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辑 观海听涛</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502040474</p><p class="ql-block">六月九日上午,我们一行结束了克什克腾草原的旅途,在赤峰市修整一天开始返津,途中来到了喀喇沁旗的王府镇。这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蒙古族亲王府,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年代,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早在2017年的10月,我曾经来此参观过,所以对这座亲王府并不陌生。有评价说喀喇沁亲王府是喀喇沁蒙古部落由游牧走向定居的一个坐标点和实物例证,对此我是认同的,这里确实是生活在喀喇沁旗一带的蒙古族牧民历史发展的缩影。</p><p class="ql-block">喀喇沁亲王府现存面积130亩左右,主体房屋490余间保存基本完整, 前后共有五进院落22幢正堂和配房及厢房构成连续四合院对称分布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若按功能说,王府由府第及东西跨院和广场+后花园五部分组成。中轴之上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回事厅、议事厅和承庆楼。西院为政治活动、宗教祭祀场所,建有庙宇、祠堂、客厅、议事厅、书斋、练武场。东侧为生活区,有戏楼、王爷和福晋的卧室、仓库、膳房。</p><p class="ql-block">王府内苍松翠杉,而后花园更是与王府后山的自然风景毗连呼应,景色宜人。花园内修建有亭榭、回廊、石桥、池塘、假山、茶肆等建筑,更种植了各色各样的花草树木,绿草茵茵、柳树依依、鲜花绚烂、远山巍峨,整体环境优美和谐。王府中各个单体建筑多为大式硬山结构,体量宏阔,修造精湛。其中,后区主体建筑承庆楼,雕纹雀替和玺彩画,为府内专用佛堂。前区为二重四合院,皆卷棚式屋顶。其中2幢正堂分别为环廊歇山戗式和双体勾连搭式,精巧别致,典雅玲珑。</p><p class="ql-block">喀喇沁亲王府是清代赤峰地区品级最高的亲王府,也是内蒙古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古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和社会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故宫。王府内藏品丰富,仅明清时期的文物就有1400多件。为保护亲王府建筑群,已经设立此处为中国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又称作喀喇沁旗清代王府博物馆或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可当地人依旧称之为王府。</p><p class="ql-block">从康熙十八年至民国二十年的300多年中,喀喇沁亲王府内,先后有十二代喀喇沁旗蒙古王爷(郡王或亲王)在此袭政居住。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第十二代亲王暨蒙古族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贡桑诺尔布(1871年—1931年)。</p><p class="ql-block">1898年,17岁的贡桑诺尔布袭爵,继承喀喇沁扎萨克郡王(民国初晋亲王)即旗主之位,以其图强创新的勇气和魄力,革弊政、建学堂、办教育、兴实业,创造了蒙古地区经济文化的十项第一。此举为其它盟旗推崇备至,争相仿效,贡桑诺尔布主张共和,赞成民主,是当时以孙中山为理事长的国民党中央首批九人理事之一。贡桑诺尔布以其进步的思想、卓越的才能和突出的贡献,被史学家赞为中国近代史上蒙古民族的杰出代表。同时,贡桑诺尔布也是蒙古民族近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性情恬静平易近人,通晓蒙满汉藏文字,工书法擅绘画,好诗文喜吟咏,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并著有《竹友斋诗集》流传于世。</p><p class="ql-block">这位生于王府卒于北京的,有着浓厚传奇色彩的亲王,在蒙古族历史上写下了一页重要的篇章,也使得代表着喀喇沁部族荣辱兴衰的王爷府又日渐丰盈起来。</p><p class="ql-block">坐落在王府中轴线上回事厅门前的贡桑诺尔布塑像,每日都会披上阳光的色彩,默默地接受后人的敬仰和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