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 公元前 643 年),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第 15 位国君(公元前 685 年 — 公元前 643 年在位),是春秋五霸之首。他通过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推行 “尊王攘夷” 策略,使齐国成为春秋初期的霸主,奠定了齐国数百年的强盛基础,其治国与争霸的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br> 一、继位之争:从流亡公子到齐国君主<br> 齐桓公是齐僖公之子、齐襄公之弟。齐襄公在位时荒淫无道、滥杀大臣,国内动荡,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其兄)为避祸分别流亡莒国和鲁国。<br> 公元前 686 年,齐襄公被弑,齐国无君。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继位,并派管仲带兵拦截流亡莒国的公子小白。途中,管仲射中小白衣带钩,小白装死骗过管仲,星夜赶回齐国,在贵族高氏、国氏支持下抢先继位,即齐桓公。<br> 齐桓公继位后,迫使鲁国杀死公子纠,并以 “射钩之罪” 引渡管仲。但在鲍叔牙(齐桓公心腹,与管仲是好友)力荐下,齐桓公捐弃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开启了齐国的改革与霸业。<br> 二、管仲改革:齐国强盛的根基<br> 齐桓公信任管仲,将国政全权委托,管仲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br> 经济改革<br> “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质量(肥沃、贫瘠)征收不同赋税,打破井田制束缚,鼓励农民生产积极性。<br>发展工商业:利用齐国临海优势,煮盐、冶铁,铸造货币,设立 “轻重九府” 管理财政,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经济强国。<br>调节物价:通过国家干预粮食、物资流通,“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br> 军事改革<br> “寓兵于农”:将居民组织与军事编制结合(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层层递进),平时务农,战时为兵,既保证兵源,又增强战斗力。<br> 建立常备军:组建 “三军”(约 3 万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成为齐桓公争霸的武力基础。<br> 政治与社会改革<br> 整顿吏治:设立 “三官制度”(官吏管理、人才选拔、司法监察),任用贤能,打击腐败。<br>尊贤尚功:打破血缘世袭,不论出身提拔人才(如管仲出身平民,宁戚曾是喂牛的平民),使齐国政治充满活力。<br> 三、“尊王攘夷”:霸业的核心策略<br> 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并非通过单纯的军事征服,而是以 “尊王攘夷” 为旗帜,即尊崇周天子权威,抵御周边部族(戎狄)对中原的侵扰,通过主持会盟、调解诸侯矛盾确立领导地位。<br> 1. 尊王:借周天子之名号令诸侯<br> 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承认齐桓公 “伯(霸)主” 地位。会盟确立了 “不准以妾为妻、不准更换太子、不准随意分封土地” 等盟约,维护了中原诸侯的秩序。<br> 通过 “尊王”,齐桓公将自己的霸业包装为 “维护周礼”,减少了诸侯的反抗,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原领袖。<br> 2. 攘夷:抵御外族,保护中原诸国<br> 北伐山戎:公元前 664 年,山戎(北方游牧部族)攻打燕国,齐桓公率军北伐,深入孤竹(今河北卢龙),击败山戎,助燕国收复失地。燕国国君感恩,亲自送齐桓公至齐国境内,齐桓公将燕君所至之地割给燕国,以示 “尊王”(诸侯相送不得越境)。<br> 救邢存卫:公元前 661 年,狄人灭邢国(今河北邢台);公元前 659 年,狄人攻卫国(今河南淇县),卫懿公战死,卫国几乎灭亡。齐桓公率军击退狄人,帮助邢国迁都夷仪(今山东聊城)、卫国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重建国家,史称 “邢迁如归,卫复社稷”。<br> 遏制楚国北进:楚国是南方强国,自称 “蛮夷”,不向周天子进贡。公元前 656 年,齐桓公率八国联军南下伐楚,迫使楚成王认错,签订 “召陵之盟”,承诺恢复向周王室进贡,阻止了楚国对中原的扩张。<br> 四、晚年失误与霸业衰落<br> 齐桓公晚年逐渐昏聩,重用易牙、竖刁、开方等奸佞小人(易牙为讨好齐桓公,竟烹杀自己儿子;竖刁自阉入宫;开方背弃父母侍奉齐桓公),疏远管仲等贤臣。<br> 公元前 645 年,管仲去世前告诫齐桓公 “驱逐三奸”,但齐桓公不听。<br> 公元前 643 年,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等人封锁宫门,假传君命,导致齐桓公饿死宫中,尸体腐烂多日才被发现。<br>齐桓公死后,五子争位,齐国陷入内乱,霸业迅速衰落,霸主地位被晋文公取代。<br> 五、历史地位与影响<br> 春秋首霸的开创意义<br>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霸主,他创立的 “会盟制度”“尊王攘夷” 策略,成为后世霸主(如晋文公、楚庄王)效仿的模板,奠定了春秋时期 “霸主政治” 的格局。<br>对齐国的深远影响<br> 管仲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经济、军事强国,即便在齐桓公死后霸业衰落,齐国仍长期保持大国地位,直至战国末期被秦国所灭。<br> 文化与思想遗产<br> 齐桓公与管仲的君臣相得,成为后世 “明君贤臣” 的典范,《管子》一书(托名管仲所作)记录了其改革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理论影响深远。<br> “尊王攘夷” 中的 “华夷之辨”,强化了中原民族的文化认同,成为中华文明 “大一统” 思想的早期萌芽。<br> 总结<br> 齐桓公的一生充满传奇:从流亡公子到春秋首霸,他以包容之心任用管仲,以务实之策富国强兵,以 “尊王攘夷” 凝聚中原,开创了一个属于齐国的时代。尽管晚年失误导致悲剧,但他的霸业与改革,不仅重塑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更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 “以王道之名行霸道之实” 的经典范例,成为后世帝王将相仰望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