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杆”回响飞鸣镝——北京胡同 “画”今生之八十二

刘新如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北京的胡同博大精深,既蕴含传统文化、京味文化、会馆文化,又蕴含红色革命文化。建党百年之际,北京市推出31处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就是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红色地标。此纪念地不同于一般的网红打卡地,需慢下来、静下来,细细品味,才能真正体味其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这地儿有点难找。在京城故宫东侧北池子大街骑河楼巷箭杆胡同深处,隐藏着这座看似普通却承载着中国革命思想火种的院落——箭杆胡同20号(原9号)院。1917年,陈独秀受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系主任)居住于此,并将其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迁来在家办公。追根溯源,我觉得这里还是简称“陈独秀旧居”更合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走进青砖灰瓦的小院,给人以宁静古朴之感。院子不大,坐南朝北,东西狭长,南房是陈独秀及其家人的住所,北房是《新青年》编辑部。当年风云际会,这里实际上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指挥部,犹如</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一支射向旧势力的飞鸣之箭</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今,经过居民腾退后重新修缮,这里又恢复了往昔风貌,让人们得以穿越时空,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觉醒年代。</b></p> <p class="ql-block"><b>旧居内,“历史上的《新青年》”和“陈独秀在北京”两个专题展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些展品乍看之下或许并不起眼,却蕴含着非凡的历史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20年出版的《新青年》</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第6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马克思研究专号",是展览的一大亮点。这期专号集中刊发了8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理论领域的"隆重亮相"。在这些文献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尤为值得驻足细读。这是中国第一篇比较系统完整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文章将马克思主义分为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三大部分进行阐述,并肯定其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些观点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展览以仿真形式展出的1920年9月至1926年7月间《新青年》刊登的200余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从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档案馆挖掘出的珍贵史料,其中许多都是马列著作在中国的首次译本,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打开了一扇新的思想大门,并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发展中的起到关键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西墙浮雕和件件展品再现当年觉醒历史。迁京后的《新青年》,汇聚了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一众思想先驱。正是在这方寸之地编辑的30期《新青年》,影响了一代热血青年,唤起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其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影响了党早期事业的发展进程,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之基。</b></p> <p class="ql-block"><b>“男子立身惟一剑” 。展览集中展示了陈独秀生平和在京期间主要活动。仅“五四”期间,他就发表了7篇专题文章和33篇随感录,其中首次展出的《北京市民宣言》,是他亲自起草、胡适翻译并印制成传单散发的。正是在街头散发这期传单时,陈独秀遭北洋政府暗探逮捕,被营救出狱后又踏上了南下建党的征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展览汇集展出了陈独秀、李大钊等编辑《新青年》时的往来书信及编者作者之间的通信手札。这些泛黄的信纸上,字迹依然清晰可辨,透过信札,观众仿佛能听到百年前那群青年知识分子为中国前途命运论辩的声音,感受其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初心与使命。</b></p> <p class="ql-block"><b>展览现场特别设置了油印体验环节,观众可以亲手印制一个《新青年》的封面,加盖当日纪念章带走留念。这种体验可以让观众体味100年前传播新思想的艰辛和热忱。展览还展出了当年的茶壶、毛笔、公文包等,特别是那盏马灯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在黑暗旧中国寻找光明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拜谒箭杆胡同的“响箭”陈独秀旧居,使我们对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更加肃然起敬。箭杆胡同20号,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精神丰碑、一支思想号角,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勇毅探索前行。正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箭杆胡同点星火,青灯曾照赤心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百年文墨犹燃志,再唤今朝逐梦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