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教育”大讨论],让教育在和谐中生长:“三和”理念的时代应答

夏霜

<p class="ql-block">昵称:夏霜</p><p class="ql-block">文:夏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83413658</p><p class="ql-block">图片:源于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当教育的指针在应试的表盘上被反复拨快,当“成长”被简化为分数的累加,孟国泰教授提出的“三和教育”恰似一声清越的钟鸣——它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而是对教育本真的温柔唤醒。“与自己生命和谐、与他人生命和谐、与天地万物生命和谐”,这三重境界构成的教育哲学,实则是在回答一个永恒命题:如何让教育成为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让成长成为向和谐的自然奔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一、与自我和谐:在接纳中生长出生命的韧性</span></p> <p class="ql-block">曾见过这样的孩子:他们在“必须优秀”的规训下,将错题本藏进书包最深的角落,在父母期待的目光里假装热爱不擅长的奥数。“三和教育”所倡导的“与自己和谐”,恰恰是要撕掉这些“伪装”的标签。它不是鼓励平庸,而是教会孩子像观察星辰运行那样理解自己——接纳“月亮有圆缺”的本真,才能在“努力发光”时不失从容。</p> <p class="ql-block">德州睿聪高中的实践给出了生动注脚:当课堂开始设置“情绪晴雨表”,当老师会蹲下来问“你今天想先学什么”,那些曾经抵触学习的孩子,反而在与自我的和解中找到了内驱力。这让我们明白,教育的第一个奇迹,是让每个生命都敢对自己说:“我不必完美,但我在生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二、与他人和谐:在差异中编织共生的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人字形的教育体系里,“与他人和谐”是支撑成长的另一撇。它不是要求所有人成为同一片树叶,而是教会不同的树叶在同一棵树上共沐阳光。想起一次乡村学校的实践课:城里孩子与留守儿童合作搭建“生态小屋”,前者擅长设计图纸,后者熟悉泥土草木,争执时红过脸,协作时碰过肘,最终在屋顶升起五星红旗的瞬间,眼里都闪着同样的光。</p> <p class="ql-block">这正是“和而不同”的真谛:教育不是培养千人一面的复制品,而是搭建让差异彼此成就的舞台。当课堂变成“观点的市集”,当竞争转化为“协作的拼图”,孩子们终将懂得:真正的强大,不是独自登顶的孤勇,而是携手同行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三、与万物和谐:在敬畏中守护共同的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去年深秋,一位老师带学生在校园观察银杏落叶,一个孩子突然问:“叶子掉下来,是树不要它了吗?”这个天真的问题,恰恰触碰到“与天地万物和谐”的内核——教育要培养的,从来不是征服自然的“主人”,而是懂得与万物共情的“伙伴”。</p> <p class="ql-block">当生物课走出实验室,在稻田里认识“水稻与蚯蚓”的共生;当语文课放下课本,在溪流边倾听“浪花与石头”的对话;当环保课不再是口号,变成给小鸟安新家、为校园树挂牌的行动——孩子们会在触摸树皮的纹路里,读懂“生命共同体”的深意。就像那些在校园认领了桃树的学生,会在春天为花开欣喜,在秋日为结果自豪,这种朴素的情感,正是“和谐共生”最生动的教材。</p> <p class="ql-block">站在教育变革的路口回望,“三和教育”的珍贵之处,在于它让我们重新看见教育的温度。它告诉我们: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既成为独一无二的星辰,又懂得与其他星辰组成璀璨的银河;既珍惜自己脚下的泥土,又敬畏头顶的星空。当教育真正扎根于“和谐”的土壤,生长出来的,定是有灵魂、有温度、有担当的生命——这或许,就是教育对时代最好的应答。</p>

教育

和谐

生命

孩子

而是

星辰

共生

校园

生长

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