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冒着酷暑来到太原西南的悬悬晋祠,与以往游览园林景点一般蜻蜓点水匆匆而过不同,此行有专业导游再加上两位文史及作家同行,多了些研学问史的气氛,一进园就仿佛踏入了一部尘封千年的史书,弥漫着历史的沉香。</p><p class="ql-block">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西周时期晋国始祖唐叔虞而建,坐落于悬瓮山下、晋水之畔,距今有一千余年,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历经多个朝代的扩建、修建,经久不衰,魅力犹存。导游引导讲解“晋祠三绝”等主要节点,看到精美的建筑、生动的彩塑、清幽的泉水,尤以晋祠“三绝”“三宝”“三匾”,能感受到千年时空穿越,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敬仰三晋文化的博大精深!(战国初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三国合称“三晋”,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亦被冠以“三晋文化”。)</p> 晋祠园内古树参天。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后台门前两只铸铁狮子,一只张嘴,一只闭嘴,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其特定含义。民间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言默之道”的象征,张嘴系“言”,闭嘴系“默”,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言默有常”的处世哲学,即该说话时表达,该沉默时审慎,体现对言语分寸的适时把控。</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其中后台为明代所建,前台是清代补建。水镜台坐西向东,集楼、台、殿、阁为一体,国内极为罕见。水镜台当年是酬谢主神圣母邑姜演戏的舞台,后来演变为祭谢晋祠诸神的戏台。据说,台下埋着许多大水缸,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大音箱”,观众不论站在庙哪里,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会仙桥,明代石桥,又称“金人桥”,相传明代翰林罗洪先与仙人在桥上相会,故称“会仙桥”,桥长6米,宽3米。</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北侧的古柏,树龄约2900年,相传为西周唐叔虞亲手所植。树型向南倾斜18米,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是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又名兴安王庙、汾东王庙,是奉祀西周晋国开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受封为唐侯。其子燮父改国号“唐”为“晋”,山西间称“晋”由此得来。后晋敕封神号“兴安王”,北宋改封“汾东王”,明代封“唐叔虞之神”。元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扩建,形成现在格局。</p> <p class="ql-block">唐贞观二十年(646),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修扩建。</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对越”匾相传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周槛墙,上置棂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赞誉献殿“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全部所呈现象颇为灵巧豪放”。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献殿,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建成年代不详,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现存实物建于北宋,桥面呈十字形,东西平坦南北下折,看起来如鸟之双翼。“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石桥。梁思成言:“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晋祠主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殿内供奉周武王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宋代加封“显灵昭济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大殿四周围廊,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圣母殿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檐柱上八条盘龙木雕,是宋代古建筑中仅存实例。</p> <p class="ql-block">观看晋祠国宝级建筑必然要大书近代对晋祠保护有重大贡献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1934年夏,梁思成林徽因在赴汾阳考察途中,原本刻意回避晋祠,却被在车上偶然瞥见圣母殿的一角出檐的美学震撼,遂改变计划折返晋祠考察。梁林二人对圣母殿进行测绘研究,推翻“明清重修”的认知,判定其为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原构,填补了宋式建筑研究的空白。将晋祠定义为“宗祠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对近代古建保护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看了圣母殿人们自然会有疑问:晋祠为何将圣母殿作为主殿,而唐叔虞殿为侧殿?从导游讲解和资料中了解:晋祠最初为祭祀唐叔虞而建(始建于西周),但到了宋代,随着社会文化对“圣母”(姜邑)的尊崇加剧,圣母殿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扩建,成为晋祠的核心建筑。由此可见,圣母殿成为主殿是历史演变中文化观念、祭祀功能及建筑扩建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从早期诸侯崇拜到后世母性伦理尊崇的演变,也让晋祠的文化内涵更贴近儒家伦理与民间信仰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宋代塑像,圣母殿内保存有宋代彩塑41尊,是当时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33尊侍女像其形体、脸庞、面目表情皆因性格年龄各异。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赞誉其“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 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俗称南海眼,晋水源头,为晋阳第一泉。“难老”之名取自《诗经·鲁颂》:“永锡难老”。泉水长流不息,出自断层岩,终年恒温17度,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声”为晋祠内八景之一。难老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嘉靖年间(1552—1566)重建,亭内悬挂傅山先生题写的“难老”匾,被誉为“神奇之笔,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傅山纪念馆,原名同乐亭、上官亭,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旧时为官员士人休憩饮宴之公所。1964年改扩建为“傅山纪念馆”,收藏、研究、展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先生书画、著作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