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不在洛阳,在福建泉州的洛阳江入海口处,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嘉祐四年(1059 年)建成,历时 6 年 8 个月。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与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也是世界第一座跨海大桥,有“海内第一桥”之誉。</p><p class="ql-block">202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蔡襄石雕像挺立于洛阳桥头。在1053年(皇祐五年),有王实、卢锡、许忠、义波等十五人,合力建万安渡石桥,历三年不成。最后,在1056-1059年(嘉祐元年-四年),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蔡襄两次任泉州太守,期间主持建石桥并成功。</p><p class="ql-block"> 石雕像高 12 米,占地面积约 100 平方米,已成为洛阳桥的标志物之一。石像身着宋代官服,两手背后、峨冠博带、美髯笑面,展现出蔡襄作为北宋名臣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因桥址在一个叫万安渡的渡口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唐朝初年大量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他们看到此地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便将这里称作洛阳,洛阳桥也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石头上的“万安桥”三字为宋代刘泽书。</p> <p class="ql-block">桥体为东北 — 西南走向,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46座,墩孔净跨8米,全都是由花岗岩筑成,是福建省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之一。茅以升称赞其为“福建桥梁中的状元”。</p><p class="ql-block">洛阳桥首创了 “筏形基础”“浮运架梁” 与 “种蛎固基法” 等造桥技术,而桥墩上的燕尾榫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创新成果。它展示了古代工匠在桥梁建造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想出利用燕尾榫来加固桥墩的方法,解决了恶劣海况下的工程难题,对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p> 桥墩 46 座,全部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呈船形,称为"筏形基础"。洛阳桥是第一个用船型桥墩分散水流冲击的桥,这种"筏形基础法"直到近代才被西方的桥梁设计师所认识,洛阳桥的建造技术领先了近千年。 桥上的条石最长可达11米,宽0.98米,厚0.8米,重达10余吨。这么大的条石是如何运送和建造的呢?古人发明了“浮运架梁”。利用水涨船高的原理,在退潮时,用木浮排将石材运送至两个桥墩之间的恰当位置;涨潮时,水面将浮排和石材整体托起,调整安放至桥墩;再待退潮时将浮排移走,完成桥面大条石的安放。 洛阳桥创造了“养蛎固基”法。利用牡蛎可以在岩礁间密集繁生的特性,在桥基上人工养殖牡蛎,牡蛎的附着起到了加固桥基的作用,增强了桥整体的稳定性。这种把生物学与桥梁建筑学相结合的固桥技术,在历史上是首创 桥墩上的燕尾榫主要是用生铁铸造而成,安装在桥墩最上层条石与条石的交接处。 燕尾榫的形状独特,根部窄、端部宽,呈大头状,上面大、下面小,这种结构在古建筑中被称为 “乍” 和 “溜”。通过将燕尾榫嵌入条石的凹形榫槽中,使相邻的条石紧密连接在一起,放乍可以使榫卯有拉结力,收溜则让其在下落式安装时愈落愈紧,增加了节点的稳定性,有效防止条石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脱开,从而增强了桥墩整体的坚固性。 桥两侧栏杆 645 档,其中狮身护栏104 根,平头望柱、短柱共 525 根。<div>中国的狮子雕刻艺术始于两汉,早期多为矫健雄强的辟邪行狮,蹲狮造型最早出现在北朝的佛窟中,唐代开始流行,并奠定了中国狮子造型的基本模式。</div> 现桥上保存有 4 尊宋代护桥石将军,7座古佛塔,其中3座是楼阁式,2座是宝箧印经式塔,另有1座陀罗尼经幢塔,1座五轮塔。它们全是北宋末期建筑。这些石塔虽然形制多样,但共同的目的都是镇风镇水,也就是说属于“风水塔”。 桥北塔双塔对称并立桥的两侧,八角五层,全高5.3米,单层须弥座,转角有负塔力士。塔檐仿木结构,出檐翘角,呈曲线状,檐顶雕瓦,四面刻菩萨头像,塔刹圆柱形。<br> 桥头不仅护桥石将军,还有两座五层八角楼阁式石塔。护佑市民、商队平安的渡过洛阳江。<br><br> <p class="ql-block">在洛阳桥北和桥南,各有2座石将军,古时称为介士。</p> 石将军,身披盔甲手按长剑,表情各异,他们守卫着大桥,从宋代一直站立到今天。 <p class="ql-block">桥北和桥南对应的2座石将军以一老一少的形象出现,取传承之意。</p> 这是一个码头,船上的人可以这里上桥登岸。 这座宋代石塔刻有“月光菩萨 己亥岁造”“己亥岁造”字样即1059年(北宋嘉祐四年),是洛阳桥建成的那年。 背桥向北一面雕刻着1尊菩萨,若站在桥上,只能看到东、西、南三面,只有从海上看过来,才能看到菩萨。至于与月光的关系,是因为菩萨额头原来镶着当时番客所赠,欲用于建桥之费用的夜明珠。到了晚上,夜明珠发出光亮,如同月光一般,指引着海上的船只。 因有护栏我没法拍到面对江水的一面,从泉州宣传网上借了这幅图。谢谢原作者 左为陀罗尼经幢。塔幢身八角三层,其作用主要是镇风镇水,属于 “风水塔”。 塔圆锥形塔叫镇风塔,始建于明代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泉州大地震后,现存为1935年修复。<div>“镇风塔”高3.5米,造型颇为奇特,是一座表面光滑,没有任何装饰的圆锥形建筑,上端刻有“镇风塔”三字,这种造型在福建是唯一一例,很像文笔塔,特别是塔尾如毛笔的笔尖。</div> 阿育王塔,始建于宋代,现存高约2米,宝箧印经式石塔。塔身四面开圆拱形佛龛,龛内分别是尸毗王割肉饲鹰救鸽图、菩萨以眼施人图、摩诃萨埵舍身饲虎图和月光王施宝首图等佛本生故事浮雕。<div>阿育王塔,立于中亭文保碑旁,是洛阳桥几座石塔损毁厉害的一座。石塔修复得也有些草率,缺失件直接就用石块填充。</div> 洛阳桥南一东一西有两座南桥头石塔,右侧五轮塔为窣堵波式塔,塔身中部原供奉有观音菩萨神像;左侧十方塔则为楼阁式塔,刻「十方三世一切佛」字样及佛像,两塔一般认为均与洛阳桥本身同在北宋年间建成,是名副其实的宋代古塔。这两座塔与佛教密宗有关,反映了古泉州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 这座位于洛阳桥南端西侧的塔 ,三层六角形,最上层从东南侧开始顺时针雕刻着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七字,中层雕刻的六个符号与金刚界五方佛种子字有关,为北宋时期原物。 石塔为三级六角楼阁式,刻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和梵文“六字真言”,是密宗佛塔 五轮塔为窣堵波式塔。窣堵坡,音译自梵文,源于印度,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佛教建筑,即坟冢的意思。随着佛教发展,也用于埋葬高僧圆寂后的舍利。<div>洛阳桥的五轮塔高 5.3 米,塔身椭圆形,中间的石窟,原供奉观音像,塔檐六角仿木构,塔刹为圆盘基座,三级相轮,宝葫芦刹顶。</div> 五轮塔由基座、塔身、塔檐、塔刹等部分组成,其造型通常蕴含着佛教的五轮思想,即地、水、火、风、空,体现了佛教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 偶遇在石塔前拍艺术照的美女帅哥。 洛阳桥中洲上的中亭,古代的万安渡就位于这里,是难得的渡口选址。宋代建造洛阳桥时也充分借助了这个天然的小岛,由于桥的跨度被自然分割为两段,极大地方便了大桥的建造,也增强了桥的稳定性。这里也成为了过桥时的停歇点,历代都在上面建造一些人工设施。<div>中亭上 “海内第一桥” 的题字,相传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的李光地所书。</div> 洛阳桥中洲上的西川甘雨碑亭,始建于1575年(明万历三年),是为了纪念明代为民祷雨的泉州知府方克而建的。现存建筑为1982年修复。 明代嘉靖年间,泉州久旱无雨,太守方克求雨心切,受金甲神人点拨,拦截前往当时的西川(即现在的四川)降雨的雨神,求雨神降雨于泉州。雨神为之诚心感动,于是分数滴雨给了泉州。为免日后雨神被玉帝怪罪,方太守连夜写奏本,向圣上奏明此事,请圣上将西川改为四川。世人为了纪念方克太守步祷祈雨,雨神移西川以淋泉州,因此在此处建亭,并刻上“西川甘雨”碑。 大树的四周都是历代碑刻林立, 这此竖立着的历代碑刻,大多是记载洛阳桥在宋代始建后,在宋、明、清、民国历代进行修缮的历史,承载着过往印记和文化故事,是古桥真实性的重要佐证。 这是修桥的碑刻 1988年1月13日,洛阳桥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右为保护碑。<br><br> 观音菩萨在佛教中代表着慈悲、救渡和智慧,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洛阳桥中亭上的观音信仰,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当地的深厚影响,以及人们对观音菩萨慈悲救渡的信赖和敬仰。 <p class="ql-block">这座铁塔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不知何人所铸。</p> <div><br></div><div>公元10到14世纪,泉州以“刺桐”之名崛起,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宋元时期更是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br>洛阳桥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与安平桥、顺济桥等共同连通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干线,在泉州水陆复合运输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交通保障作用。</div><div><br></div><div><br></div> 洛阳桥是古代大型石桥建造的工程杰作,首创的梁式石桥建造成功经验,令宋代泉州掀起了史无前例的“造桥热”,开启了宋元时期泉州三个世纪的造桥运动,史称“郡境之桥,以十百丈者不可胜纪”。宋元时期,泉州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苏埭桥、顺济桥、盘光桥等数十座桥梁相继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