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里的谦光——记书法家赵玉生

董爱平

<p class="ql-block">墨香里的谦光——记书法家赵玉生</p> <p class="ql-block">赵玉生,男,1953年生,山西柳林县人。1976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后在原县政府教育督导室退休。2010年春开始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导师工作室学习,2014年秋入逸庐书院。先后师从张世刚、崔胜辉、李双阳等导师,曾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赛上2次获奖、7次入展。2017年入选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二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质兼美” 优秀基层书法家;并于2018年、2019年受邀参加“现实与理想”乌海论坛、“源流•时代”绍兴论坛。曾受省书协邀请参加省书法展评审。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研究员,吕梁市书协顾问,吕梁市书法文化研究会副主席,柳林县书协主席。作品被张芝纪念馆、永济鹳雀楼、中国美术馆等地收藏。</p> <p class="ql-block">  乙巳年夏日,一时兴起,我将家中书房的摆设略作调整。收拾停当后环顾四周,见书桌后墙空空荡荡,便觉挂幅墨宝方能添几分雅致。于是我给赵玉生老师发了条微信,恳请他赐我一幅墨宝,赵老师欣然应允,没过几天便托人捎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展开宣纸的刹那,墨香先于字迹漫了过来。我静静端详着他为我书写的“上善若水”四字,感受着笔走龙蛇间散发出的从容气度,仿佛望见赵老师在案前挥毫泼墨的身影。细品这四字,墨色浓淡相宜,似水之就下,自然而不失法度。我虽对书法一窍不通,却在这四字面前生出莫名的悸动——这悸动无关笔墨技巧的展现,而是源于字中潜藏的生命状态的流淌。 </p><p class="ql-block"> 书法作品装裱后,我第一时间拍照发给赵老师,本意是想表达对他书法作品的尊重和喜爱,没想到赵老师竟让我说说作品中的瑕疵。按常理,我本该说些赞美的话,或是表达感谢——一来,自己对书法作品的鉴赏力几乎为零;二来,赵老师和我父亲年纪相仿,是长辈。可转念一想,不如实话实说,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反正不懂又不丢人。于是,我凭着粗浅的直觉,竟像行家般说道了起来:从墨色的浓淡到线条的流畅度,从笔触到意境,甚至揣度书写者当时的心境。那一刻,我俨然真把自己当成了书法鉴赏大家,完全忘了电话那头是浸润书法数十年的前辈,更没注意到语气里那股外行人硬充行家的轻狂。</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的不礼貌与自大,赵老师不仅没有生气,丝毫不以为忤,反而细致地为我讲解整幅作品的构思:“‘上善若水’四个字中,‘善’和‘若’都是上下结构,上面都以两点起笔为好,下面都是‘口’,很容易雷同,书写时要特别注意。‘上’和‘水’笔画少,‘上’字的墨色不能太浅,否则有失平衡;写‘水’字时,起笔要如溪流初发,转折处恰似水遇石而绕,收笔需若江河入海,浩浩汤汤。事实上,这幅字的书写难度不仅在于技巧,更在于要在静态的‘水’字笔画中,体现大自然中动态‘水’的灵动。” 他耐心地和我聊书法中墨色的控制、笔法的运用与技巧。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听着赵老师朴素的话语,我感觉他不是在和我谈书法,而是在剖析生命的律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真正能称得上书法艺术家的人,最让人敬仰的不是技艺,不是寓教于字的深沉,而是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襟,是德馨,是谦逊。 </p><p class="ql-block"> 赵老师身上这种日渐稀有的品质——谦逊,在这个人人急于表现、处处彰显自我的时代,他的谦逊不是做作的姿态,而是发自内心对艺术的敬畏、对后辈的关爱。他说:“书法之道,如水之德,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种甘居“下游”的态度,恰恰成就了他艺术上的高峰。 这些年,因为兴趣爱好不同、生活圈子不一样,我认识的书法家不多,倒是见过不少所谓的文学“名家”。其中有些人只不过稍有成就,便目空一切,似乎全天下唯己第一。反观赵老师,身为吕梁书法界的翘楚,却始终保持着学习者的姿态,这种反差着实令我从心底敬佩与折服。 </p><p class="ql-block"> 去年秋天,赵老师举办过一次书法展,我曾有幸和朋友一起去观赏。朋友说,赵老师的书法作品里藏着吕梁大地的魂魄。他的字既有黄土高坡的浑厚质朴,又不失溪流的灵动:看他的行书,如观吕梁山起伏;赏他的篆书,似见黄河水流淌。 </p><p class="ql-block"> 赵老师出生于柳林县石西乡琵琶村,是切切实实听着黄河涛声长大的。所以他的字里蕴含的这种地域特质,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长期浸染的自然流露。前些天偶然听他说,即便是现在,若要书写大幅作品,还是要从市里驱车几十里回到老家。他说:“一个书法家若脱离了生养自己的土地,笔墨便成了无源之水。只有回到老家,双脚踏在那方熟悉的土地上,站在那张宽大的书桌前,才感觉心里踏实,挥毫泼墨才更自如。” 也许正是这份对故土的深情,让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达到了一种精神高度,也让他的人在世俗的浸染下,仍保持着那份乡土的质朴。 </p><p class="ql-block"> 认识赵老师已有四年多,这四年间,我们交往不算频繁,只是偶尔交谈几句。然而,即便只是这些零星的交流,也足以让我深切感受到,赵老师教给我的,不只是欣赏书法的方法,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对艺术心怀敬畏,对他人善良谦逊 。 </p><p class="ql-block"> 在艺术标准日益模糊的今天,七十多岁的赵老师依然每日与笔墨为伴,日复一日,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他执着地坚守着书法艺术的纯粹性:不沽名钓誉,不参与那些哗众取宠的“创新”,不迎合市场的低级趣味,更不用字去创造所谓的商业价值。“他的作品就像他的孩子,细品之下,每一笔都有自己的生命,每一画都蕴含着灵魂的温度。”他将自己的情感和技艺完美地融入每一个字中,也因此,他的字就像萦绕在耳畔的黄河涛声,余韵悠长。 </p><p class="ql-block"> 除了对书法作品的深刻剖析,赵老师对“上善若水”中的“善”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他说,做人要追求“真善”,而非“若善”。真善是一心利他,若善则是表面伪装,实则利己。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表面和善,内心却并非如此的人。他们常用表面的善行来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类人对社会的危害不容小觑。就像刚被带走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前些天落马、曾被《中国教育报》评为“最受欢迎的好校长”的余姚市教育局党委书记王胜战,这些“若善人”撕下伪装时,更容易引发人们信仰的崩塌。</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专家头衔泛滥、人人都想充当权威的时代,赵老师在盛名之下,能俯下身倾听一个门外汉的见解,能和一个书法"小白"温和详细地解说书法知识,这种谦卑的品行,是多么难能可贵! </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入夜,四下静寂。读完一本书,斜倚椅背,再次观赏赵老师赠我的这幅“上善若水”,总觉那四字仿佛在无声地诉说: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不怨。赵老师其人其字,也正是这种境界的生动体现。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一位书法家应有的风范。在吕梁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我的身边,能有这样一位以笔墨修心的书法家,实乃一方水土之幸,亦是我之幸。 </p><p class="ql-block"> 墨香氤氲中,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书法家的艺术成就,更是一位传统教育者的精神守望。赵老师的谦逊德行,正如他笔下的墨宝,在喧嚣的世相中静静晕染开来,给予我们这些不知分寸的张狂者、混沌者以心灵的润泽与启迪。</p>

赵老师

书法

书法家

书法作品

上善若水

书写

赵玉生

谦逊

书协

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