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则徐纪念馆:追寻民族脊梁的足迹

雷雨虹(王洪)

<p class="ql-block">  盛夏的午后,踏入北京西城区骡马市大街的深处,寻访那座与民族英雄紧密相连的院落——北京林则徐纪念馆。这里曾是林则徐在京时参与购置的福州新馆,如今静静矗立在市井之间,藏着一段关乎家国大义的壮阔历史。</p> <p class="ql-block">  进入纪念馆的朱漆大门,一方素雅的四合院便在眼前铺展开来。院中最醒目的,是林则徐的塑像:他身着长袍,目光沉静却透着坚毅,仿佛仍在凝视着百年前那片被鸦片阴影笼罩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福州新馆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是林则徐在京师翰林院任职期间和福建籍在京官员筹资购置的同乡会馆,曾是清代福建同乡居停聚会之处,也是林则徐在京任职7年(1813-1820)期间的重要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  院中一块橘红色巨石上,镌刻着林则徐在北京任职期间参与福州新馆修建与居住的往事,以及他在宣南地区择地创建会馆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是一处两进的院子。一进院正房是关于林则徐生平事迹展,分为“年少志高显英才”“宦海生涯展才学”“虎门硝烟震寰宇”等单元。</p> <p class="ql-block">  院墙上镌刻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笔力遒劲,字字都彰显着先辈禁烟的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号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p><p class="ql-block"> 生平简介:他出身书香门第,26岁中进士,入仕后历任多地官员,从翰林院编修到巡抚、总督等要职,为官40余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晚年因鸦片战争失利被流放伊犁,后复起用,病逝于赴任途中,谥号“文忠”。</p> <p class="ql-block">  虎门销烟,捍卫民族尊严:1839年,任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迫使英美商人交出鸦片237万多斤,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沉重打击了列强鸦片贸易,彰显了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  早年得志,仕途起步(1785-1838),20岁中举人,26岁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从此踏入仕途。他历任编修、御史、按察使、布政使等职,为官清廉,注重实干,以“经世致用”为信条。在地方任职期间,他兴修水利、整顿吏治、赈济灾民,尤其在江苏、湖北等地推行漕运改革和救灾措施,政绩卓著,被誉为“林青天”,逐渐成为清廷倚重的能臣。</p> <p class="ql-block">  宣南诗社主要活动地点在北京宣武门南一带。具体而言,包括成员家中、法源寺、陶然亭(江亭)等地。诗社成员常轮流在各自家中举办活动。法源寺自清代以来便是文人墨客聚集地,林则徐与宣南诗社在此留下诸多足迹和诗篇。林则徐的“宦游我忆长安乐,听雨铜街梦如昨。”诗句回忆了他在北京为官时参与诗社活动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岁月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期,一品官员的补子上绣有一只仙鹤;其官帽顶端缀着红色的顶珠,帽后还拖着花翎。</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中叶,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导致白银外流、国民体质衰退,国家面临深重危机。1838年,林则徐奉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他抵达广州后,坚决打击鸦片贩子,迫使英美商人交出鸦片约237万多斤,并于1839年6月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彰显了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成为他事业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  虎门销烟后,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积极整顿海防,组织民众抗英,但清廷战和不定,加上清军装备落后,最终战败。1841年,清廷将战争失利归咎于林则徐,将其革职查办,调任浙江协办海防,后又被流放伊犁。</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西方史书仍将这场因大量输入鸦片引发的战争称为“贸易战争”。这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中国命名“鸦片战争”,直指英国为维护罪恶鸦片贸易而发动侵略的本质。他们以“贸易”之名,掩盖毒品掠夺与武力扩张的卑劣,实为背叛历史、践踏良知。历史不容篡改,“鸦片战争”才是对其罪恶的客观揭示。</p> <p class="ql-block">  为缅怀禁烟英雄林则徐,除了林则徐的家乡福州,全国还有虎门、北京、澳门、伊犁、陕西蒲城等城市建有林则徐纪念馆。既承载着对这位民族脊梁的深切敬意,也镌刻着那段反抗鸦片流毒、捍卫民族尊严的壮阔历史。</p> <p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失败后,清朝政府于1842年8月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该条约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偿英国鸦片烟价、军费等款项共计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等。《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状态,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开启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与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  1842年,林则徐踏上流放之路,历经艰辛抵达伊犁。在新疆的三年多时间里,他并未消沉,而是深入考察边疆,推动当地建设:主持兴修水利(如开垦“林公渠”)、推广坎儿井,鼓励垦荒屯田,巩固了西北边防;同时他还关注边疆防务,提出“塞防”与“海防”并重的思想,为后来新疆建省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是他在借鉴传统文化意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修养与处世理念创作的经典名句。任两广总督时,曾将其题写在府衙的楹联上,作为自勉的座右铭。</p> <p class="ql-block">  林则徐又一幅著名对联。上联“阅读高深沾其怀抱”:强调通过钻研精深学问、体悟先贤智慧,下联“台衡严重寄以功名”:“台衡”代指朝廷重臣,“严重”意为庄重担当。整副对联融合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是林则徐一生“以学养德、以功报国”的真实写照,彰显了传统士大夫兼具学识修养与家国担当的精神境界。</p> <p class="ql-block"> 二进院正房是关于毒品和禁毒相关知识的展览。这里以科普形式解读了毒品危害,展示了新类型毒品的特点,并重点传播了防范毒品危害的常识和技能。展厅中,运用了大量的实物模型、案例资料和交互式设备,使人们直观地认识到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巨大破坏力。</p> <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时,夕阳正斜照在北京老四合院里,光影斑驳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这座小院里,林则徐的身影从未远去——他是那个在奏折上写下“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的清醒者,是那个在虎门滩头指挥硝烟的践行者,更是留给后世“爱国、务实、禁毒”精神的引路人。</p> <p class="ql-block">本片中部分图片与文字素材,均源自北京林则徐纪念馆即福州新馆的展板介绍,谨在此一并致以诚挚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