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吉飞:运营管理很简单,景区就是做不好,凭啥让游客买单!

韩吉飞(景区小孩)的旅游日记

<p class="ql-block"><b>前言:</b>当下,绝大部分的景区发展都遇到了危机和瓶颈,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产品和营销上,把产品和营销当成了破局的关键,虽然部分景区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是否能长久或者取得更大的成就,还需要一个牢固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最简单的景区运营管理。就是这个最简单的事,国内绝大部分的景区却是做不好的。可能很多景区都认为自己的管理做得很好,但这可能是深陷当局者迷的幻境,因为,如果你的景区管理的很好,又怎么会天天问题不断。景区的领导,往往是一个景区里最不了解景区真实现状的人,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上纲上线。景区只要出现问题,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运营管理的问题,什么执行落位差、反复决策、人才缺失等各种问题的根源,其实都是运营管理导致的,都是人的问题。运营管理这件事在各行各业都很成熟,很简单,并不难,那为什么景区却做不好呢?没服务、没产品、没体验,天天想着让游客来花钱,这是真把游客当傻子吗。</p><p class="ql-block"><b>一、一线没服务</b></p><p class="ql-block">虽然很多景区一直在提景区服务提升,标准化服务升级等,也搞了所谓的培训和管理制度。但是,真实的现状是中国绝大部分的景区一线没有主动服务。景区一线的员工很多时候更像是现场的管理者,管理着游客,让游客准守景区的规则,保证景区能够顺利的将游客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我虽然是一个景区从业者,但更是一个游客,也可以说是职业游客,毕竟每年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自费旅游,十几年游玩了几千家景区,除了买票和检票这类保障景区挣钱的环节,接触到了工作人员所谓的服务(没啥服务),其它环节几乎没感受到什么服务。</p><p class="ql-block">一线员工是景区对外的窗口,是景区温度的呈现,但是我们却很少能见到精神状态特别好的员工,毕竟现在一线的工作都是机械化循环,谁干久了都会麻木。看一线员工的状态就能看出来景区运营管理的现状,如果员工很松散,证明没有管理;如果员工标准化程度高但表情木讷,证明管理机制严苛僵化;如果员工积极主动,证明员工在这干的比较开心。景区的管理机制一定不是强化管理,而应该是强化服务,领导服务员工,员工服务游客。如果一线员工都是带着情绪在上班,他又怎么能去服务好游客呢。</p><p class="ql-block"><b>二、景区问题不断</b></p><p class="ql-block">景区随着时间的发展推进,本应该是问题越来越少,管理趋于完善。真实的景区却是问题越来越多,老问题不断。我见过很多景区的管理者,但是能够及时推进解决问题的却是很少,有的可能是不屑于去解决各种小问题,把问题的解决抛给其他人;有的是顾虑各种人情世故,把问题暂缓解决;有的是自己也不会但不能表现出来,就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p><p class="ql-block">景区问题的解决并不复杂,虽然有时涉及到专业问题,但更多的是态度的问题。只要想解决问题,并持续跟踪,任何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只是时间问题。国有景区的互相踢皮球,把新问题变成老问题这个我都能理解,毕竟最后损失的不是自己。但是民营景区也出现这个问题,我就特别不理解,毕竟老板的不作为,最后损失的是自己。很多老板可能很早就发现了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案,但就是各种犹豫徘徊不解决,直到最后生死关头去推进,可惜已经晚了。如果一个景区想长久发展,不具备解决问题的管理层就要及时解决掉,用人的问题并不难,需要老板有格局的同时还要有眼光。</p><p class="ql-block"><b>三、产品创新全无</b></p><p class="ql-block">山寨是中国景区产品打造的主要手段,这直接导致了景区行业的产品创新成为了笑话。现在整个行业都面临市场的考验,山寨对于景区的破局已经无能为力,产品创新就成为了一条必由之路。几乎所有的老板都知道景区产品创新的重要性,但是你却很少能看到有老板去行动。在老板的认知里,景区产品创新是一件非常难且专业的事,很多老板先天就认为自己干不了,被死死的困在自己的认知牢笼里。</p><p class="ql-block">景区为什么做不了产品创新,一个是认知和态度的问题,另一个就是执行落位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运营管理的问题。对于现在的市场需求而言,当下绝大部分的景区可以说是没有产品,很多景区不断完善的都是配套,把配套当成产品去投资,但是忽略了一个事,那就是配套再多也解决不了产品力的问题。景区产品创新并不难,首先要敢去做,不怕错,无论是自身梳理、外出调研学习、招聘引才,这些工作只要做了就会有结果。瞻前顾后怕这怕那,什么也做不成,一个新产品的呈现关在在于去做。这个去做的态度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执行落位的问题,这个需要一个责任到人,定期考核,奖惩清晰的制度体系就好,关键是贯策执行,影响执行的人,及时换掉就好。</p><p class="ql-block"><b>四、没有营销靠天收</b></p><p class="ql-block">说景区没有营销肯定很多人不理解,毕竟每个景区都有所谓的营销部门和人员,怎么就没有营销了呢?其实,中国的景区,有营销的真的很少,绝大部分的都是在做本地推销,这个还算不上营销,绝大部分景区的营销方案可能只是不知从哪抄过来的活动方案。很多景区都在抱怨自己的景区没有游客,却没问问有多少人知道他这个景区。不花钱,还想做好营销的景区比比皆是,明明是籍籍无名,确认为自己声名在外,这种迷之自信,却是真实存在。 </p><p class="ql-block"> 景区营销做不好,并不是营销本身的问题,而是景区运营管理的问题。人才招聘方面,不作为,不主动;薪酬体系脱离市场价格,招不到人;培训奖惩机制不完善,方案执行不落位。保障营销的效果,首先要保证选人用人的眼光和格局、战略战术的坚持、资金的有效保障,现场各部门的高效配合执行。现在是没有营销的景区占大多数,只要你提前发力,就很容易带来提升和改变。</p><p class="ql-block"><b>小结:</b>景区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运营管理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运营管理本身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景区持续向好的运营发展。这项工作,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真的很简单。但是景区的管理者往往喜欢把简单的工作复杂化,专注于解决表象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用这样的方式凸显自己的价值和工作能力。景区各层级的管理者,对于景区发展至关重要,但在现实的运营管理中,一些基层员工因为专业能力相对突出被提拔做管理者;一些人因为关系和优秀的向上管理被唯一重用。这就导致懂专业的不懂管理,把团队带成一盘散沙;媚上者欺下效率低下。对于景区的管理者,一定是要专业和管理能力都具备才好,如果不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就一定要强化培训和跟踪辅导,选人用人一定要保证人品、格局、认知,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后期都可以培养。所以景区运营管理很简单,只要选对人、用对人,完善制度体系,用服务的心态做管理、用公正的心态做奖惩、用学习的心态做培养、用简单的心态做执行,用求变的心态做产品,景区必然能破局重生。</p><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韩吉飞 曾任野三坡旅投集团总经理、渔田.七里海度假区文旅事业部负责人、四川省文旅实战导师、中国景区职业经理人培训导师。拥有丰富景区管理实战经验。仁聚文旅创始人,走访过国内所有5A景区和其它中小景区四千余家。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taoyuanxiaoyaok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