔两寺,是另一种心动。塔影斜斜映着寺墙,风把经文吹向远方,连呼吸都沾了点清净。</p> <p class="ql-block">  草原的风穿过塔铃,两寺的香火漫过青砖。海拉尔的这一角,藏着比草原更沉静的力量——是信仰,也是归途。</p> <p class="ql-block">  在海拉尔城边,藏着一片会呼吸的绿——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没有草原的无垠壮阔,却有着林海的深邃清幽,是城市与自然最温柔的接壤。</p> <p class="ql-block">  踏入林间,樟子松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些百年老树像沉默的守护者,树干笔直如剑,枝叶在头顶织成浓密的绿伞,阳光只能透过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金斑。脚踩在厚厚的松针上,软绵绵的,像踩进了自然铺就的绒毯,耳畔是鸟鸣与风穿叶隙的絮语,瞬间隔绝了尘世喧嚣。</p> <p class="ql-block">  沿着木栈道穿行,会遇见意想不到的惊喜:或许是一只蹦跳的松鼠叼着松果掠过,或许是一丛不知名的野花在树根旁悄悄绽放,又或许是苔藓爬满的岩石,藏着岁月的痕迹。深秋时节最是动人,樟子松的墨绿间,混着白桦的金黄,风一吹,落叶簌簌铺满小径,踩上去沙沙作响,像在和秋天对话。</p> <p class="ql-block">  登上园内的望松厅,视野豁然开朗。整片林海如波涛起伏,一直铺向远方的城市轮廓,樟子松的苍劲与城市的烟火在此交汇,竟生出一种奇妙的和谐。若是清晨,还能看见林间薄雾未散,阳光穿透云层洒下,林海仿佛被镀上一层金边,朦胧又温暖。</p> <p class="ql-block">  离开海拉尔</p> <p class="ql-block">  路过成吉思汗广场</p> <p class="ql-block">  没走多远,风里的气息就悄悄变了——草原的辽阔渐渐收了些锋芒,远山开始拢起黛色的眉,灌木丛多了起来,像给大地绣上了细碎的绿边。</p> <p class="ql-block">  路过牙克石时,路两旁的白桦树忽然站成了队列,树干雪白,叶子在风里翻出银亮的光,像无数只小手在招手。阳光穿过枝叶,在柏油路上洒下斑驳的碎金,车速带起的风里,竟有了松针的清苦气——原来草原的豪迈,正悄悄递给林海一份温柔。</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扎兰屯的影子就藏在河谷里了。雅鲁河在这里拐了个弯,把两岸的山染得层叠起伏,河滩上的鹅卵石晒得发烫,却被流水浸出几分清凉。远处的兴安岭余脉披着浓绿,近处的田埂上,成片的玉米油绿泛光,农人正在采摘菇娘,连空气都变得湿润起来,带着泥土与河水的腥甜。</p> <p class="ql-block">  入住7天连锁宾馆,就近吃家常菜。</p> <p class="ql-block">  饭店老板娘说:“吊桥夜景比白天好看”,吃完饭到吊桥公园。</p> <p class="ql-block">  这座吊桥藏着扎兰屯的温柔。铁索牵着岁月,木板载着脚步,低头是雅鲁河的慢,抬头是天空的蓝,连摇晃都带着治愈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  扎兰屯吊桥建于1905年东清(中东)铁路时期,由两根巨型铁索和42根细铁索悬于雅鲁河上,桥面铺设木板,现存于扎兰屯吊桥公园内。作为世界上仅存的两座百年以上悬索桥之一(另一座位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该桥最初为沙俄贵族避暑疗养配套设施,现为国家4A级景区核心景观。桥体采用特殊建造工艺,行人行走时会产生轻微晃动感,叶剑英、老舍等名人曾在此留下诗作。</p> <p class="ql-block">  从海拉尔的草原风,到扎兰屯的河谷雾,不过几百公里的路,却像走过了两个季节。前者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旷达,后者是“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的缠绵。原来内蒙古的浪漫从不止一种模样,当车轮碾过大地,风会把所有风景,都酿成心上的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