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社会因素可能成为儿童心理问题源头?(儿童心理健康系列谈4)

龙首仁

<p class="ql-block">人是社会的人,谁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每个孩子都脱离不了他的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每个家庭心理和孩子的个体心理状态,都会深深烙上特定社会环境的印记。</p><p class="ql-block">社源性心理问题从来都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人都遇到过一种难以言说的负面心理体验:被人给冷脸、不屑、阶层歧视、受到无端欺压、机会和权利不均等。这些负面心理体验,都会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社会来源。加之不良社会文化影响。网络暴力、不良价值观渗透(如外貌焦虑)、或社会歧视(如种族、性别)可能引发心理冲突。</p><p class="ql-block">一些家长对孩子教育不能说不重视,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养着养着把孩子养废了。辽宁天才张某10岁上大学,13岁读硕,16岁读博。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否则,后果就要由父母承担……张某这样的表现,其根源就在于他受到了社会情绪的深刻影响。他的教训,既是某个家庭教育的失败,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不同社会群体的歧视链影响。家长之间的比较与歧视。有的家长以职业、身份、收入、座驾等分开层次类别,并有意无意地把社会群体歧视链观念传递给孩子,对孩子形成负面心理压力。所谓原生家庭差异,就很容易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社会性源头。比如有的家长过早给孩子穿名牌、用奢侈品,而有的孩子则在他的群体中,吃穿用等外在条件较差,就会被同龄孩子耻笑、讥讽、嘲弄乃至欺负。如果这种现象出现的多了,难免会给一些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甚至会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刻在孩子的心里。孩子之间的相互攀比和对部分孩子的群体性歧视,是造成一些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心理自卑的根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社会机会的不均等。有的人为了让孩子上名园名校,绞尽脑汁、花巨额赞助费达到目的,然后又把这种压力无形之中传导给孩子。过度追逐名园名校,而孩子又与这些名校的氛围不匹配,甚至格格不入,反而会刺激孩子很小就形成一种偏激心理。</p><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个在外村小学上学的孩子,曾经参加学校所在村种瓜整地劳动,所以秋季瓜果成熟后,村里给学校送去两筐甜瓜。老师在分甜瓜时先给本村孩子一人一个,但分到后边不够一人一个了,老师就把一个甜瓜分成几块,给外村的孩子每个人都吃一口。这点事确实也不是什么问题,但由于分了“里外”,待遇上有了区别,即使这种区别不足挂齿,但还是在孩子心理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效果是不好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其他社会原因。如外部环境影响、沉迷网络、盲目追星、虚幻小说、物质依赖等。特别是网上低质量内容侵蚀心理健康。一些血腥、恐怖情景以及色情淫秽内容,以及算法推荐的低营养内容如极端言论、虚假信息等,都可能扭曲价值观,对孩子心理造成这样那样的影响。加剧心理脆弱性。</p><p class="ql-block">重大生活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儿童心理。转学、移民、新 sibling 出生等适应挑战可能引发短期或长期心理反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网络与游戏沉迷。沉迷电子设备可能减少现实社交,导致注意力分散、孤独感或网络成瘾。</p><p class="ql-block">网络社交媒体对孩子心理的负面影响。社交媒体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双重影响,既可能提供社交支持和自我表达的平台,同时由于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而言,诱发儿童的无聊感。无聊是“由于觉知到生活无意义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也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网络成瘾等问题。</p><p class="ql-block">对社交媒体的长时间过度专注,使孩子离开社交媒体就无所适从,造成孩子注意力下降与成瘾:频繁切换社交媒体任务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和睡眠质量。容易对儿童认知情感和行为机能造成损害,导致心理机能失调。</p><p class="ql-block">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尤其是每天超过3小时)与抑郁、焦虑风险增加相关,出现一些诸如“乱想、幻象、敏感多疑、词不达意、情绪反复无常、言行怪异,加之社交媒体还会出现社交比较和网络欺凌。青少年遭受网络欺凌,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创伤,甚至自杀意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理问题的来源很复杂。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比较与竞争、压力增加、不良诱导,都可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传导给孩子,进而给留下心理刺激和负面影响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守护童心健康 我们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原创不易 感谢鼓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