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摄于阿什河公园 又逢萱草盛放时,举镜定格,那绽于绿野的明艳,重又撞入眼帘。<br> 回溯《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先秦的思妇,就盼借这古称 “谖草” 的萱草忘忧,将其植于北堂,藏着对远方人的绵密牵挂。后来,游子远行前,会在母亲居所旁播下萱草种,盼艳色慰藉亲长思念,“萱堂” 渐成母亲代称,文化脉络便这般在时光里延展 。<br> 细看眼前花,红瓣如绢,匀净色泽似被日光吻过,边缘微漾的波纹,是风与花私语的痕迹;黄蕊若金,细密花丝托着柱头,藏着孕育新生命的期许。五瓣舒展,或微卷成优美弧影,或利落张开承接光影,像自然亲手裁剪的艺术品,每缕纹路、每抹色彩,都写满对世间的热忱。 它不只是文化符号,也是中药材。萱草根经炮制,可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古时医者踏青山采挖,以匠心炮制,让其化作疗愈疾患的药引,从浪漫意象走入实用医药,跨越审美与疗愈边界,默默护佑世代安康。<br> 在自然节律里,萱草春发夏绽,顺应时序生长。不借娇艳刻意争宠,凭文化传承、药用价值与自然本真,在岁月里深深扎根。凝视这抹明艳,《诗经》的余韵、传统医学的智慧,连同自然馈赠的多元美好,一同漫上心来。这株草,早已是文化、健康与自然交织的独特存在,年年盛放,静静诉说时光里的深情与实用 ,也让每次相遇,都成与古老诗意、鲜活生命的温柔重逢 。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