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笔记(十三)秋种-赶场

云顶隐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称;云顶隐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袁 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51205408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知 青 笔 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一一难忘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秋种 - 赶场</p><p class="ql-block"> 农谚:寒露胡豆霜降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阵秋风一阵凉,迎来寒露又迎霜。</span>中秋、国庆节后,我们生产队秋季种植和晚秋作物的收获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点胡豆,豌豆:这是集体分工协作的一种劳动,即劳动者用双手握着杵子(当地特有的一种农具。形似弹弓,两边对称的木条下面有一个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上宽下窄的铁箍连接)上端的两根木条将杵子往地里插下去,热后用左右手前后一搬,向上一提,就会出现一个圆形土坑,后面的人丢进胡豆和豌豆种子并撒上草木灰,再由最后面的人浇灌一瓢粪水复盖泥土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当下一次杵子往下杵下去时,铁箍中的原有泥土自然地就被挤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种小麦:和点胡豆豌豆的程序差不多,只不过种小麦是用锄头挖沟进行条播(胡豌豆是窝播),两者的共同点是注意行距。种小麦还应特别注意撒的数量和均匀度,多了会浪费种子和小麦出苗后苗的质量,少了会响到每亩株的数量从而影响亩产量。</p><p class="ql-block"> 晚秋作物的收获主要是挖红苕,拔棉杆,收甘蔗……</p><p class="ql-block"> 立冬过后,农闲开始,除了一些必要的田间管理外,我们已不需要再出早工,劳动时间一天标准的八小时,劳动期间可以杵着锄把聊天,可以坐下抽烟,年轻人甚至可以嘻戏打闹……</p><p class="ql-block"> 1969年的冬天来得特别的早,我们生产队及其周边除了山顶上的青松翠柏外,好似忽然变了一个模样,近乎有点荒凉。田野少了绿色,两边的槭木树和其它落叶树的叶子被秋风基乎扫光,山上的茅草,黄荆条及其它植物已被人们从根部铲掉,就连松树柏树稍微下面一点的枝丫也被人们砍掉,这些枝丫都被人们搬回家晒干囤好,用作今冬明春的柴火去了。</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预分的近10元钱早已花光,离决算收入还有一个多月,又不想伸手向家里要钱,怎么办?赶场卖糠。</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1969年11月中旬小雪过后,我们三兄弟挑上两担细米糠出发了。为了每斤多卖一分钱,我们舍近求远,没有到本公社的云凤场去,而是多跑十多华里到彰明县草坝场去赶场,也好顺便去观看山梁上的人文风景。</p><p class="ql-block"> 北风携带着黄沙,飘浮在盆地上空,太阳的轮廓时隐时现,天地一遍昏黄,我们轮流挑着担从家里步入绵阳至彰明的公路,然后开始往北方呑口梁山上的草坝场走去。</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挑着担沿着陡峭的公路来到麻柳梁半山腰的老鹰包时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稍息后继续往麻柳梁,吞口梁方向走去。</p><p class="ql-block"> 越往高处走,凛冽的西北风越吹越烈,吹得我们敞开的衣服尤如旗帜,吹得我们挑着的箩筐向身后飘移。风卷黄沙我们只能咪缝着眼睛前进,疾风劲吹我们只能蜗牛般地小步前行,肩上的担子有时感觉到轻飘许多,似乎要从我的肩上离去,我本能地用双手抓紧,生怕风把我们的箩篼和米糠带走影响到我们的生计。</p><p class="ql-block"> 呑口梁山上的草坝场很小,整条街即短且窄,除政府和一些国有单位是砖墙瓦房外,有好些店铺和场上住家均是草房。</p><p class="ql-block"> 山梁上田少土多,经济作物少,所以明显的比我们那里显得穷些,就连人们的穿着也更差一些。 不管贫穷与富裕,农村的赶场天是一样的,它可以滿足人们的物质交流和生活在最底层人民的精神满足。</p><p class="ql-block"> 农闲的赶场天非常热闹,人群熙熙攘,摩肩接踵。场上除了国家管控的一、二类物资(粮食,猪肉,棉花等)外,其它当地农产品诸如小杂粮、山货,鸡鸭鹅以及各类种子、蔬菜秧苗等应有尽有,也有少许干菜和新鲜蔬菜。</p><p class="ql-block"> 我把担子放在了划行归市的地方。一阵疾风吹来,出了大汗的身体不由自主地打了几个寒噤,上下牙齿嗑呯嗑呯地碰了几下,我赶紧穿好衣服,扣好扣子和衣领风纪扣后才有了暖和一点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没有熟人,没有经验,几声吆喝,几次还价,不讲得失,廉价成交,收入6元。随后我们三人到面馆各吃了两碗每碗1角钱的牛肉面后逛街了。</p><p class="ql-block"> 赶场的人各式各样,有的人来去怱忽,有的人慢慢闲逛。如果你看见街上饭馆里拿着酒杯,点上花生米,豆腐干或凉菜什么的,一只脚踩在地上,另一只脚放在长条木橙上滋牙裂嘴,吃了菜喝了酒还故意咪着眼睛倒吸口气以显示回味无穷甚至见人就打招呼的人,一定是农村的单身汉;如果是几个类似的上述的人以类似的坐姿,刁着香烟,口吐粗话,斜眉掉眼的人在饮酒作乐眉飞色舞时,那很可能是农村的无癞或地痞;如果是三五成群的人在一起吃饭喝酒,穿着工作服或军装或中山装的人,可能是粮站,食品经营站,供销社的工作人员或者公社的干部。</p><p class="ql-block"> 仔细观察,你还可以看出这些人们当中的纯朴与善良,勤劳与智慧,狡猾与奸诈,懒惰与无知,公平与正义,慌言与邪恶,所有这些汇集于整个集市一身。</p><p class="ql-block"> 赶场天,乡村社会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我来到草坝场的高处眺望,东、西、北的高山,南面的丘陵盆地,西面的中坝,彰明坝均浓罩在沙尘之中。远处的高山模糊不清,北方不远的地平线上平地而起的两座陡峭山峰相对而立,那是四川省著名景点——江油窦圌山,神一样的矗立在那里。西北边的涪江穿出高山,经过丘陵和平坝向绵阳方向奔流而去。</p><p class="ql-block"> 干躁的北风吹得我嘴唇干裂,浑身发冷,一阵哆嗦;细微的沙粒侵入我的耳鼻引发耳鼻发痒,直打喷嚏。近观临近的几道山梁,树很少,光秃秃的,据说全是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时砍去的。周围秋收后的沙土地一遍黄色,尽显贫瘠,要不是有几口浅堰塘和少量梯田的水在昏黃的太阳下泛着昏黃色的光,你会感觉到了黄土高原。</p><p class="ql-block"> 唉!初冬荒凉的山,荒凉的景,渗透进我这个卖糠知青荒凉的心。</p><p class="ql-block"> 一遍荒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