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寺:中国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寺院,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大街,始建于后凉,塔及寺院在唐代时大力扩展,明、清皆有修葺。是为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翻译经典功绩而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五凉文化、汉传佛教、西域佛教的珍贵遗存。</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寺,是后凉麟嘉元年(389年)后凉皇帝吕光为安顿鸠摩罗什的身心,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建,是鸠摩罗什初入内地安身弘法演教之处;鸠摩罗什生前发誓:“如所译经典无误,死后焚身舌不烂。”并留下遗嘱,死后将舌头葬于姑臧。公元413年,鸠摩罗什于长安逝世,享年70岁。遵照大师遗愿,其弟子们将舌舍利送回武威的鸠摩罗什寺,并建塔供奉。</p> <p class="ql-block">该寺在唐代便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在明永乐元年与清康熙28年又历经重大修缮。在1927年农历四月,武威遭遇大地震,众多古建筑化为废墟,唯有罗什寺塔残留部分屹立不倒。民国地方政府于1934年在原址重建了罗什寺塔。至2000年,鸠摩罗什寺再次启动修建工程。</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寺内包含大雄宝殿、大经堂、观音殿、禅房、会客室、念佛堂、图书馆、讲堂及僧侣住所等众多主体建筑,其中舍利塔设计独特,为12层的八角形结构,高度达到33米,采用空心砖构建,塔基也呈八角形,塔门朝东,顶端设有一小型佛龛,内置一尊金色佛像。在寺内,可听到轻轻的击钵和诵经声,大雄宝殿氛围尤为庄严。</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343-413)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其译经对中国佛教发展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中国新疆库车),父亲鸠摩炎为天竺贵族,母亲耆婆为龟兹公主。他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佛法,后改宗大乘,20岁受具足戒,成为西域著名高僧。公元401年被后秦姚兴迎至长安,主持译经事业,共译出《金刚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等74部384卷佛经,开创了中国佛教译经的“意译”传统,语言优美流畅,奠定了汉传佛教的经典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