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内蒙古融铸北疆(二)

枫叶微语🍁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跨越1300年时空,以"裂"显动荡变革,以"融"彰发展脉络。"秦时明月汉时关",内蒙古河套地区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农牧文明碰撞交流最前沿,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同凡响的焦点地区。走进展厅,</span>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城彼朔方】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游牧部族与中原农耕人群保持着密切交流往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铜车马饰件,属战国贵族车舆上的装饰件。展厅中以这些饰件为核心,复原重现两千多年前的车舆形制。车体造型和髹漆装饰承袭中原传统风格,车身青铜饰件充满北方草原地带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青铜当卢。战国。当卢是古代系于马头部的饰件,起到装饰和保护马面的作用。以浮雕工艺呈现涡纹等纹饰,线条流畅,富有动感,使当卢更具艺术美感。精美的纹饰和独特的造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这些<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铜动物纹饰牌</span>,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草原地区匈奴、东胡等游牧族群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造型简洁有力,充满动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体现了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质和精神世界。这类文物不仅是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活化石",<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是草原丝绸之路早期交流的物质载体。</span></p> <p class="ql-block">虎咬马纹青铜饰牌。春秋一战国。一只虎呈立状,张口咬住马的颈部,小马作跪卧状,头向后转,身体微屈,四肢蜷曲于腹下。草原游牧民族在生活中常见动物捕食、撕咬、搏斗等激烈场景,通过精湛技艺表现在饰牌上,蕴含着对力量、勇气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双鸟青铜短剑、兽纹绳纹青铜削刀,无不雕刻鲜明北方游牧风格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北方诸部族兴起和日渐活跃的重要时期,呈现出"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局面。考古发现的遗存面貌复杂,人群特征复杂,反映出多种人群和多元文化共存与融合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铺首衔环耳青铜壶。战国。肩部纹饰带中舞者身着短衣,舞姿生动,仿佛正在与蟠螭共舞。这件青铜壶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超雕刻工艺和</span>独特艺术构思,巧妙地将中原礼制文化与胡人奔放活力熔铸于一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反映了北方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是中华文明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重要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鹰形顶金冠饰。战国。"镇馆之宝"之一。金冠以纯金打造,顶部立一展翅雄鹰,鹰爪紧握狼首,下方环绕狼、羊等动物纹饰,匈奴以鹰为图腾,象征勇猛与自由。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匈奴酋长金冠饰,代表北方游牧民族金属工艺巅峰,是匈奴文化与中原文明碰撞的珍贵遗存。</p> <p class="ql-block">三牺盖青铜鼎。战国。盖顶微微隆起,盖缘有三只圆雕的牺兽作为装饰,牺兽呈俯卧状,形态逼真。器身圆腹,与鼎盖通过子母口盖合。腹部两侧设有附耳,耳的形状多为浑厚且微微向两侧伸展。鼎足为三蹄足,足上方浮雕有兽面纹,显得威武狰狞。</p> <p class="ql-block">鹰首盖陶豆(1)&三鸟首盖陶壶(2)。战国。豆盖鹰嘴紧闭,鹰眼突出,展现出雄鹰的威严与气势;壶盖上有三只鸟首作为装饰,鸟首造型生动。这两件器物反映了游牧民族对鹰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器。战国。出土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呼和浩特市</span>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战国时期中原地区诸侯国争战不休,北方游牧民族也逐渐崛起,时有战事。地处接壤的赵国倍受袭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疆域势力到达河套边沿,并修筑云中城(土城子遗址)为云中郡的郡治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在北方边郡地带修筑的长城,史称"赵北长城"。今在内蒙古境内以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为起点,经呼和浩特、包头,西端止于巴彦淖尔市乌拉山东侧。赵北长城将阴山以南地区纳入赵国政权管辖之下。"骑射胡服悍北疆,英雄无愧武灵王。"(拍摄于包头)</p> <p class="ql-block">【开拓北疆】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此后的四百余年里,秦汉王朝<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这一地区实施了有效的治理和开发。游牧、农耕等多种经济生产方式和多元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向前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后,以铜质圆形方孔钱币,用半两作单位。半两钱,不但统一了战国时期形态各异、重量悬殊的钱币,而且奠定了秦统一之后中国古代货币的形制特点即圆形方孔,并延续使用两千多年直到清末。因此,半两钱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铁权。战国-秦。<span style="font-size:18px;">秦统一后两项重大经济措施,一是货币;二是统一度量衡。秦始皇将商鞅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推广到全国,</span>把诏书刻在由国家制造的度量衡标准器上。这件铁权相当于今天"砝码",用于校准市场交易与税收,正面长方形凹槽,推测曾为诏版镶嵌位置。</p> <p class="ql-block">"广衍"青铜戈。战国-秦。<span style="font-size:18px;">秦通过推行郡县制加强北部边疆治理。在鄂尔多斯准格尔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三件带有"广衍"字样的器物,经考证它们成为确定史料所载秦广衍县故城的重要依据。这件纵刻"广衍"二字的青铜戈是其中之一,它是古代车战时代的核心装备。</span></p> <p class="ql-block">秦朝建立后,修筑了南起咸阳附近的云阳,北抵九原郡的秦直道,全长700多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span>人员与物资<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直道单程最快仅需3个昼夜,堪称世界古代交通工程的奇迹,因而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成为连接关中与北方边疆地区最便捷的交通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卷云纹瓦当。秦。这件卷云纹瓦当出土于秦直道遗址附近,经推测可能曾作为秦代交通驿亭的建筑构件使用。秦代瓦当以云纹装饰最为典型,其造型作对称内卷式,线条流畅且富有韵律感,彰显出秦代雄浑大气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龙首青铜灶。汉。出士于呼和浩特市八拜乡,此地在汉代之前曾是战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重要练兵场所,汉代时为云中郡县治所在。龙首青铜灶由船形灶体、龙首烟筒、釜和甑分制组合而成,是目前内蒙古地区出土青铜灶中体量最大、级别最高的随葬器物。</p> <p class="ql-block">铜镜。汉。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出土汉代铜镜。这些铜镜表面的锈蚀痕迹记录着两千年的环境变迁,映照了汉代的边疆风云、匠人的巧思和古人的生死观。"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真正的"正衣冠"不仅是整理外表,更是在历史的长镜前读懂文明的轨迹…</p> <p class="ql-block">与秦朝相比,汉朝在内蒙古地区设置的郡县数量增加,治理范围扩大,注重将社会管理、军事防御与边疆开发相结合。内蒙古中南部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农业开发区,伴随农业兴起,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农牧等多种经济方式共同发展,经济日益繁荣。</p> <p class="ql-block">青铜鍾。汉。出土于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此地汉代为定襄郡成乐县,是中原王朝经营北方边疆的重要据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件青铜锺虽为一件容器,却承载了汉代边疆治理、民族交融、物质交流等多重历史信息,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的"文化信使",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青铜樽。汉。器身腹两侧有衔环耳,下承三个立人形足。"莫使金樽空对月",青铜樽不仅是静态的文物,更是汉代人精神世界与物质文明的"时空胶囊"——它承载着宴饮时的欢笑、匠人的巧思、边塞的风霜,以及后世对那个辉煌时代的无限想象…</p> <p class="ql-block">青铜銗镂。汉。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出土。遗址在汉代为定襄郡治所成乐县,是西汉时期北方重要的政治和军事重镇。"銗镂"是西汉时期特有的酒器名称,此造型融合北方游牧文化元素,兽首器盖、兽首提梁以及熊形足,更具立体和动态感,是汉代边疆多元文化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地处连接草原与中原的战略要冲地带,<span style="font-size:18px;">战国时期属赵国的云中郡,汉代为定襄郡成乐县,北魏时为盛乐都城,唐代在此设立单于大都护府,还有辽金元等时期的遗迹遗物,城锁建置的历史长达两千余年,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深厚地基。(拍摄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鸭形青铜熏炉。汉。熏炉炉体为一挺立鸭子形状,昂首、曲颈,<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态逼真,充满动感与活力。</span>背脊隆起为可开合的炉盖,<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面饰有镂空缠绕卷云纹,既增添了熏炉的装饰性,又便于熏香的烟雾飘散,</span>反映了汉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审美水平。</p> <p class="ql-block">黄釉鸮形壶。汉。壶身呈鸮的站立形象,耳羽对称,双目圆睁,注视前方,嘴成下钩状,肩部有孔可系绳,工艺精湛,造型栩栩如生。鹗鸟,俗称猫头鹰,是鼠类天敌。在汉代丧葬文化体系中,鸮形壶常作为储粮器具使用,取鸮鸟捕鼠护粮、驱邪镇物的象征寓意。</p> <p class="ql-block">嵌贝鹿形青铜镇。汉。鹿镇表面鎏金,鹿昂首前视,枝状鹿角向后舒展,背部嵌有一枚体量硕大的贝壳。鹿多取材于草原地区,贝壳可能来自沿海地区,这件席镇融合了中原礼礼仪文化与游牧文化元素,既体现古人对礼仪制度的尊崇,又展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简牍。汉。居延遗址是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共发现汉代简牍3万多枚。简牍大多以胡杨和红柳为制作材料,得益于当地干旱环境,记载文献历经两千年岁月,字迹仍清晰可辨,部分还保留原有绳结与连章成篇形态。一枚枚简牍,将汉代边疆的故事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货泉"铜币。汉。始铸于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流通贯穿新莽末期至东汉早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1年考古工作者在鄂尔多斯市霍洛柴登城遗址,清理发掘出总重超7000斤,以货泉为主古货币遗存。此处为汉代西河郡郡治所在,铸币工厂设立印证了中原与边疆在经济上深度交融。</span></p> <p class="ql-block">野猪纹包金铁带饰。汉。奔跑状野猪,身体原有镶嵌物,双目圆睁,獠牙外露,尽显凶猛之态,金饰边缘錾刻细密麦穗纹,与野猪形象相得益彰。纹饰立体饱满,而内部包铁芯则增强金饰的坚固性和耐用性。此类带饰是骑马民族带饰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三菌柱耳青铜鍑。汉。青铜鍑是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炊具,<span style="font-size:18px;">既便于提用,又可悬吊使用。驻足凝视,穿越千年,北方游牧民族在广袤草原上迁徙,在篝火上悬挂或放置,煮肉熬奶做饭的生活场景。作为游牧文明的"移动厨房",它见证了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双系青铜扁壶。汉。此器物造型与游牧皮囊容器相似。游牧民族为适应骑马迁徙的生活,常用皮革制成扁形壶,汉代工匠借鉴后以青铜铸造形制,保留了扁腹、系带的核心特征,成为"胡风汉制"典型器物。这种器型演变,正是汉代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互鉴的直接体现。</p> <p class="ql-block">四系青铜扁壶。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汉时期,活跃于内蒙古地区的北方游牧部族主要是匈奴、鲜卑和乌桓,他们与汉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原移民迁入北疆,参与建设与生产,同时也有大量的游牧族人口进入边郡,体现出一幅多民族杂居融合、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舞人纹石饰。汉。人物形象多身着胡服,姿态生动,或舞袖翩跹,或击鼓奏乐,体现了北方民族的乐舞传统。内蒙古地区自古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汇处,战国至汉代,匈奴、鲜卑等民族与中原互动频繁,乐舞艺术成为文化交融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单于和亲"瓦当。公元前57年,匈奴出现"五单于争立",分裂为五部。其中,呼韩邪单于审时度势,降附于汉,汉匈关系日益密切。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赴长安,向汉元帝提出"愿婿汉氏以自亲",造就了"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最有可能走的是秦直道。在包头的秦直道附近曾出土带有铭文的瓦当,内容包括"单于和亲" "单于天降" "四夷尽服"等,与昭君出塞的史实及《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的"五星方利中国,讨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相呼应,直观反映出汉匈之间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墓。相传王昭君去世后,匈奴百姓为纪念她,用马车载着她的遗体在草原上奔跑,马车到哪里停下就葬在哪里,最终马车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畔停下。青冢兀立,历史上被誉为"青冢拥黛"。"泪点关山月,衣销边塞尘。一闻阳鸟至,思绝汉宫春。"(拍摄于此)</p> <p class="ql-block">"汉匈奴栗借温禺鞮"铜印。为汉朝授予南匈奴贵族的官印,驼钮,"栗借"为姓氏,"温禺鞮"为贵族封号。印证了汉代羁縻政策,即在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社会结构和习俗的前提下,通过册封首领、承认自治、开放互市、和亲联姻等方式,实现间接统治的政治智慧。</p> <p class="ql-block">群兽纹青铜饰牌。汉。采用镂空透雕工艺,<span style="font-size:18px;">造型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span>。与中原青铜器的规整纹饰不同,匈奴饰牌更强调场景叙事,如群兽互动、狩猎搏斗等,反映了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艺术风格与文化信仰。</p> <p class="ql-block">盘角羊形青铜饰牌。盘角羊头,羊角巨大且夸张,五官清晰,采用镂空工艺,周围隐约可见羊身及羊蹄的轮廓。此饰牌可能用于服饰、马具或祭祀,反映游牧社会的审美与信仰,<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汉代北方游牧民族青铜艺术的典型代表,</span>具有鲜明的草原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人首龙身青铜饰牌。汉。人面兽身,人面宽鼻大嘴、高额头,头生两角,龙身盘绕成环状,鱼形尾,下方有一鼠的形象。鄂尔多斯地区是匈奴文化的核心区域,出土了大量动物纹青铜饰牌,而出土的人首龙身饰牌较为罕见,具有鲜明的草原艺术风格和神秘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双驼纹青铜饰牌。汉。骆驼是北方草原重要的交通工具和经济资源,双驼纹饰牌反映了游牧民族对骆驼的依赖和喜爱,象征牧业繁荣与和平安定。与早期匈奴青铜牌饰不同,西汉中晚期的饰牌多表现温顺的食草动物,可能与南匈奴归附汉朝后的社会变迁有关。</p> <p class="ql-block">这些饰牌既是"微观的史诗",也是"可触摸的神话"。当凝视时,既看到草原的暴烈,也读到人类对力量的永恒迷恋。同时,也惊叹于不同文明如何在金属上达成默契。它们像一扇扇时空之门,让今人得以用心去感受那些"马背上的哲学家"们的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从汉长安城出发,经河西走廊穿越葱岭,进入中亚,再经波斯,抵达地中海沿岸。<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蒙古地区陆续发现与之风格相似的金冠、金饰片等,表明东西方文化在绿洲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金冠。汉。通体呈花环状,主体由一根圆形金条围合而成,周围有金叶、金丝、金片等编织成树枝、花卉形状装饰,镶嵌有各色宝石。其造型可能来自中亚或者西亚地区,形制与希腊神话中的月桂冠相似,或许表现了当时北方游牧部族通过草原与西方进行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月牙形金饰。汉。内蒙古处于欧亚草原地带,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路线向北越过古阴山、燕山一带长城沿线,西北贯穿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欧洲地区,是青铜时代以来沟通欧亚大陆主要的交流通道。</p> <p class="ql-block">鹿角金步摇饰。魏晋。步摇作为我国古代妇女的重要头饰之一,因佩戴行走过程中一步一摇而得名。此文物与传统中原地区流行的凤鸟、花枝造型不同,而以森林常见的鹿为原型,将垂珠改为桃形金叶,鹿角造型盘曲繁复,工艺精湛,堪称北方金银器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融合之路】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大兴安岭,洞内石刻祝文被确认为鲜卑拓跋发源地的关键证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乌桓、鲜卑等北方部族相继南迁至阴山南北,鲜卑建立北魏政权统一中国北方后,孝文帝再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推动了各民族之间融合进程。</p> <p class="ql-block">拓跋部南迁追溯公元前1世纪,从嘎仙洞走出南迁至呼伦湖一带,匈奴击败乌桓,再迁至乌桓故地,匈奴被两汉击溃,又继续迁至匈奴故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建都和林格尔,取名盛乐,即"北魏第一都"遗址,最终成为中国北方最强盛王朝。(拍摄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翼马纹鎏金铜带扣。汉。神兽似马非马,昂首扬尾,带双翼,四蹄腾空作奔腾飞翔之姿。器物出土于呼伦贝尔市鲜卑南迁路线之上,纹饰又与鲜卑神兽相关,<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是南迁重要的实物见证。</span>据文献记载,拓跋部南迁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高谷深,九难八阻,有神兽先行引领,历年乃出。</span></p> <p class="ql-block">木弓、桦树皮箭囊。汉。<span style="font-size:18px;">桦树皮具有独特物理特性,经加热处理后质地柔软如皮革,且兼具隔热、防水、防腐等优点。此文物</span>不仅是鲜卑人重要狩猎工具,更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组成部分,成为早期鲜卑墓葬的显著特征,直观反映出鲜卑以森林狩猎为主的经济形态。</p> <p class="ql-block">神兽纹包金铁带饰。东汉-魏晋。这是一件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珍贵文物,草原与西域的文化交融,游牧民族的权力象征,神话与宗教的想象以及工艺美学的巅峰。凝视它时,仿佛看到鲜卑人"借来的翅膀",也听到草原上金铁交鸣的史诗回响…</p> <p class="ql-block">北魏太武帝灭北凉,因魏晋战乱割据而一度阻塞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东来弘法的僧侣、从事朝贡贸易使团往来不绝,不断地将众多不同地区的物产、工艺技术与音乐美术等输入中原,这些域外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社会生活,使东西交流更加密切。</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棺板。北魏。整体画面灵动而欢快,山川、河流、树木、骑猎之人、老虎、鹿、飞禽等多元素跃然画上,呈现山野狩猎之景象。绘画内容既表现游牧狩猎文化,又表现中原农耕文化,反映出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多元文化碰撞中融合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彩绘舞乐灰陶俑。北魏。一位亭亭玉立的舞者,双臂伸展抬高,双袖舒展起落,后面7位乐俑吹、弹、敲等,展示了一场视觉盛宴。这组舞乐俑头戴风帽,穿窄袖曳地长袍,融合了胡汉服装特质,是鲜卑游牧文化与汉文化并存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太和八年"鎏金铜释迦佛像。北魏。太和年间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重要时期。主尊面容和衣纹延续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原地区汉传佛教造像的风格,而底座供养人头戴风帽、脚著长靴的形象则带有鲜卑族民族特征。此佛造像是北魏时期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彩绘牵马俑。北魏。俑头戴风帽,身穿窄袖长衣,腰束带,足穿靴,手作持缰状。马俯首直立,形体健壮,四肢短而有力,马背披甲、备鞍。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蒙古马的故乡,历史上生活在此的匈奴、鲜卑等民族无不以善于养马而著称,且多饲养蒙古马。</p> <p class="ql-block">彩绘牵驼俑。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空前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内蒙古地区凭借独特地理位置,成为多元文明的重要交汇地带。每一次融合如涓涓细流,如注入新鲜血液,在不断重构中,在吐故纳新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北魏修筑绵延2000余里长城,并在长城沿线地区设置军镇,史称"六镇"。孝文帝的改革看起来天衣无缝,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北方驻守边关的六镇军队没有纳入到改革范畴,军人还是军人,胡人还是胡人,这造成了后来的六镇兵变,北魏分裂。</p> <p class="ql-block">《敕勒歌》北朝民歌<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唱至今1500余年。"敕勒川"从地理名词升华为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文明对草原文化的诗意记录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展厅三大单元,描绘了这一时期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共存互融,交相辉映的历史画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