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目 第五章 支持幼儿在游戏反思中的主动学习 <p class="ql-block">第一节:灵活自主,让幼儿充分反思</p> <p class="ql-block">思考</p><p class="ql-block">如何安排时间支持幼儿多种方式和形式的游戏反思?</p><p class="ql-block">开展集体对话时,班级教师应该如何分工?</p> <p class="ql-block">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着大量的反思。在游戏后,幼儿仍然以多种方式和形式不断深化对游戏的反思。在反思中,幼儿不断对自己、他人或事物、事件产生新的认识,也在反思的过程中思考自己的思考,不断推进元认知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为支持幼儿在游戏后充分反思,教师也需要做好时间和分工组织方面的保障。在时间安排上,教师需要保障幼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游戏反思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在分工组织方面,教师需要协调教师之间的分工以及各类反思形式的组织安排,最大限度地让幼儿充分投入到反思舌动中,保障幼儿游戏反思能高质量地有序进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时间充足,自主安排,让幼儿充分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游戏反思需要充分的时间支持。如果时间过短,幼儿和教师都只能匆忙地反思,使反思流于形式。如果时间固定,也很难支持所有幼儿充分反思,因为每个幼儿的反思内容不同,对各类反思形式的偏好不同,反思速度也不同。因而,游戏反思的时间不仅需要做到时间充足,还需要保证时间灵活,以支持每位幼儿按照自己的速度、节奏、偏好自主安排,充分反思。</p><p class="ql-block">以户外游戏后的游戏反思活动为例,为了让幼儿有充分的反思时间,教师将幼儿游戏记录的时间与上午点心时间、室内游戏时间整合,合并为40-50分钟的时间段。相比于15—20分钟游戏记录时间段,合并后更长的时间段让幼儿自主调节各项活动的顺序和用时的空间更大。这样,不同反思需求和速度的幼儿有了更大空间去找到自己的反思节奏,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最轻松的心态投人地反思。</p><p class="ql-block">以室内游戏的反思活动为例,一日生活的任何时段幼儿都可以画游戏记录、与教师一对一讲述。幼儿可以利用来园后的时间、上午户外游戏反思时段、午饭后到午睡前的时间,等等。只要幼儿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都可以用于各种方式的反思,充分尊重幼儿游戏反思的自主性,让每一位幼儿都能校自己的速度从容、充分地进行游戏反思。假如幼儿选择的时间与班级的整体安排有冲突,教师可以与幼儿讨论调整的方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优化分配,关注质量,让幼儿充分投入</span></p><p class="ql-block">幼儿的游戏反思与表达需要充足的时间保障。教师也能够理解满足每位幼儿的表达需求、给予幼儿充足反思时间的重要性,避免将一对一倾听记录变成任务和形式。</p><p class="ql-block">教师需要意识到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记录的数量不是最重要的,与幼儿高质量的陪伴和对话更重要。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反思质量和反思习惯,陪伴幼儿建立良好的反思记录和表达习惯。一方面,教师调整时间安排,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其他时间(如午餐后或下午自主活动时间)灵活给幼儿安排倾听记录。另一方面,当教师对时间、分工等调整后仍然记录不完时,可以从高质量地倾听记录部分幼儿的游戏反思开始做起,每天有重点地倾听记录个别幼儿,并在一段时期内倾听记录全班所有幼儿。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把时间更多地花在与幼儿的高质量互动上,而非机械的记录上,并不断探索录音、打字等高效记录的方式。</p><p class="ql-block">此外,教师还需要基于观察一日生活中幼儿多种反思形式的时间占比,如个别对话、小组对话、集体对话分别占多长时间,以及根据幼儿对不同形式反思的习惯建立情况灵活调整各种反思活动的时间安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分工协调,配合有序,让幼儿充分参与</span></p><p class="ql-block">班级教师之间也需要做好分工,合力支持幼儿的各类反思活动有序开展。</p><p class="ql-block">当多数幼儿在画游戏记录进行反思时,两位教师要商量好观察幼儿的反思过程、关注还在吃点心的幼儿以及准备接下来的集体对话素材等不同工作的分工。</p><p class="ql-block">当一对一倾听记录幼儿讲述游戏记录时,两位教师也需要提前对各自分别做什么进行商定。比如每位教师记录的位置、出现临时情况时哪位教师去处理等。</p><p class="ql-block">在准备和进行集体对话时,教师也需根据是否分组确定集体对话时各自的分工:是两位教师分组同时进行集体对话,还是一位教师带领全班幼儿进行集体对话,另一位教师维持纪律、观察幼儿或调整班级环境等。如果分组进行集体对话,那么在游戏现场两位教师都需要进行游戏观察,而非只有一位教师对游戏进行观察和拍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分组讨论,内容灵活,让幼儿充分互动</span></p><p class="ql-block">为支持幼儿在集体对话中更充分地互动,集体对话可以分组进行。分约讨论一方面能减少每组的人数,让幼儿有更多表达自己观点、和他人互动的机会;另一方面能提供更多讨论话题和内容,更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兴趣。</p><p class="ql-block">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观察、班级人数的多少、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经验等进行分组。需要注意的是,分组的方式和人员的选择不应只由教师决定,幼儿也有选择讨论的内容、选择加人某一小组的权利。当然,幼儿也可以选择不参与任何一组的讨论。</p><p class="ql-block">而对于分多少组、每组多少人、是否需要平衡不同性别的幼儿、不同组的内容是否可以相同等问题,没有固定不变的答案,可以根据当天的具体情况决定。比如当全班幼儿都对滑草游戏感兴趣时,教师可以分两组,各自都进行有关滑草的讨论。教师需要明确和把握的是,无论采用何种分组的方式其目的都是让幼儿能够更投入、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使讨论更充分地展开,让每位幼儿都能积极反思,并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p><p class="ql-block">此外,教师在提示分组信息时,也可以对文字、数字等进行渗透,比如在屏幕上呈现不同小组老师的信息、对话的位置等,让幼儿潜移默化地获得更多的经验。</p> 阅读感悟 <p class="ql-block">想要让幼儿充分自主,教师需要做出的努力和改变很多。</p><p class="ql-block">1.教师分工要明确,这个分工不应受限制,只要是班内教师有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分工即可,不用必须固定所有的班级主班做什么,副班做什么。</p><p class="ql-block">2.教师需要不断重塑教育观。教师要意识到我们的一对一倾听也好,集体谈话也好,这个工作过程是支持幼儿发展和教师反思的大好机会,不要将这些活动当做任务和形式去对待。</p><p class="ql-block">3.当下的师幼配置和时间安排上,教师每天坚持一对一倾听确实存在很大的挑战,文中下面这段文字,希望能给予老师一些启发,当然,这也需要领导层意识到支持教师用心观察、倾听一个或几个幼儿比每天把每位幼儿都倾听一遍,但是顾不上抬头跟幼儿交流互动(流于形式)更重要。当然,这也不是教师偷懒的理由,教师也要有计划的进行倾听,保障在一段时间内倾听记录全班所有幼儿。这就需要教师切实寻找更加有效的倾听和记录方式。</p> <p class="ql-block">各年龄段实践方法👇</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 积极倾听,让幼儿自主解释</p> <p class="ql-block">思考</p><p class="ql-block">教师的退后,为幼儿的反思与表达带来了哪些机会?</p><p class="ql-block">倾听记录时,教师怎么做才能给幼儿更大的自主权?</p> <p class="ql-block">幼儿是自己游戏的专家,是有能力的反思者。幼儿对游戏的反思表达基千他们生动的、深刻的经验和感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支持幼儿游戏反思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幼儿想说、敢说、自信说比说了什么、现在说得怎么样更重要。因此,教师组织游戏后的反思活动时,需要给幼儿“说什么、怎么说”的自主权。</span>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反思的方式和节奏,给幼儿充分的机会进行自主解释。教师陪伴每位幼儿以更加自如、舒适的方式,养成长期的反思习惯。</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这样做👇</p><p class="ql-block">最终还是回归到幼儿自主,教师需要不断改进自身的控制欲望、指导欲望,调整自己的固化思维,用开放、接纳、允许一切发生的态度观察、倾听、忠实记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多看少说,多听少问,让幼儿自在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在观察幼儿绘画游戏记录或倾听幼儿讲述游戏记录时,教师往往会陷入想要说点什么或问点什么的心理。这样的心理和游戏时教师的介入意图非常相似。在游戏中,教师的放手和退后给了幼儿自主游戏、在游戏中探索和发现的机会,也给了幼儿轻松自在的游戏氛围。同样地,为了支持幼儿充分进行游戏反思,给幼儿轻松自在的反思与表达的氛围,让幼儿在反思和表达中不断获得发展,在倾听时教师也同样需要做到放手和退后。</p><p class="ql-block">在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进行反思时,教师放手和退后的主要表现就是就是“多看少说”“多听少问”。多看幼儿在画什么、是怎么画的,多听幼儿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在传达哪些信息和需要,而不是我想看到什么、我想听到什么。教师能不说就不说,能不问就不问,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在表达,而不必担心迎来教师的“打断”“提问”“指导”与“考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忠实记录,公平展示,让幼儿放心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在游戏记录中,幼儿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来自他们对自身游戏经历的回顾筛选、判断、猜测等,体现的是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再认识,也传达着他们的兴趣、愿望和需要。在记录幼儿的讲述时,教师也同样需要做到退后,给儿自主权。</p><p class="ql-block">首先,教师在记录幼儿的讲述内容时,要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忠实记录幼儿的原话。</p><p class="ql-block">同样地,在展示幼儿的记录时,教师也需要做到公平展示。无论画什么说什么、画多少、说多少,每位幼儿的记录都有着同样的展示机会,都能同样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师不评判、不筛选,也不加工、剪裁,尊重幼儿原有的表达。</p><p class="ql-block">忠实记录和公平展示让幼儿感受到被尊重和被肯定。当教师忠实地记录下幼儿说的内容时、公平展示幼儿的记录时,也就意味着幼儿的表达、观点感受都是被接纳和认可的,幼儿可以放心表达、尽情表达,而不必担心来自成人的评判,给幼儿的反思和表达提供了轻松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放心反思。</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听清幼儿,追随幼儿,支持幼儿自信表达</span></p><p class="ql-block">在一对一倾听和集体对话中,教师需要做到听清幼儿,给幼儿充分表达完整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而非急于打断或纠正幼儿,尤其是当幼儿出现讲述磕磕绊绊、停顿等现象时。断断续续的背后,有时是幼儿正在回忆发生的事件过程;有时是幼儿正在组织语言,思考如何表达;有时是幼儿的紧张情绪所致。无论是哪种原因,都希望教师不打断、不催促,耐心等待幼儿将想说的话说完,用心倾听幼儿在表达什么、想表达什么,努力听清幼儿。幼儿身处不被评价和催促的氛围中,他们会更有安全感,更能自信地表达。</p> <p class="ql-block">回应关切,建立联结,</p><p class="ql-block">支持幼儿投入表达</p><p class="ql-block">在一对一倾听中,师幼互动的首要目的就是建立积极的师幼情感联结。通过一对一倾听,幼儿得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和需要。而教师的回应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被认可的、被肯定的、被理解的。而在这样的氛围和互动过程中,师幼之间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形成师幼情感联结。在一对一倾听中,教师首先需要通过感同身受的倾听识别幼儿关心的内容,如幼儿想要表达的观点、幼儿传达出的情感和需要。在感受和识别了幼儿所关心和在意的内容后,教师需要做出相应的回应。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回应应追随儿童,回应幼儿关心的内容,而非教师关心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同时,教师的回应也未必一定是语言的回应,教师也可以用表情、眼神动作、姿势,甚至和幼儿的距离等来表达自己的回应。但无论教师用何种方式回应,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识别幼儿关心的内容并进行回应,是否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以及最终是否有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充满爱的关系、师幼情感联结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回放改变,赋能品质,关注幼儿积极发展倾向</span></p><p class="ql-block">幼儿在表达自己时,往往会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气质、性格与兴趣。这些内容可能反映出幼儿的良好品质、能力或习惯。在倾听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关注幼儿这方面的闪光点。除了关注幼儿已经展现出的闪光点之外,教师在倾听过程中还需要发现幼儿的改变和进步,关注幼儿的积极发展倾向,并将自己的发现反馈给幼儿。教师的回放不是在幼儿达到某一水平、某一阶段才进行,而是随时发现、随时回放,关注幼儿发展的过程和倾向而非即时的结果,关注幼儿的改变和进步,而非只看到优势和长处。</p><p class="ql-block">教师理解、赞赏幼儿独特的气质和品质,教师发现和识别幼儿的积极发展倾向,让幼儿获得被尊重、被欣赏的体验,有利于建立良性的师幼互动关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幼儿发问,幼儿回答,支持幼儿观点共享</span></p><p class="ql-block">集体对话为幼儿提供了共同交流、观点共享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儿积极思考、不断反思、大胆表达,同时也基于自己的关切和好奇提出问题,公和教师出于传授知识、考验幼儿等目的提出的问题不同,幼儿提出的往往和他们的游戏、生活或经验和兴趣密切相关的真问题,是他们切实产生困和困扰、需要进行讨论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幼儿也更有讨论和对话的兴趣。</p><p class="ql-block">而在幼儿提出真问题后,问题的回答者也是幼儿而非教师。幼儿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观察、想象、猜测等进行回答。幼儿的答案也可能是各不相同的需注意的是,教师要放下对正确结论的追求,允许幼儿各种观点的自由碰撞。</p> 阅读感悟 <p class="ql-block">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意识到教师的尊重和接纳为幼儿游戏反思过程中的全面发展带来的机会,并关注幼儿的表现和需要,充分地发挥教师接纳和尊重的支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记录幼儿游戏时,我们同样不能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进行删减、修饰、增补、提炼,我们以成人视角主观修改的内容可能往往能反映幼儿热切想要表达的内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对于展示,你是否也会看到幼儿画的不好就不想将它展示出来?你又是通过什么标准来确定幼儿表征的好坏?我们需要给予每一位幼儿公平展示的机会,我们教师、领导在公开观摩或者评选的时候,也应该肯定教师这种公平展示的意识和做法,去除表面化的量化制度,利用真实行动,支持鼓励教师忠实记录,公平展示,让教师不被量化分数限制,让教师也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span></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两个案例让我看到的高质量的师幼互动。</p><p class="ql-block">请思考,如果是你面对案例中幼儿的游戏讲述,你会回应什么?案例中的两名教师的回应好在哪里?</p><p class="ql-block">教师理解赞赏幼儿独特的气质和品质,教师发现和识别幼儿的积极发展倾向,让幼儿获得被尊重被欣赏的体验,有利于建立良性的师幼互动关系。在倾听记录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发现的美好品质回放给幼儿,能帮助幼儿形成多元的、完整的自我认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杨玉霞</p><p class="ql-block">审核:杜方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