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外“烤察”写生 一一婺源五日记

小饮

<p class="ql-block">  计划外“烤察”</p><p class="ql-block">一一婺源五日记</p><p class="ql-block"> 7月21日,周一,晴,入伏后的第一天,大热,晨起共四辆车十四人进发江西婺源。一路欢声笑语,时而观夏云之瑰奇变幻,时而谈所见所闻之趣味。司机发扬吃苦耐劳与团结友爱的精神,中途除充了一次电以外,一鼓作气于中午十二时许到达小李坑写生基地。</p><p class="ql-block"> 在那里吃午饭,稍事休息后,众人便马不停蹄,进景区“烤察”。主席戏称这泛是计划外“烤察”,自愿结合组团,各掏腰包,实施AA制,由专人集资统一保包,统筹安排,每人花费千元。</p><p class="ql-block"> 此刻“荷锄日当午,汗滴和下土”,骄阳似火,众友汗如雨下,我用湿毛巾护头,其他人大多打了一把伞,尤其是几位女同志,不怕暴晒,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众人跟随导游进入一位昔日从五品官员李氏之豪门大宅,里面展示起当地旧式婚俗。过去的大人家喜欢炫耀,建筑内部天井内装饰有木雕、石雕、砖雕。三雕是徽派的特色,雕刻暗八仙、琴棋书画之类的题材。“申明亭”是当地百姓聚会公议、调停争讼的公共场所,村民们可在此“参政议政”,还有上榜的村规民约,这里的山清水秀、安养生息,便有了规章制度的保障。有个豪门大院,里面开起了规模相当大的酒坊,商业氛围浓厚,在我看来已失去了原来的威风,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p><p class="ql-block"> 此地写生学生众多,听小凡说均为高考的考前学生。真是学美术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美术类高考相对于普招,基础课的成绩要求会低得多,因此大部分家长都抱着与其在一根绳上吊死,还不如临时抱佛脚学美术。至于将来吃不吃美术饭,那是另外一回事,混一张高等学历的文凭比什么多重要。</p><p class="ql-block"> “财务大臣”小平看我大概因实在太热步履蹒跚,便把我引入一家咖啡店,给我买了一杯美式咖啡,让我在那里歇一会。嗨!那是学生们基本不会去享受的,只有我等这样的“世上闲人”才会偶尔进去坐坐。</p><p class="ql-block"> 环顾四周,小小咖啡屋里,那些招贴上无厘头的话、无厘头的画,纸张已泛白,墙漆已剥落,昔日时尚的也不再时尚了。</p><p class="ql-block"> 从那里出来,我再入一家砚铺,有砚癖的我起心动念忍不住花60元买了一方小巧玲珑的歙砚。家中己有不少,我还是忍不住想买,谁叫收藏是个无底洞呢?我父母已八九十岁了,他们还每天几乎都要买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我还为一位同好捡了一袋纹样漂亮的青花碎瓷,目的是让他高兴高兴。美其名曰,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悦有涯之生。又谓,人无癖不可与之交。同好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也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p><p class="ql-block"> 那里楼下大厅有一张乒乓桌,小凡是知道的,过去常带学生去,晚饭后他取出预先带上的专用球拍、乒乓球,与几位喜欢打球的同道,切磋一番。小凡等人,精力旺盛,令人佩服。须知画画要一副好身板与灵便的手足力量。</p><p class="ql-block"> 山区没什么娱乐项目,一到晚上伸手不见五指,山里人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训,大多休息得比较早多。只有几个男劳力,在昏暗的路灯下,赤膊聊天。还有几个年轻学生,还在暗淡的路灯下,打篮球,释放无处渲泄的荷尔蒙,拍球声在旷野中回响。还有高空中飞速而过的高铁列车,不时划破乡野的宁静。众人又在客厅里聊了一会,就去休息了。白天的作品油彩未干,晾在楼下大厅一角,不时有人来瞄上几眼。</p> <p class="ql-block">  7月22日,周二,大暑,赴婺源写生第二天,阴天,光线灰暗,适合出去画画,后来又多云转晴,到了近傍晚时分再遇一场暴雨。可谓一日三变脸。老天爷有时也像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我早起购牙膏牙刷,洗漱、吃药,洗内裤与汗衫。然后去吃早饭(每天都是8点半,这是约定俗成的时间)。早饭甚丰,有薄粥、涪陵榨菜、红豆沙馅包子、白煮鸡蛋、狭长的瘦瘦的当地蜜薯、形似生煎包的肉汁面饼(一种炉烤的油饼,饱满圆润,皮薄焦香,一包肉卤鲜肥可口。不知当地人叫它什么食品)、满满一盆红椒土豆丝、花生米。​</p><p class="ql-block"> 早饭后,我往景点购细枝香烟四盒(柒拾余元),继续往上走,我选择的写生处,据文鸿言乃出武状元处。我在那里找了个有桌椅且视野开阔处,有徽派建筑之典型马头墙、一株孤高的棕榈树、圆洞门、石围矮墙、石板台阶、高高低低,空间丰富,近处晒着当地人爱吃的红椒碎末,还有一棵华盖擎天的有百余年龄的大型乔木,一一呈眼前。</p><p class="ql-block"> 此刻天空不作美,飘起了牛毛细雨,典型的华东湿热丛岭,我匆匆勾了两个毛笔稿就下来了。走到半路上,忽然窜出一条恶犬,挡在了前面石板台阶上,我不理它,心里一紧,只顾自己若无其事地走了过去,那条狗趴在那里不动,也不再吭声,方知它是调皮逗人玩呢!于是放下心轻松走了下去。 </p><p class="ql-block"> 此刻,遇到吴强与平赛兰,他们都兴奋地告诉我捡到不少青花瓷片,有的还的碗底还比较完整,平赛兰也喜欢这个玩艺儿。地点就在他们居住的一片杜仲林下。于是,我也去那里寻找,果然捡到不少。一身大汗,感到有些累了,遇到了末末与王莉在那里写生。她们给我一瓶水,我看她们画了一会儿,夸她们用笔大胆,完全是大写意勾勒,起稿水平提高得很快。</p><p class="ql-block"> 再往对岸的一家制砚售砚处,与那位持有工艺高工资质的(副会长单位)中午砚工闲聊,知其生计维艰,已好久未开张了,发牢骚想休工不干,外出讨体力活,另谋生路。他意欲把一块高品茶台贱价出让给我,我推说运输困难不便携带,推辞了,近年这种念头没从前强了。我建议其可利用雕刻技术刻姓名章,为写生者服务,如此也许薄利多销维持基本生计,同时把砚刻“非遗”牌子传承下去。他没否定,觉得可以考虑考虑。</p><p class="ql-block"> 照例中午十二时开饭,与众画友小饮闲聊。小凡兴高采烈地说,我们是“三吴一郜”。</p><p class="ql-block"> 文鸿捡得一较完整的牡丹缠枝纹青花瓷片(带款),并录一小视频,邀余分享,也为一乐矣!</p><p class="ql-block"> 中午吃了一盆红烧麻鸭,当地人养殖的,瘦得都是硬硬的骨架,50元一只,加工一下加10元。这里的西瓜,沙瓢朱砂色,传统品种。粉蒸排骨味道与无锡三凤桥的不好比,但也有别样的滋味。 饭罢返宿舍斜躺看了片刻小说,读不进去,便坐起涂抹起水墨小稿。 </p><p class="ql-block"> 楼下遇王莉,其打包待发,言要回家去银行签字,让基地老板驾车送她去车站,办完事后,再过来继续与大家一起进行写生。第二天傍晚她果然又出现了,和大家喝了一杯,显示很精神,在列车上往浙江方向兜了一圈。</p><p class="ql-block"> 下午又下起了暴雨,我在宿舍里,课画到傍晚,边听书画直播,边喝茶画画,时间不知不觉蹓走了。</p><p class="ql-block"> 外面的雨停了,离吃夜饭还有一阵子,于是走出去瞧瞧,补拍了不少瓜果蔬菜农具以及行路的农人等素材。此乃向年轻画友取法矣。 </p><p class="ql-block"> 基地老板李双泉得知我们三个人(冉教授、文鸿与我)喜爱研习书法,便入小超市内取出一堆手工毛边纸予我们,我十分感激,答应给他写点字。晚上对着随身带的《姚伯多墓志》“集古字”,为他写了三件,其中一件为“抄《心经》”,还有“清洁清虚”一件,以及取朱熹一诗写“源头活水”四字。</p> <p class="ql-block">7月23日 ,晴。</p><p class="ql-block"> 可圈可点的篁岭景点。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篁岭不高,仅400多米,远处有梯田的地方高,有600多米。不过看点多多,虽不是看油菜花与“晒秋”的最佳时段,而且赤日炎炎,骄阳似火,但诺大的停车场上停满了各地牌照的私家车,显示了网红打卡时代假日经济的威力,人们排好队在上缆车,鱼贯而入,纷纷拥向这个近年冉冉升起的网红新星(获升为五A级景区不久)。</p><p class="ql-block"> 亮点不少,这里仅例举一二:竹山书院堪称“灵魂级"景点,挂朱熹老夫子的画像。“读书乐”三个恭楷是清代杨守敬的手笔,“百世经师”为乾隆皇帝御题。除了“敬惜纸字”“祖德永存”等儒家礼俗展示,《释菜礼》供奉介绍。作为古代两大祭祀先师仪典之一“释菜礼”,以苹、蘩、芹、枣、栗等素食为供品,区别于使用牲牢的释奠礼。‌‌芹菜代表学子清雅,红枣寓意立志,栗子象征敬畏,青菹体现才华。‌‌‌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周代官学开学时由周天子主持,伴有礼乐舞蹈,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引自百代)</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这有点官方仕途经济的味道,那么北向上首的一组古建一一“佛手书屋”“听篁”等,则满满的“茶禅一味”,名符其实为修心养性之道场,门口招牌上写着“吃茶、咖啡、看书、院子”几个简洁质朴的字样,山风吹拂,明心见性! </p><p class="ql-block"> 从“天街”往下步入“水街”,但见一棵千年红豆杉宛如擎天柱,撑起一片浓阴,还有悬空土房与大水车,在视觉上让人顿起避暑的快感,负氧离子高达8.65万个/立方厘米,又令人感觉到心旷神怡,一四叉道中央端居一个佛像四面柱(碑),再令人顿起慈悲之心来了。</p><p class="ql-block"> 天街,迥然有别,乃是人间烟火,吃喝玩乐,非遗传承多多。我们在那里有餐,地道的徽菜风格,制作精良,色香味俱全。</p><p class="ql-block"> 此处有一家书店,店主是个中年美女,她与不少文化名人合影,有一张梁晓声写于北京的字:“江南佳丽地,山水旧难名。”还有一个非遗作坊,用红纸楷书书一对:“秘制茶叶蛋”“茶叶蛋十元三个”,布局巧妙,像副对联。店堂内布置成坊作模样,梁上挂着不少粽子;一副干净的灶头,周围摆放着瓦缸瓦罐,酱香米香诱人。远处还有“晒秋”鲜明的色块迷人……处处都是令人暗暗佩服的细节。</p><p class="ql-block"> 篁岭从名不经传的冷门景点,因管理有方,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免费停车。以损失几十万换来好信誉。投资5个多亿,两年就收回成本,再赚回来百分之四十多的利润回报。</p><p class="ql-block"> 汪口印象。我们从缆车下来,时间尚早,就商量顺路去汪口看看。汪口这是个四A景区,因码头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江湾镇汪口村210号养源书屋,清光绪五年(1880年),由驰封奉直大夫、翰林院侍诏俞光銮出资兴建,是昔日专供孩童启蒙教育之所。书屋由前院、课堂、塾师室、厨房等组成,占地120平方米,至今仍在使用,女主人欢迎游人参观。</p><p class="ql-block"> 其实小众景点远远不如附近的5A级景区篁岭游人如织,篁岭上午达2万人次。而我们一行5人到汪口入内,感觉形影相吊,冷冷清清,所以我们进入,当地居民感到奇怪,大有受宠若惊之状,自然笑纳我们入内参观。</p><p class="ql-block"> 这个保存完整的书院仍在使用,大堂内布置的氛围很有“尊师重教”的味道,挂着万世师表的孔圣立轴,还有两幅楹联:“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弟子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一俞姓女子正在督促六七个村中留守儿童做暑假作业(受村民乡亲委托)。欢迎我们入内看看,只是要求我们别拍他们。两侧还有“不学礼无以立”“孝礼悌义、忠廉信耻。”“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等儒家箴言。借镜拍照,自我介绍,来自苏锡常,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去那里深造。 </p><p class="ql-block"> 这里安静,适合宁心读书,高高的天窗、窄小的天井、百年树木,这是老祖福荫子孙营造的深宅大院,淳朴的民风,还没有被商业旅游异化掉,失去耕读传家的本真面目,甚好!</p><p class="ql-block"> 汪口最大的姓是俞姓,俞氏宗祠号称“江南第一祠”。也有姓汪的,由徽州迁徙而来。这里还有张姓王姓等等,大姓小姓和睦相处。这是个曾经辉煌六百年的商埠,据说也有水之汪洋之说,商铺林立,财源滚滚富甲一方。管理机构乃一“乡约所”一一老茶馆,村规民约井井有条,有戏台有精神文明的传承,与篁岭互为补充,各有亮点,各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有一家做手工砚的铺子,有一方童子画意砚很好玩,上面布满了金星,如下雨一般,且开价不大,可惜我手软未能拿下,后来又进两家古玩店,看他们卖的真东西多,且价格公道,便顺手要了二件。这里还未完全开发起来,游客稀少,民风朴实,而且山明水秀,一条湍急清彻的大河横于南边,确实令人心旷神怡,看见不少当地人在赤膊戏水,我们几个人也下去,濯足(腿部按摩)了一番,傍晚时分一洗尘劳。</p> <p class="ql-block">  7月24日 ,晴,时有小雨,驱车前往更加原始神秘恬静、且绕了一个大弯的庆源村,大约有1个多小时。这一天大家的感觉都比较好。协会顾问冉海泉教授在微信中写道:“周一和惠山美协诸位老师来婺源小李坑、篁岭和庆源写生三日又半。小李坑不错,高墙黛瓦飞檐翘角徽派特色;篁岭古居依山筑成无奈旅游胜地人实在是太多了写生一张即逃之夭夭;庆源很好,老屋参差有致保存完好绿植茂盛安静人稀是写生好去处,可惜时间太短。酷暑时节动辄大汗淋漓非常辛苦,而同道一起画画交流甚是愉快!最后感谢吴强小兄老师相赠好纸带来不同体验。”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我也信手留言《婺源写生杂咏》一首:“村口有树是吾乡,溪涧清泉淙淙流。家家灶间饭菜香,都来吃吃白相相。”并写道:“庆源是个原始的地方,老百姓有点孤绝与排斥,农耕味道比较足,朴素自然,恬淡宁静,是画画的理想之地。”其实我们都有点意外发生:有几位同道遇上了难说话的当地老人,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龃龉;我一只挂在反光镜上的比较洋气的太阳帽不约而飞了;我的一部手机不小心险险掉入河中,幸亏被卡在一丛枝丫上,小心翼翼地捞起,才逢凶化吉……不过也有可以说说的小确幸,如中饭来自灶台,柴火烧特别香,那碗炖烂的咸肉特别肥特别香,特别沤饭,还有金黄的土鸡蛋;我意外淘得三件小古玩,那只古朴的油盏特别可爱……。可谓否极泰来,祸福相生了。回来的路上,我们还顺路在龙尾村逗留了一阵,另有一番感受。</p><p class="ql-block"> 7月25日 ,晴。众人往景德镇陶川瓷业绘瓷,大多数同道还是第一次去体验,不过都画得不错,由师傅示范,逐渐掌握了技巧,把花青与红色两种颜料分别用水调匀了画与写,并不很难,大家很兴奋,感到新鲜好奇。我画了三个印缸,与二位同好分享,发挥书法专长为其他几位落了款。回来后,没有几天就寄来了效果不错。</p><p class="ql-block"> 中午在附近傅小厨陶溪川店用餐,品尝景德小炒,一致认为是这次出去吃得最好的一顿,大有江西的辣,辣不怕之势,且只只光盘。</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车人马四位,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路有说有笑,还去了溧阳戴溪老街,顺便在那里的奥体中心换电。</p><p class="ql-block"> 戴溪原名举善镇,有一顶乾隆年间初建的善庆桥(石拱石),为当地文保单位,在桥边于一位晒酱缸老人进行了交谈,文鸿还捡好几块,可以证明当地历史的明清青花瓷片。天色将暮,自掏腰包,于当地的鱼味楼品尝了小葱焖蛋、扎肝(小肠、东坡肉、油等五样)、乌米饭、天目湖鱼头煲、外婆的雪菜炒小笋等地方特色菜肴,我们到家中已晚上九点多了,结束了辛苦却愉快的“烤察”写生之旅,非但收获了写生作品,还收获了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