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校“弃选”现象看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突围(二)

涂其超

<p class="ql-block">四、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困境</p><p class="ql-block">(一)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挑战</p><p class="ql-block">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p><p class="ql-block">在精英教育时代,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几所顶尖高校和重点专业。而在大众教育时代,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资源需要在更多的高校和专业之间进行分配。但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顶尖高校和重点专业仍然占据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普通高校和冷门专业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导致不同高校和专业的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大众教育的整体水平。</p><p class="ql-block">2. 人才培养质量下降</p><p class="ql-block">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一方面,高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资源难以跟上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将大学视为混文凭的地方,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一些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p><p class="ql-block">3. 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p><p class="ql-block">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育评价体系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目前,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仍然过于注重学历和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p><p class="ql-block">(二)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错配</p><p class="ql-block">1. 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脱节</p><p class="ql-block">高校的专业设置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及时反映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一些传统专业虽然历史悠久,但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其就业前景逐渐暗淡,却仍然在大规模招生;而一些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由于缺乏师资和教学资源,招生规模有限,导致人才供给不足。这种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的脱节,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p><p class="ql-block">2. 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符</p><p class="ql-block">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p><p class="ql-block">3. 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合作</p><p class="ql-block">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企业不能及时将市场需求和人才标准反馈给高校,高校也不能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这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p><p class="ql-block">五、高等教育转型中的突围路径</p><p class="ql-block">(一)高校层面:加快改革与创新</p><p class="ql-block">1. 优化专业结构</p><p class="ql-block">高校应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动态,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对于那些就业前景暗淡、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传统专业,应减少招生规模甚至停止招生;对于那些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应加大投入,引进优质师资,改善教学设施,扩大招生规模。同时,要加强跨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p><p class="ql-block">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p><p class="ql-block">高校应改变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p><p class="ql-block">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p><p class="ql-block">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实际工作经验;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和科研工作。</p><p class="ql-block">(二)学生层面: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p><p class="ql-block">1. 理性选择专业和学校</p><p class="ql-block">学生在选择专业和学校时,不应盲目追求名校光环,而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要充分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课程设置等情况,避免因盲目跟风而选择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同时,要认识到,无论进入哪所学校,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p><p class="ql-block">2. 注重能力培养</p><p class="ql-block">在大学期间,学生应将大学视为能力训练场,而不是混文凭的地方。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3.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p><p class="ql-block">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毕业后,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p><p class="ql-block">(三)社会层面: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p><p class="ql-block">1. 破除“唯学历论”</p><p class="ql-block">社会应破除“唯学历论”的观念,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不应过分看重学历,而应更加注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根据岗位需求制定合理的招聘标准,为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p><p class="ql-block">2. 加强对高校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价</p><p class="ql-block">政府应加强对高校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价,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定期对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就业情况等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引导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p><p class="ql-block">3. 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p><p class="ql-block">政府和社会应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帮助。</p><p class="ql-block">六、结论与展望</p><p class="ql-block">(一)结论</p><p class="ql-block">江西学霸弃选清北的事件,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这一事件反映出教育回报率的计算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在选择高校时更加注重专业精度和未来的就业前景;也揭示了“学历贬值”的本质是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错配,以及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p><p class="ql-block">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顺利转型,高校应加快改革与创新,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性选择专业和学校,注重能力培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社会应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唯学历论”,加强对高校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价,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p><p class="ql-block">(二)展望</p><p class="ql-block">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高等教育的转型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学生和社会三方需要共同努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一定能够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成功转型,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p><p class="ql-block">同时,我们也期待看到,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历贬值”的焦虑能够逐渐缓解,每个层次的教育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每个努力提升自己能力的人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机遇,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