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

怪侠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占地约290公顷(2.9平方公里),其中昆明湖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它始建于1750年(清乾隆年间),原名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由慈禧太后重建并更名为“颐和园”。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p><p class="ql-block">山水布局</p><p class="ql-block"> 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址,仿照杭州西湖设计,融合江南园林风格。 </p><p class="ql-block"> 湖中有十七孔西堤(仿西湖苏堤)南湖岛等景观。 </p><p class="ql-block">经典建筑</p><p class="ql-block"> 佛香阁:万寿山核心建筑,高41米,可俯瞰昆明湖。 </p><p class="ql-block"> 长廊 长:全长728米,绘有14,000余幅彩画,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p><p class="ql-block"> 排云殿:慈禧祝寿受贺之地,建筑群气势恢宏。 </p><p class="ql-block"> 石舫(清晏舫):园内唯一西洋风格建筑,象征“海清河晏”。 </p><p class="ql-block">园中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英法联军(1860)和八国联军(1900)两次焚毁,后修复。 </p><p class="ql-block">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排云殿位于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前山的中轴线上,是颐和园内最宏伟壮丽的建筑群之一,也是</p><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举行万寿庆典的主要场所。该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年间,原为大报恩延寿寺,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光绪十二年)由慈禧太后重建,并更名为“排云殿”,专用于庆寿典礼和接受朝贺。 </p><p class="ql-block">排云殿建筑群依山而建,层层递进,形南北中轴线,从昆明湖畔的“云辉玉宇”牌楼开始,经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最终延伸至佛香阁,整体布局仿照紫禁城外朝形制,象征皇权至高无上。 </p><p class="ql-block">云辉玉宇牌:中轴线的起点,四柱七楼式,匾额“星拱瑶枢”“云辉玉宇”,象征仙境。 </p><p class="ql-block">排云门:原为延寿寺山门,门前有铜狮和象征十二生肖的太湖石。 </p><p class="ql-block">金水桥:汉白玉拱桥,桥下为荷池,两侧配殿为玉华殿(东)和云锦殿(西),原为寺庙钟鼓楼。 </p><p class="ql-block">二宫门:“悬挂万寿无疆”匾,是宣读贺寿表文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排云殿:核心建筑,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共21间,殿内陈设慈禧寿辰时的九龙宝座、寿礼等。 </p><p class="ql-block">芳辉殿(东配殿)与紫霄殿(西配殿):供王公大臣休息,陈列贺礼。 </p><p class="ql-block">德辉殿:位于排云殿后,是通往佛香阁的过渡建筑,慈禧礼佛前在此更衣。 </p><p class="ql-block">乾隆时期:原为大报恩延寿寺,乾隆为母祝寿所建。 </p><p class="ql-block">慈禧时期:重建后作为庆寿场所,殿名取自晋代郭璞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寓意仙境。 </p><p class="ql-block">特殊事件:慈禧原计划居住于此,但因病改作庆典场所,寝宫移至乐寿堂。 </p> <p class="ql-block">趣闻轶事</p><p class="ql-block"> 重建时因经费不足,观音像改用明代遗留铜像,仅高5米(原檀木像高12米)。 </p><p class="ql-block">1949年前曾长期封闭,1989年才重新对外开放。 </p><p class="ql-block">佛香阁不仅是颐和园的视觉中心,更是中国古典建筑与佛教文化融合的典范,登阁远眺可感受“一座阁,半座园”的震撼视野。</p> <p class="ql-block">摄影:怪侠</p><p class="ql-block">器材:佳能5DmarkⅢ</p><p class="ql-block">2025.7.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