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双语首都——渥太华</p><p class="ql-block"> 前日,我们开车5个小时到达两种官方语言、横跨两省交界的加拿大首都——渥太华。 当天,看完足球比赛后进入市区吃晚饭。一路上看不到高楼大厦,沿街“刘一手火锅店”这样的中文标牌随处可见,我怀疑到了中国的某个县城。</p><p class="ql-block"> 从网上找到一个叫小肥羊的火锅店,到门口发现门头标牌是“快乐小羊”,其广告语很牛:“给世界上一锅好汤”。中餐馆老板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当晚入住的希尔顿酒店,标准间价格相当于1700元人民币,除了房间大,其它设施比中国的希尔顿酒店差太远了。加拿大的物价被特郎普的关税战打到了半空中,民众怨声载道,反对声音高涨,法语区的民众要求独立,英语区的要求脱离北约。</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按照预约时间参观众议院会埸。国会山在晨光中展露出真容,三栋哥特式建筑砂岩如史诗般矗立,尖拱窗棂切割着天空,和平塔刺破了云层,塔顶53只铜钟组成的钟琴可奏响《哦!加拿大》。</p> <p class="ql-block"> 工作人员核对了身份后,由一名法语讲解员带我们参观,我与她开玩笑说:我们听不懂法语,最好用中文讲解,她耸了耸肩膀,表示不会中文。我们除大孙女懂一点法语,其它人都听不懂,但还是不得不跟她走。</p><p class="ql-block"> 穿过悬挂历任总理肖像的大厅,众议院会场豁然展现。会埸不大,一共三百多名议员开会足够了。座椅如棋盘分左右铺开。比较特别的是,每位议员配有同声传译耳机,英语、法语可随意切换。</p> <p class="ql-block"> 语言壁垒可用科技来消融,但这样开会的效率肯定大受影响。据说,有一项儿童福利法案因英语议员要求法语文件翻译为英语,搁置了三个月也没有通过。语言平权成了双刃剑,西方民主的缺点得到了充分体现。</p><p class="ql-block"> 这种特别的双语能够在加拿大沿用至今,我认为是西方人的傲慢造成的。法语人、英语人谁也不服谁,一个比一个牛X。以至于一河界分出“两个加拿大” 。 渥太华河像液态国界把首都切开,东岸魁北克省法语区,西岸安大略省英语区。河上桥梁成为语言转换器—— 过桥时电台从英语台自动切换成法语台。</p><p class="ql-block"> 这种分裂基因可追溯到首任总理约翰·麦克唐纳,祖籍法国。他用宪法将英法文化整合成联邦国家。但造成了很多不便。我们2014年到这里旅游时,就遇到了麻烦。英语导航到酒店,路过法语区时,自动转法语导航,结果阴差阳错导到了一个居民区的死胡同里,耽误了两个多小时的宝贵时间。</p> <p class="ql-block"> 从会埸出来,看到了和平塔与殖民的阴影并存。当阳光照亮和平塔尖顶,光束在石墙上投射出原住民图腾时,仿佛北美印第安人在讲述殖民的伤痕。维多利亚女王雕像的石质裙摆下,藏着不可告人的复杂历史:2021年原住民学校遗骸事件后,愤怒民众将一尊女王像涂满红漆推翻在地,殖民伤疤仍在北美大地发出阵阵灼痛。民众的愤怒虽换来了政府对原住民的减税等优惠政策,但改不了屠杀、侵犯原住民的强盗历史。很有讽刺的是,加拿大白人从原住民手里抢到的地盘,1812年又被美国强盗侵犯。广场上有一个持矛妇女雕像是纪念她夜行32公里报告美军来了!从而全民动员,英语法语原住民团结一致阻击美军。有点象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过加拿大更狠,在英国帮助下,一直打到华盛顿,一把火烧了美国总统府,从此美国不再侵犯加拿大,实践证明,只有把美国人打趴下,他才不敢欺负你。</p><p class="ql-block"> 今天,国会山中间的长明火盆,倒下士兵的浮雕,都是纪念为这埸战争阵亡的6.6万军人和民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p> <p class="ql-block"> 回来的路上,产生了一些问号。2025年议员中为什么只有9名华裔,印度裔却有22名?一百多万原住民,为什么还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有反抗者高举民族复兴的标牌游行,难道靠西方的民主能争到土地?目前,他们生活问题也没有解决好,有56个原住民社区没有安全饮用水。西方的民主与社会的裂痕如何处理?民主制度在渥太华的议会大厦里显露出了两面性。渥太华在英法文化的裂隙处,在殖民与赎罪的撕扯中,民主变成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议会大厦里磨损了的座椅、同声传译耳机沙沙的电流声,以及快乐小羊火锅里翻滚的羊肉片,才是真实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