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课题《基于跨学科背景下乡镇学校八年级文言文教学实践研究》第十一次公开课活动

林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6月4日,文昌市联东中学薛英岸老师执教的《小石潭记》公开课,作为市级课题《基于跨学科背景下乡镇学校八年级文言文教学实践研究》第十一次研讨课,以语文与美术、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为特色,呈现了一堂生动的跨学科文言文教学实践课。</p> 课前跨学科联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确保课堂中“绘制导游图 活动的科学性与实践性,课前薛英岸老师特意与课题组地理老师林紫深入研讨。二人围绕文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等方位描述,结合地理学科的空间定位知识,明确了导游图中方向标设置、距离比例换算的基本规范;针对“斗折蛇行” 的溪流形态“四面竹树环合”的地形特点,探讨了如何用地理绘图符号精准呈现自然景观的空间关系,为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跨学科专业基础。</p> 课堂实录:让文本“可视化”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上,薛老师以“研学活动设计”为主线,串联起“文学探究员”“景点设计师”“景点推荐官”三大任务。在“文学探究员”环节,学生通过圈画游踪关键词,梳理出“小丘西行 — 伐竹取道见小潭 — 观赏潭中景物 — 探寻小潭溪流 — 感受潭上气氛 — 记录同游者”的完整路线,初步建立文本空间认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景点设计师”环节成为跨学科融合的核心。学生依据文本细节设计景点:从“隔篁竹,闻水声”提炼“闻声寻潭”景点,用美术线条勾勒竹林疏密;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构思 “翠蔓垂岩” 景观,分析色彩搭配与动静对比。而绘制导游图时,学生运用课前研讨确定的地理绘图规范,以方向标明确方位,用曲线标注溪流走向,用不同图例区分“篁竹”“岩石”“潭水”,将文言文中的空间描写转化为兼具文学意境与地理准确性的可视化图表。小组展示时,学生既能解读画面的美术表现手法,又能结合地理知识说明景观布局的合理性。</p> 课题组评价:学科融合有深度,实践创新见成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研讨中,课题组老师对本节课给予高度评价。大家认为,课前与地理老师的联合备课是亮点,这种跨学科协作确保了“绘制导游图”活动的专业性,避免了学科融合流于形式。课堂中,语文的文本解读为美术创作提供内容支撑,美术的视觉表达深化了对文学意境的理解,地理的空间知识则保障了实践活动的科学性,三者形成有机联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们特别指出,跨学科活动有效突破了文言文教学难点:通过设计景点,学生直观体会到“比喻修辞”“感官描写”等写景方法;通过绘制导游图,深化了对“移步换景”“定点特写”写作手法的认知。乡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艺术表现力与空间思维能力同步提升。建议后续可进一步细化学科术语的对应解读,如用地理“等高线”概念辅助理解“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的地形差异,让融合维度更丰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以扎实的跨学科协作与实践活动,为乡镇学校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彰显了经典文本在学科融合中的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