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课题《基于跨学科背景下乡镇学校八年级文言文教学实践研究》第十次公开课活动

林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深化跨学科教学实践,推动乡镇学校文言文课堂创新,2025年5月15日,市级课题《基于跨学科背景下乡镇学校八年级文言文教学实践研究》第十次公开课在我校顺利开展。陈胜显老师以《小石潭记》为载体,巧妙融合语文与美术学科,为师生呈现了一堂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课。</p> 课堂实录:以文入画,让文字 “看得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环节一:情境溯源 —— 文字里的“小石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伊始,陈老师以“文字解码”为切入点,邀请学生轮流分享对《小石潭记》的理解“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有学生将这段文字描述为“穿越竹林时,忽然听到玉佩碰撞的清脆声响,像在指引着一片隐秘的天地”;谈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另一位学生则想象“阳光透过潭水,鱼群像悬浮在空气中,影子落在石头上,一动也不动,突然又嗖地游远,像在和人捉迷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将文言文中的意象转化为鲜活的画面,在互动中梳理出“发现小潭 — 潭中景物 — 水源探寻 — 氛围感受”的叙事脉络,为后续创作奠定了情感基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环节二:美学筑基 —— 从古文到古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生建立文本感知后,陈老师话锋一转,引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经典作品。他展示了蕴含“留白”“写意”技法的传统画作,讲解“近景写实、远景写意”的构图原则,以及如何用墨色浓淡表现山水层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柳宗元写‘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就像古画里用淡墨勾勒藤蔓、浓墨点染树叶,既有细节又有气韵。” 陈老师将文言文字句与绘画技法一一对应,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与美术在“意境营造”上的共通之处,让跨学科融合不再是生硬的拼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环节三:创作实践 —— 画笔中的“山水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创作环节,学生们化身“山水画家”,根据对文本的理解绘制《小石潭记》场景。有的同学聚焦“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用线条勾勒奇石的嶙峋姿态;有的则着重表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以冷色调渲染清幽孤寂的氛围;还有学生将“鱼游影布”的动态瞬间定格在画纸上,墨色深浅间尽显加,矫的清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老师巡回指导时,总能精准捕捉学生的创意“这里的竹子可以再密一些,呼应‘隔篁竹’的遮挡感”“鱼的影子用淡墨点染,更能体现‘日光下澈’的通透”,让创作始终紧扣文本内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环节四:互评完善 —— 在交流中深化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完成后,课堂变身“小型画展”。学生们轮流展示画作并讲述创作思路“我画潭西南的‘斗折蛇行’,用曲线表现溪流的蜿蜒,远处用留白暗示‘不可知其源’”“我想突出‘凄神寒骨’的感觉,所以把天空画得灰蒙蒙的,竹树用了深绿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互评环节中,同学们从 “是否贴合原文”“意境是否到位” 等角度提出建议,陈老师则补充道“文学的留白给了美术创作无限可能,但所有想象都要扎根于文本细节。这幅画的‘寂寥感’很到位,如果能在角落加一点人物剪影,对比之下更显‘悄怆幽邃’。”在师生互动中,文本理解与艺术表达相互促进,让文言文学习跳出了单纯的文字解读。</p> 课题教师课后评价:跨学科融合的“三重突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课题组成员对本节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实现了乡镇学校文言文教学的“三重突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突破了“文本解读”的单一模式:通过“文字描述 — 美学讲解 — 绘画创作 — 互评完善”的闭环设计,让学生从“读懂字面意思”升级为“理解意境内涵”,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得到充分落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破解了跨学科教学的“形式化 难题:整堂课以“意境”为纽带,文学意象与美术技法自然衔接,既没有脱离文言文教学目标,又让美术成为理解文本的“工具”,真正做到了“1+1>2”的融合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激活了乡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乡镇学生在艺术表达上往往缺乏自信,但本节课通过“低门槛创作 + 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不仅能读,还能画、能讲”,极大提升了学习兴趣,为后续跨学科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题主持人陈张丽老师表示,本节课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鲜活案例:文言文教学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在乡镇学校的课堂里,传统文化与艺术美学的碰撞同样能绽放精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公开课不仅是一次教学实践的展示,更是乡镇学校探索跨学科育人路径的缩影。当文言文遇上美术,文字有了色彩,意境有了形状,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堂中真正“活”了起来。未来,课题将继续深耕实践,让文言文教学在跨学科融合中焕发新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