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党徽,一生信仰——记老党员徐杰、金菊芬夫妇的红色岁月

<p class="ql-block">  金华市银湖暖夕阳·金东区社会福利中心住着一对老党员夫妇。94岁的徐杰爷爷党龄75年,88岁的金菊芬奶奶党龄43年。加起来近两个世纪的生命里,一半以上的时光都与共产党紧密相连。一枚鲜红的党徽在爷爷胸前熠熠生辉,从2021年戴上那天起就从未摘下;奶奶胸前的党徽同样醒目,闪耀着对党的赤诚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烽火中的通信兵:用脚步丈量初心</p><p class="ql-block"> 徐杰爷爷的革命生涯,从通信技术的学习开始。年轻时,他身着军装,在部队里肩负起传递口令和情报的重任。那些年,土匪猖獗,解放事业正酣,温州、福州等地已迎来曙光,而金华仍困着国民党一个师的兵力。爷爷记得,每次送信都像在刀尖上行走,奔走在澧浦、雅畈、横店、安地等地的解放战线上,在土匪猖獗的动荡岁月里,他带着口令和情报,与战友接力接应。</p><p class="ql-block"> “不怕苦,不怕死!那天晚上靠我送信,确确实实是非常小心的,要有两个人去接东西,一个人在外边,一个人到那边去……”爷爷声情并茂地回忆起来,我们仿佛也被拉进当时紧张肃穆的氛围中。后来固匪清除、剿匪工作结束后,爷爷于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调任文书职务。他又一头扎进地方治理和群众工作,召开居民会议、带领群众进行文艺活动、改旧设施,把对共产党的忠诚,化作了为群众办实事的热忱。</p> <p class="ql-block">时代浪潮中的坚守: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 从战火纷飞走向建设年代,爷爷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需要共产党员的地方。他曾在金华消除反革命骨干分子的工作中充当哨兵,防止暴乱的发生,在50年代曾参与地方改造工作,发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生产活动,让社会主义的种子在乡土间生根。文革期间,他被派往县里工农兵宣传办公室,协调新华书店、剧团、广播站,用文艺的力量凝聚人心。</p><p class="ql-block"> 职务调动的轨迹,勾勒出他“毛主席和共产党叫我去哪就去哪”的人生信条:从衢州的禁工科的秘书长、副科长,到安徽阜阳蒙城的新岗位,再到回到武义,担任文化局副局长、文联副主席、体委副主任……每一次转身,都是一次担当。而奶奶金菊芬,也在爷爷的带动下,来到衢州工厂做人事工作,组织和发动群众,1982年入党后,更是把这份责任感刻进了骨子里。这对党员夫妻,把"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写进了彼此扶持的岁月里。</p> <p class="ql-block">岁月深处的坚守:党徽在身,信仰在心</p><p class="ql-block"> 1993年退休后,两位老人的生活简单却充实: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是他们相伴的乐趣;房间里案头堆叠的报纸,是他们与时代对话的窗口。“这是建党一百周年颁发的党徽,领导给我戴上的,”爷爷抚摸着党徽,骄傲溢于言表,“从那时到现在,一天都没摘过”。他说自己一生在党的领导下成长,一家八口,五人是共产党员。对党和祖国的热爱,早已融进血脉。从烽火少年到耄耋老人,徐杰和金菊芬夫妇用一生证明:红色精神从不是遥远的传说,它藏在每一次挺身而出的担当里,写在每一份默默耕耘的坚守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