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17万年前原始人类“丁村人”到4300年至3900年前的陶寺遗址。从上古时期的尧,到3000年前的晋国,再到洪洞大槐树的人口迁移。汾河畔的这片土地,把历史和文明的脉络一再拉长。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和远古对话,每片不起眼的瓦片也许有几千年的历史。</p> 华门 <p class="ql-block">华门占地150亩,建筑面积是2.2万平方米,其整50米的高度象征上下五千年,其三门则象征中国尧、舜、禹三圣,56级黄色台阶代表中国56个民族,通道中间21个彩玉石球代表尧舜之后中国的21个历史朝代。</p> 尧庙 <p class="ql-block">尧庙,位于中国山西省临汾市,晋元康年间(公元291年—公元299年),尧庙从汾河西移到汾河东帝尧故里伊村,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移今址。尧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是中国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民间俗称“三圣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凤楼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楼高十九点三米,三层十二檐,楼底有砖建窑廊三孔,有直通三层角柱十三根,甚为雄伟。楼顶直立陶人三十余个,陶狮为中,风吹可上下走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尧井据说是尧王亲手所掘。井的直径八寸,井壁为两层,外层有卯榫砖九块一圈,叠圈砌成。相传尧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尧殿,始建于唐显庆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殿高二十三米,通进深二十六点三米,通面宽四十三米。殿内有十二米通顶立柱四十二根。柱下石基座雕刻精细,狮子、麒麟栩栩如生,各式花卉竟斗可妍,实为国内罕见。大殿有高达二米八的唐塑尧王像,两边站着两位宰相和两位阁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禹殿</p> 陶寺遗址博物馆 <p class="ql-block">山西临汾的陶寺古城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遗址内城的1号建筑基址,是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单体夯土建筑基础之一。</p> <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以“地中之都 中土之国”元素符号为基础,外观设计呈现一个“中”字,象征着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支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折腹彩绘陶盆</p> 晋国博物馆 <p class="ql-block">晋国博物馆是依托“曲村-天马遗址”而兴建的山西省首座大型遗址博物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座完整展示晋国历史文化风貌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器物的整体造型是一只伫立回眸的凤鸟,凤鸟的尾部下弯成一象首,象鼻与凤鸟双腿形成三点支撑。鸟尊整体是凤鸟直立造型,鸟首回眸微昂,尖喙上扬,高冠耸立,凤眼圆睁,眼神投向远方。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双腿硕壮,扇形齐短尾微翘,双爪紧扣地面,身饰云羽纹,一副傲视群英,卓然于世的状态。在鸟尊身上华丽的造型中,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尾下设一象首,杏眼突起,长鼻撑地,末端内卷上扬,象鼻与鸟的双爪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全身布满纹饰。</p> <p class="ql-block">龙流人足盘</p><p class="ql-block">盘是古代的承水器,与匜[yí]配套使用,是商周贵族在祭祀、宴请时,行“沃盥之礼”的重要器皿。龙流人足盘呈椭圆形,有兽面流型管口,口上部筑有两个精美的龙角,盘沿还爬有三条龙首形鋬[pàn],盘内中心铸造了一件铜制青蛙,青蛙身下有4行24字的铭文(因腐蚀严重,铭文尚未释读),青蛙的内侧周围有一圈云纹,外侧周围有一圈突起的鱼纹,铸造精美。在盘内注水时,不仅青蛙会原地360°转动,而且四周的鱼仿佛在游动一般,云纹波动,栩栩如生。口沿下饰一周凤鸟纹。器足是四个裸体的人形,人物两两对称,作奋力抬物状,器底悬挂两个铜铃,</p> 汾城古建筑群 <p class="ql-block">汾城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汾城古镇。为唐初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鼓楼位于十字街中心,其历史可追溯至唐贞观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后历经清道光至民国时期重修。该建筑采用十字歇山重檐楼阁式设计,通高大约15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前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庙建筑面积达6千平方米,该建筑始建于唐代,后经元代至元六年重建,并在明清时期得到修复。其主要建筑包括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以及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藏经楼和崇圣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城隍庙</p> 师家沟古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