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辘轳把”到程控电话

老右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带保险盒与刀闸的磁石电话上世纪60年代</font></b></h3> <h1><b>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个村庄的大队房,窗户上都挂有一部洋戏匣,办公桌上皆摆放一台手摇电话,洋戏匣是用于播放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新闻的,而电话则是供全村社员与外界取得联系的。<br></b><b> 那个年代的手摇电话,便是当时的通讯明星,它准确的叫法是磁石手摇式电话,靠人工操作,打电话时先手摇电话机摇杆发出电流,交换机收到电流讯号后,再由对话总机转接到呼叫方号码,此时,话务员才将电话转接至目的地。这种电话的摇把,酷似乡村里汲水的辘轳把。故此,庄户人也把它称之为“辘轳把”电话。<br></b><b> 此电话,配套的还有刀闸和保险盒,在雷雨季节里,看社房的人要随时观察天气变化,如遇打雷下雨天气要立即拉闸,防止雷电击坏设备。再是,过去每个乡村架设一根铁丝线,电话与广播都用它,但它不可一线同时两用。因此,每当喇叭开播时,一拉闸便切换到播音设备方面了。初开始,有些社员们弄不机明,有急事广播时间跑去社房打电话,可天王老子也没办法。</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上世纪五十年代磁石电话</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上世纪六十年代磁石电话</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1980年农村话费收据</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李达窑乡邮电所30门老磁石电话交换机高120厘米厚66厘米宽52厘米广州有线电厂生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李达窑乡邮电所老磁石电话交换机 背面 广州有线电厂生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矿山安全专用电话机上世纪90年代</font></b></h3> <h1><b>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据右玉邮电部门老同志回忆,县局共有10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三台,实际使用260门。当时,电话用户分为甲乙两种,甲种指县直机关各单位,乙种指乡村各生产大队,每月月租费甲种的15元,乙种的10元。</b></h1><h1><b> 那时候电话都姓公,没有一个私人安装的。个人如有急事,城镇居民到县邮局,村里人们到社房打电话。1981年9月22日凌晨,我爱人生了小孩,老岳父高兴地没且人家邮电局上班,他便在营业厅门口等候,开门后他挂到长途电话第一号,可到了前晌十点半,人家第26号的老王打完电话都走啦,电信营业员就是不叫他,他着急地多次催促人家,人家告诉他:“你女婿的电话属军用线路不好要,着急也没有用。”一直等到11点半,眼看就要下班了,营业员才通知他到第三号隔音室接打电话,电话接通后,我在另一头,首先听到的是老人家的长气声,我猜那意思是打电话费了劲气。然后他告我说:“三女坐了月子啦,生下个小子,七斤二两,孩子大人都挺好,你放心。”虽说老岳父电话只打了不到一分钟,但对我来讲,那是一则爆炸性的特大喜讯,如今,我回想起来,即便后来我得到提拔为县委常委的消息,也没有像那次激动过。</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拨号电话底宽15厘米长18厘米高16厘米上世纪80年代</font></b></h3> <h1><b>  1993年我调到了李达窑乡工作,有时叼早搭黑,闲来无事会去邮电所串一会儿门子,我知道该所用的是广州有线电厂生产的3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全乡25个村庄,除去十来八户的自然村没安电话外,其它行政村基本上都装了电话。那时,包括破虎堡乡电话也由李达窑所代管,加之驻乡的其它机关,反正30门电话占的满满的,容量还显不足。当时,虽说农村每部电话月租费才十块钱,农话费每分钟才一毛五分钱,但那也是乡镇邮电所的一项主要收入。</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90年代乡镇工作期间使用的办公电话</b></p> <h1><b>  在我上李达窑的同年,县邮电局闹腾回日本人50年代初淘汰下的c23纵横制800门自动化交换机。从此,右玉电话开始走入私人家,那时,私人安一部电话,初装费三千元,电话机、电线等材料另收钱,反正眉毛钱疙瘩钱加起来将近四千块。</b></h1><h1><b> 市场挺日鬼,东西贱了没人买,贵了反而抢着买,据原县邮电局副局长冯志超回忆,刚开始上如此大型的设备,连他们领导内部意见也不大统一,有人认为圪嘟大个右玉,在原有260门磁石电话的基础上,撑死发展到400门就不错了,一下上800门的交换机根本就是个浪费。结果出人所料,当年年底很快用户便猛增到500多,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城镇居民,大家一看十,十看百,上串串的家庭基本上都装了私人电话。</b></h1><h1><b> 电话走进私人家,不仅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进一步方便了个人与外界的沟通。特别是本县范围内要电话,随拨随通,十分畅快。但拨打长途电话也并非容易。因为,县里虽说上了12路载波电话设备,可大同市邮电局只给了右玉五条公用长途线路。这就是说,当用户拨打长途电话时,前面有四位通话者,那么你要的电话即刻就会接通。如前面已有五位占满线路,那么你就得等待其中一位撂下电话后,你的电话方可接入。</b></h1><h1><b> 刚时兴电话,打长途电话的费用还是比较昂贵的,意耐转公家与私人一般都舍不得打长途。所以,你平素拨打长途也用不着费什么劲,但关键是逢年过节,亲人们见不上个面面,准想通过电话说个话话,在此情况下,全县五条长途线路便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实际通话需要。</b></h1><h1><b> 那就要你耐心等待,再是需你不停地动手拨打,或许运气好很快也可接通,自己实在要不通,也可求助“113”人工服务台。人工台同样掌握着三条长途线路,不过节假日他们也很忙,他们首先要优先保障县委县政府以及公安消防等特殊单位的长途电话畅通无阻。人工台在应对完公差的情况下,才可接转民用长途电话。</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上世纪90年代安装的住宅电话号码8022528</b></p> <h1><b>  进入1996年,右玉到左云上了120路数字光端机,该县的长途电话线路也相应增加,这样便大大缓解了打长途电话难的问题。又过两年,到了1998年右玉电信全面进入数字化程控管理,采用数字化电子交换设备替代传统机械式结构,彻底解决了打长途电话难的瓶颈,只要你不怕花钱,打国内国际长途电话都没问题。<br></b><b> 步入新世纪,右玉初开始使用洛阳NGD04程控机,后朔州市为统一全市程控设备,右玉换成了大唐SP30机,再后来为实现全省程控设备的统一,右玉随之又上了华为程控交换机,使用直至今日。可任凭程控设备如何变化,通讯质量却变的愈来愈好。</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作者在县委宣传部期间使用的工作电话新世纪初</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简洁大方的程控电话机 上世纪90年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子母电话机新世纪</font></b></h3> <h1><b>  写此文,因涉及许多电信技术问题,为准确记录右玉电信的过往,这些天来,我不断地给原右玉邮电局负责过技术的潘志刚和冯志超二位领导打电话或进行语音通话,他们不厌其烦地为我介绍右玉电话的变迁史和解释有关的电信知识,在此深表谢意。<br></b><b> 另外,在张罗写此文之前,我从电脑中搜翻出各个时代,我收藏的老电话机、话费收据以及李达窑乡邮电所30门老磁石电话交换机等图片,它们就是时代的见证,是通讯方式的演变史。从辘轳把手摇电话到拨盘电话到按键电话,再到如今的无绳电话和智能手机,每一步都标志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b></h1><div><b> 2025年8月6日于北京</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