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行之沈阳故宫

姥姥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是清朝开创者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清初时期宫殿,位于当时盛京(今沈阳)。清入主中原后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作为中国现存的两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以鲜明的满族特色著称于世,乾隆皇帝在御制《盛京赋》中极力赞誉其“聿造故宫,故宫赫赫”。</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是清朝奠基之地。1616年,明朝女真族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的战争过程中,于今辽宁新宾境内赫图阿拉城建国称汗,建立“大金”地方政权,1621年进占辽沈地区,1625年由辽阳迁都至盛京(今沈阳),并在城内兴建宫殿。</p><p class="ql-block"> 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后续建,并于1636年在这座宫殿中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大清”。1644年清政权定都北京后,对沈阳故宫予以保护并继续增修扩建。1671-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东巡盛京祭祀祖陵均入沈阳故宫驻跸,并于此举行庆贺和祭祀典礼。</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占地六万多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计500多间。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所建的大政殿和十王亭;中路以皇太极时期的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和清宁宫为主体建筑,两侧为乾隆时期所建行宫、太庙等;西路为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和戏台。三路建筑历时近160年完成,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明显的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  清代沈阳故宫为皇家禁地,1926年被辟作博物馆对外开放,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联合国批准纳入《世界遗产名录》。</p> 东路建筑群 <p class="ql-block">   东路建筑群始建于大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沈阳故宫营建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一组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十王亭、东西奏乐亭以及銮驾库,以建筑形式生动的再现了清朝开国时期国家政体和八旗制度。</p><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卸下戎装的努尔哈赤意气风发,从东大门步入沈阳故宫,两边奏乐亭内军乐声响起,铿锵有力。努尔哈赤带领群臣大步流星地穿过宽敞广阔的大政殿广场,将两边按序排列整齐的十王亭分发给各旗旗主做办公地点。他抬头看看广场尽头的大政殿,恢宏壮丽,仿佛看到了“大金”光明灿烂的未来;转身看看沐浴在朝霞中的广场,一秒闪回战鼓掀天、金戈铁马的战场。知来时路,方知向何行。</p><p class="ql-block"> 大政殿广场呈长方形布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近百米,视野开阔。大政殿在广场北端,十王亭按一边五亭呈雁翅型分布在广场两侧,排列模式仿照行军帐幕布局,宛如一群小帐蓬排列在主帐两侧。整个建筑群将游牧民族帐殿形制转化为固定建筑,殿亭合一,特色鲜明,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 清定都沈阳期间,宫中元旦朝贺、颁布诏书、凯旋庆典等仪式,以及顺治帝福临的继位典礼,均曾在大政殿广场举行。清中期,乾隆、嘉庆、道光等帝东巡盛京,祭祀祖陵后,则在此举行大型筵宴活动。</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筵宴是东巡期间举行的一项重要活动。谒陵礼成后,皇帝要亲自参加崇政殿举行的庆典和大政殿举办的筵宴。置酒大政殿广场,通常有八九十桌,乾隆东巡时曾达到百桌以上。君臣对饮,既能体现出皇帝对祭陵的重视,又可以增强皇室宗族之间团结,同时勉励盛京官员忠于职守。</p><p class="ql-block"> 筵宴时,大政殿广场灯火通明。皇帝坐在上首,面前大宴桌上用金器装着各类珍馐和美酒,边上是摆放金器之高桌及进酒用之高桌,桌上的金器在灯光下金光闪闪,富贵逼人。群臣坐在下首跟桌上,每张跟桌数十件铜器,包括全铜碗盘、木器等,也盛满了美食和御酒。席间觥筹交错,众人推杯换盏,欢声笑语,好不热闹。整个场面高端大气上档次,尽显皇室气派非凡。</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是沈阳故宫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初,清入关前也称“大殿”或“笃恭殿”,是大典时皇帝御临处,也作为八旗诸王议政之所。清迁都北京后,逢朝会或节日庆典,沈阳各衙署官员仍于殿前行礼,清帝东巡盛京时亦于此举行庆贺筵宴。</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坐北朝南,宏伟壮丽,金碧辉煌,造型和装饰融满蒙汉民族风格于一体。努尔哈赤建国开始,一直与周边蒙古族(信奉藏地喇嘛教)联姻扩大实力(这一联姻政策延续了整个清朝,保证了边疆的安定),“恩养”蒙古诸部,“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并大量吸纳汉族知识分子出谋划策,这种民族团结政策完美地在建筑上体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大政殿主体为八角型木结构,类式蒙古包型制,高21米,直径30米,小巧精致。殿顶采用八角重檐攒尖式设计,八面出廊,屋顶铺满黄琉璃瓦并镶以绿剪边,鲜明的满族特色。中央仿造藏传佛教的庙宇装饰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用八条铁链与力士雕像连接。</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采用无墙体设计,通过48扇朱漆隔栅门实现空间分隔,这是汉族木制宫殿特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身环绕24根朱漆圆形廊柱,其中每</span>面正中两柱有金色双龙盘绕,盘龙柱使用沥粉贴金工艺,双龙<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下往上环绕,仰头长啸</span>,前爪攀上斗拱,欲腾空飞向云端,显示统治者君权神授,威严不可挑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采用满族高台建筑型制,须弥座台基高约1.5米,环绕荷花净瓶石栏杆,气势雄伟。‌‌‌‌正中台基仿北京故宫太和殿前汉白玉丹陛石,设置大理石石雕。大理石上云纹、海水、龙纹雕刻得虽然不够精美,却也古朴大方,栩栩如生。这可以看出清朝草创初期,满族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打下东北这片江山,统治者深深体会到其中的不易,所以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不喜奢华。</p> <p class="ql-block">  作为清太宗皇太极即大金汗位(1626年)及顺治登基(1644年)的场所,大政殿曾是清初颁布诏令、举行军事庆典的核心区域。面积不大,只有五百多平方米,中间的八角形宝座台基,虽然只有半米高,但面积确实大,约占整个大殿的三分之二,这种设计颠复了影视剧中皇帝高高在上,大臣们排队站在台基下议事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原来努尔哈赤晚年,随着大金势力范围扩大,原有的八旗制度逐渐无法适应复杂治理的需求,各旗主因战功差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矛盾日胜,甚至有自立倾向,威胁政权稳定。这时努尔哈赤提出“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八人共同参与决策,形成分权制衡机制。 ‌大政殿就是努尔哈赤和八大贝勒讨论重大事务的地方,八大贝勒应该在台基上围绕在努尔哈赤周围。努尔哈赤<span style="font-size:18px;">调整八旗管理模式,将管理权从旗主手中收回中央,减少各旗军事斗争风险,将最终决策权掌控在手,强化汗王的权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政殿</span>内正前方台基上设木制金龙宝座,座上置黄色软垫。宝座基座封闭,四周雕刻繁复花纹,高贵典雅,但靠背简洁大方,扶手线条流畅,马背民族的特色呼之欲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殿内各式各样装饰琳琅满目,颜色五彩缤纷,具有浓烈的少数民族风情,又不失庄严典雅。殿顶藻井绘有万福、万禄、万喜、万寿,体现统冶者对世间福禄寿喜的极致追求;最上部降龙藻井镶嵌梵文天花,体现藏传佛教影响。</p> <p class="ql-block">  十王亭依序排列在大政殿左右,其中最靠近大政殿、向前略为突出的两座亭子,为左右翼王亭。其余八亭则按八旗旗序呈燕翅状排开,东侧为左翼王和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亭,西侧为右翼王和正黄、正红、镶黄、镶蓝四旗王亭,合计十亭。这些亭子与大政殿组合成完整的建筑群,它们既是努尔哈赤与八和硕贝勒等议政的亭殿,又是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创立八旗制度,将部众编为四旗(满语:固山),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区别,后在女真族统一战争中,努尔哈赤吞并了海西女真、渤海女真,部众增加,遂增设四旗,以原旗色加镶边为旗帜,合称“八旗”。每旗下辖甲喇,甲喇下辖牛录,一牛录300人,一甲喇五牛录1500人,一旗五牛录7500人。凡八旗成员分别隶属于各牛录之下,平时从事生产,战时负戈从征,出征时军械粮草自备。</p><p class="ql-block"> 进入盛京后,十王亭成为八旗旗主、官员处理各旗事务所在。清定都北京后,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常朝日,盛京将军以下各衙门官员按例着朝服,于大政殿各旗亭前举行“坐班”仪式。</p> 中路建筑群 <p class="ql-block">  大清门是盛京皇宫的正门,是沈阳故宫中轴线的起点,建于清天聪六年(1632年),初称“大门”或“正门”,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大清门”,与国号“大清”同步确立。</p><p class="ql-block"> 大清门面阔五间,硬山顶,进深六架椽,前檐三间为栅栏门,次间设直棂窗。‌‌‌‌中间为御道,中门只允许皇帝进出,两边门为大臣进出之道。皇太极接见蒙古各部落的使臣和大赦天下的仪式,都在此举行。</p><p class="ql-block">‌ 大清门装饰华丽,墀头镶嵌五彩琉璃,饰海水云龙及吉祥动物纹样;屋顶采用黄琉璃瓦绿剪边,尽显皇家气派,体现满族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跨入大清门,两边是翔凤阁和飞龙阁,乾隆时期增建东西朝房,强化空间对称性。‌‌正中是皇太极时期建的“前殿后宫”建筑,最前面是崇政殿,两边有左翊门和右翊门,可以进入“前殿后宫”的分界线凤凰楼,然后进入内宫建筑群。这组建筑从南向北延绵,俯瞰是个典型的长方形。紧依长方形两侧,乾隆为东巡内眷修了两组狭长的建筑群,“东所”为皇太后居住宴客,“西所”乾隆和随行嫔妃使用。清朝入关一百年后,已完全被中原文化同化,这从“东所”“西所”建筑的室内装饰就可见一斑。看看当时“西所”中妃嫔住的“继思斋”,恍如走进了汉族民居:雕花门、宫灯、带螺钿的雕花太师椅,这些在汉族名人故居里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 崇政殿是请太宗皇太极时期的“金銮殿”,是大内宫阙外朝的核心。崇政殿建于天聪年间(1627-1635年),是沈阳故宫等级最高的建筑,皇太极在此临朝听政、处理政务、接见蒙古贵族。1636年,皇太极在此接受了满、蒙、汉王公大臣的朝贺,上“宽温仁圣皇帝”称号,改国号“大金”为“大清”,盛典的举行标志着“大金”政权向清朝的过渡。清迁都北京后,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东巡时亦在此接受朝贺。‌‌‌‌</p> <p class="ql-block"> 崇政殿为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前后出廊,作为承重结构的廊柱为方形,漆成红色,这是藏式建筑的典型特点,与蒙古信奉喇嘛教,大金与蒙古紧密联系相关。坐斗式柱头上置大雀替,其上再置额坊,色彩艳丽,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 崇政殿殿顶为黄色琉璃瓦镶绿剪边,体现满族特色。殿柱以整龙雕刻连接,正脊装饰鸱吻及“日月”风火轮,檐角饰有脊兽,象征灭明寓意。‌‌‌‌墀头镶嵌琉璃飞龙、麒麟等图案,彰显皇家威严。‌‌墀头第一层束腰中雕塑了身绕红色火焰的蓝色麒麟,它前蹄高抬,欲向前奔走,其前为高山峻岭,上有火焰缭绕,麒麟欲行又止,扭头外望;第二层束腰中正面为降龙,两侧为升龙,下部是海水江崖,海水波涛汹涌,撞击陡峭的山峰,降龙由天而降,扭颈昂头,作戏珠状,龙身为黄色,鳍为白色,发与尾为绿色,底为深蓝色。</p> <p class="ql-block">  皇太极即位后参汉酌金,改革政治制度,从“八王共治”改为“八大臣辅政”,参与议政,削弱旗主权力。大金天聪六年(1632年)元旦起,皇太极独坐南面,标志着大金政治体制从八旗共议制过渡到中央集权制。并将其族名“女真”改为“满洲”,选拔汉人中有识之士进入政权统治中心,发展与蒙古的结盟关系,初步形成了满洲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建成于1635年的崇政殿虽然外表还带有各民族特点,但建筑结构与中原王朝殿宇别无二致了,全木结构,五间九檩结构,清新华美。殿内采用“彻上露明造”无天花板设计,而且五间贯通,没隔断,上上下下横直相交的殿柱梁架都可一览无余,因此,几乎所有外露的木构架表面,都装饰着彩绘或雕刻,形成了一处龙飞凤舞的空间,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正大光明”的匾额下横挂在两梁间,其后金陛面积不大,在殿内正中北侧,是二尺多高的红漆木制地坪,前三侧二共五组台阶,周围是仿石雕式样的栏板和望柱。金陛双重飞檐金碧辉煌,中间两根红漆圆柱,上盘二龙,龙头伸出檐外两两相对,探爪戏珠,活灵活现,金陛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存陈设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仿北京乾清宫配置,包括金漆云龙屏风、宝座及珐琅礼器。“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乾隆为崇政殿题写的对联至今挂在支撑金陛的立柱上。</span></p> <p class="ql-block">  清帝谒陵礼仪结束后要举行庆贺典礼。从乾隆时期起,庆典活动在盛京皇宫的祟政殿前举行,有专为盛京制备的中和韶乐等乐器。</p><p class="ql-block"> 中和韶乐为源于古代雅乐,是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象征。清帝东巡盛京,在崇政殿庆典、大政殿筵宴时都配有中和韶乐。编钟、编磬为中和韶乐所配置的重要打击乐器,均为十六枚,应十二正律,另有四倍律,按制阳律八枚,为一悬在上,阴律八枚,为一悬在下。整套编钟、编磬以钟壁及磬体薄厚来调节音律高低。</p> <p class="ql-block"> 穿过左翊门,迎面一高台建筑即为“凤凰楼”,其时正在整修。攀登上台阶,抬头看见乾隆亲笔题写的“紫气东来”匾额,蓝底金字镶着雕龙金框,富丽堂皇,其字笔力圆润洒脱,结构张驰有度,中间最上方拓着他那著名的“御印”。</p> <p class="ql-block">  走下“凤凰楼”的台阶,正式进入后宫,其实就是个大四合院。正对面是清宁宫,右下首关睢宫、衍庆宫,左下首麟趾宫、永福宫。</p><p class="ql-block"> 皇太极称帝后正式册封了后宫,包括一皇后四嫔妃,其中有三人出自蒙古科尔沁部,孝端文皇后哲哲、宸妃海兰珠、庄妃布木布泰。</p> <p class="ql-block"> 关雎宫亦称东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6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关雎宫,是清太宗皇太极宸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的寝宫。海兰珠为中宫皇后侄女,永福宫庄妃之姊,她们均出自蒙古科尔沁同一部落。</p><p class="ql-block"> 海兰珠26岁时归嫁皇太极,深得宠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关雎宫名字由来就可见一斑。宸妃‌是古代帝王对特别宠爱的嫔妃所赐的封号,宸”字源于北极星(紫微星),在古代天文学中象征帝王之星,因此“宸妃”这一封号带有极高的荣耀。‌‌关雎宫居四配宫之首,仅次于中宫清宁宫,海兰珠也是皇后之下,皇太极后宫中最尊贵的女人。‌</p><p class="ql-block"> 崇德二年(1637年),海兰珠生皇子,皇太极颁诏大赦天下,蒙古各部及朝鲜均派使臣前来祝贺。子以母贵,该皇子几乎被立为太子,后因夭折未果。崇德六年(1641年),海兰珠病逝,皇太极本在战场上,连夜奔驰赶回,悲痛欲绝,亲自主持葬礼,祭祀有加,追谥为“惠敏恭和元妃”,元妃即原配之意。两年后,皇太极也随之而去,可见感情羁绊之深。</p><p class="ql-block"> 四配宫结构一致,为满族口袋房。外为会客厅,设万字炕;内为寝殿,炕与床结合。关雎宫也不例外,进门右手三面火炕相连呈“匚”字形布局,似“卍”字的一部分。炕面铺毛毡,烟道延伸至室外,结合地面下的火地系统实现高效取暖。西面为尊,设神龛,前置礼器,禁止坐卧;南面为大,设黄色软垫靠背,应为皇太极御座;其他地方散落着数处桌几和软垫,应是主人和客人安坐之地。整个会客厅除了面积大点外,与满族普通民居没分别,白墙黑顶无装饰。</p><p class="ql-block"> 寝殿只有会客厅一半大,进门左手边是床铺,右手和正面是一溜火炕。正面火炕上两根红绳挂在梁上,红绳兜起一皮囊,这就是满族的摇篮。想像中高大魁梧的皇太极轻摇红绳,看着摇篮中熟睡的婴儿,露出幸福的微笑;海兰珠依偎在他身旁,小鸟依人,娇媚可人。一家三口,岁月静好,只可惜造化弄人。</p> <p class="ql-block">  永福宫亦称次西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6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被定名为“永福宫”,是清太宗皇太极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的寝宫。庄妃为中宫皇后侄女,关雎宫宸妃之妹。</p><p class="ql-block"> 庄妃布木布泰生于明万历41年(1613年),蒙古科尔沁部落公主,13岁时,姑母皇太极正妃哲哲多年无嗣,为了巩固科尔沁在大金皇族地位,布木布泰被送往大金,嫁给才登上汗位的姑父皇太极。1636年被册封为永福宫庄妃。1638年,庄妃在永福宫诞下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p><p class="ql-block"> 庄妃沉稳机敏,性格坚忍,力佐太宗、世宗、圣祖三朝。每每在清初政治风云关键之际,能够审时度势,掌控大局,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去世后被尊谥为孝庄文皇后。</p><p class="ql-block"> 永福宫内布局跟关雎宫一致,墙上挂着庄妃和福临的正装照。庄妃大脸盘、细长的眉眼,典型的蒙古族姑娘长像,健硕丰腴,古时这是好生养的体型,所以她从十三岁入宫,到二十五岁,十二年里为皇太极生下三女一子,终于完成了母族交给她的任务。皇太极时代她长期处于哲哲和海兰珠的光环之下,仅以庄妃身份位列五宫之末。皇太极逝世后,其政治才能逐渐显现:联合多尔衮扶幼子福临登上帝位是为顺治帝、在清初的政局动荡、虎伺狼环之中保住了顺治的帝位、顺治去世后选幼年康熙为帝、助少年康熙铲除鳌拜等,这一桩桩一件件,没有灵敏的政治嗅觉、敏锐的政治眼光、能屈能伸的政治智慧,坚忍不拔超出常人的毅力,即使手握大女主剧本,也很难做到,但她却做到了,怎不让人平添敬意!</p> <p class="ql-block">  清宁宫俗称“中宫”,是清太宗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寝宫和举行萨满祭神的神堂。</p><p class="ql-block"> 清宁宫于东次间开门, 俗称“囗袋房”。东稍间为暖阁,内分南北两室,均设火炕,为帝后起居之处。西侧外间为清宁宫举办便宴和萨满祭祀之所。</p><p class="ql-block"> 按满族风俗,清宁宫外间于南、西、北三面设坑,俗称“万字坑”。满族尚西,西坑设神位、神龛和祭祀用品。清宁宫是最早的清宫内廷家祭场所,现西墙正中悬挂关羽像,就是清宁宫朝祭时主要祭拜对象,而且祭祀名目繁多,有日祭、月祭、春秋大祭,萨满祭祀源于清入关前满族萨满教传统。入关后,清帝东巡沈阳时,均在此举行祭祀活动。乾隆亲自主持对祭祀内容的考证,使其成为东巡盛京的主要内容之一。清宁宫内一直存放着比较其全的祭神用具,现场还有煮肉的大铁锅、盛肉的大铁盘。</p><p class="ql-block"> 大铁锅是清宁宫内举行祭祠时用来烹煮祭肉的器具。按照满族习俗,祭祀所用的黑猪,经处理分解成数块后,放入锅中煮,再以全猪形奉于贡案。祭祀后,分给参祭者食用,称为“吃福肉”。</p> <p class="ql-block">  清宁宫神龛两边,“万福之原”匾额出自乾隆之手,当时他第一次东巡,于清宁宫举行典礼,曕仰祖先遗迹时写下,体现了对神权的敬畏与祈福:万福来源于神明(或祖先)的赐予;“合撰延祺”是嘉庆皇帝御笔,意为“汇聚天地灵气,使幸福长久延续”。两代帝王借题词将“福泽”与“天命”关联,隐喻清朝统治者受神护佑的正统性。‌‌</p> <p class="ql-block">  清宁宫东稍间为一暖阁套房,北向为一小门通向帝后卧室,门上“永受蕃釐”为美好祈愿,希望长久承受洪福,室内仅见一床;南向为起居室,内桌椅案几俱全,靠南窗边设火炕,上置小书柜、小几和两个黄色软垫,书柜上挂着红“福”字,可惜天不假年,1643年9月21日,一代雄主皇太极就在这“福”字下猝然离世,时年五十二岁,在位十七年。</p><p class="ql-block"> 皇太极一生励精图治,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皇太极新政),统一族称为“满洲”,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加强了中央集权。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解除后顾之忧。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明朝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为入主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在地上”是满族建筑的特点,清宁宫后一根巨大的烟囱拨地而起,因为防火要求与房屋主体建筑保持距离,被称为"跨海烟囱"。烟囱建造理念反映了满族对火神的崇拜及对家宅安宁的祈愿:烟囱不倒,家业兴旺。</p><p class="ql-block"> 烟囱采用独立塔状结构,阶梯式设计,从地面逐级向上收缩,一共有12层,最后一层由3块砖构成。这一结构常被解读为预示清朝共有12位皇帝,其中末代皇帝溥仪在位仅3年,因此烟囱的12层被赋予特殊含义。</p> 西路建筑群 <p class="ql-block">  文溯阁碑亭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年),内置满、汉文石碑,碑阳面为清高宗乾隆御制《文溯阁记》,记述兴建文溯阁的缘由以及北四阁的关系等;碑阴面为清高宗御制《宋孝宗论》。其形制仿效北京故宫文渊阁碑亭,规格极高,豪华典雅并存。屋面彩用盔顶形式,满铺黄琉璃瓦,典型的汉家皇室气派;斗拱层层叠叠,好像花环环绕在盔顶内;内饰红色夔龙天花,用绿色木栅分格,高雅大气,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乾隆朝以后,盛京皇宫的崇谟阁、敬典阁和文溯阁成为珍藏清朝国史,皇家《玉牒》和重要藏书等档案文献的重要场所,其中以文溯阁所藏《四库全书》最为珍贵。《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卷帙最多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内容丰富,门内齐全,被人们推崇为古代典籍的总汇,传统文化的渊薮。</p><p class="ql-block"> 文溯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落成,同年藏入《四库全书》6144函36000余册及《古今图书集成》5020册。 </p><p class="ql-block"> 文溯阁为双层单檐建筑,黑琉璃瓦辅以绿剪边。整个建筑规整严谨,用黑色琉璃瓦是因为黑色属北方玄武,含避火之意,作为清朝皇室重要藏书地,那里凝聚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数年青灯黄卷,数代人皓首穷经的心血,防火理所应当成为</span>第一大要务;绿剪边是满族建筑特色。阁下层前后均出檐廊,额坊绘喻意“河出图,洛出书”的“河马负图”,以白色书卷,蓝色封套的“翰墨删卷”等苏式彩画图案,书香气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  嘉荫堂建于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871-1873年),是清帝东巡驻跸盛京时看戏及宴赏王公大臣之所。两侧长廊是随驾王公大臣和盛京官员、宗室成员看戏之处。</p><p class="ql-block"> 嘉荫堂对面是富丽堂皇的戏台,极尽奢华。曾几何时,这里锣鼓喧天,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才是后世帝王们纸醉金迷的生活的真实写照,与东路和中路建筑中帝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真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p> <p class="ql-block">  清前历史,是满族人创造的奇迹。满族,作为东北一隅的少数民族,能在短短几十年间,夺取全国政权,与满族统治者积极改革,主动吸收中原汉族文化,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有直接关系。</p><p class="ql-block"> 清定都北京后,沈阳作为清朝龙兴之地,被尊为陪都。沈阳故宫,作为历史的见证,从岁月中走来,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荣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