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创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2025年7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余路黔行”实践团队奔赴浙江安吉与贵州贵阳,开展为期两周的乡村生态资产价值化路径对比调研。团队深入政府、企业与村社一线,探寻东西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的差异化实践,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青春智慧。<br><br> 脚步丈量:从江南竹海到黔中石山<br><br>7月4日,团队首站抵达贵州贵阳。在喀斯特地貌交织的村落中,成员走访花溪区大坝村、镇山村等十余个乡村,实地观察石漠化修复工程与污水处理设施,对话村委会干部与生态护林员。村民坦言:“种树护林是责任,但从没想过青山能变成‘钱袋子’。”在贵安新区,团队调研栗香生态农业公司等企业,发现环保技术虽成熟,但生态产品开发仍依赖政府订单。<br><br>7月14日,团队转赴“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翠竹连绵的山水间,成员深入考察“两山银行”运作机制,见证竹林碳汇交易如何让村民共享生态红利。“每亩竹林有保底收入,碳汇增值还能分红!”一位参与合作社的村民笑着展示手机中的收益明细。通过对比两地模式,团队发现:安吉以市场化交易激活生态资源,贵阳则依靠政策驱动修复脆弱生态。<br><br> 破题攻坚:三方协同唤醒“沉睡资源”<br><br>调研中,团队聚焦政府、企业、村民三方协作瓶颈。在贵阳,村干部反映:“生态修复后缺乏市场化平台,好资源‘锁在深闺’。”而在安吉,跨区域碳汇交易仍面临制度壁垒。为打通梗阻,团队创新提出“责任共担”方案:建议贵阳建立村民生态积分制,将植树护林转化为分红权益;呼吁安吉联合西部城市组建碳汇交易联盟,让生态红利跨越山海。 青春赋能: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一线<br><br>“生态账本要算清,更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团队成员在田间地头与村民围坐夜话,用通俗语言讲解“生态资产价值化”理念。在贵州大学举办的交流会上,团队分享安吉经验,引发学子对“喀斯特生态开发”的热烈讨论。调研期间,团队累计访谈基层干部23人、村民480余户,形成东西部生态治理对比案例集,为西南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绿色方案”。<br><br>未来,团队将持续追踪两地生态转化进程,联合高校搭建“东西部生态治理对话平台”,让青春智慧在乡村沃土扎根生长,为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画卷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