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女儿国》

月亮湾

<p class="ql-block">  <b>暮色漫上山坡时,我们终于走进了四川省丹巴县甲居藏寨的光影里。夕阳斜斜地从山峰的缝隙中洒下来,映照在山坡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藏式小楼散落在绿树丛中,宛如一颗颗珍珠,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丹巴的臂弯里。</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b>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叠叠向上攀援,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桃花、梨花、杏花、油菜花在藏宅周围盛开着,还有那翡翠般的青草绿树,微风中传递着春的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甲居藏寨的碉房有着浓郁的嘉绒藏族民居特色,外墙用色大胆鲜明,红白黑的搭配让色彩在墙上撞出热烈的交响。</b></p> <p class="ql-block"><b>  忽而,女子银铃般的笑声融入这色彩奏鸣,笑声漫进碉房错落的层叠空间,和着原木梁柱的古朴韵致,谱成一曲藏寨烟火里的灵动乐章,把岁月沉淀的厚重与生活迸发的鲜活,缠成了甲居独有的旋律线 。</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屋里,墙上、屋顶、柜门上,全是藏族绘画的热烈,红黄绿蓝化成吉祥八宝,化成山川河流,连床榻都映着光,像把整个春天请进了屋,找不到一丝阴影。</b></p> <p class="ql-block"><b>  让我无限感慨的是这里每家每户的楼顶上都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这是2008年四川“5.12”大地震之后灾区百姓自发的感恩形式。</b></p> <p class="ql-block"><b>  漫步在碎石铺就的上山小道上偶然会出现一两位穿着长裙,气质优雅,充满古典情怀的女子,像从东女国的旧时光里款款走来,历史的流风遗韵与眼前的鲜活交织成迷幻的景象。</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b>在寨子的高处,极目眺望,一幅绝妙的富有动感的山寨画卷随即展现在我的眼前,这样的风景只需看一眼,就会让人陶醉,只愿就此陷进去。让人不禁疑惑:这里是人间仙境,还是世外桃源?</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是古典名著《西游记》里女儿国的原生地,是历史上的东女国,到处都散发着母系文化的遗风,东女国的风,吹了千年还没散。吴承恩笔下那位让唐僧动心的女王,原是丹巴的女儿,一个智慧与美丽并存的丹巴女子。梭坡乡蒲角顶村的十三角碉楼还站在那里,人称“女王碉”,石头缝里都藏着她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此刻多想问风要一把钥匙,穿越时空打开时光的门,去看看当年的女儿国:去感受她们的繁荣景象,女儿国在女王的治理下,一切风调雨顺;女人们不仅风姿卓越,温良贤淑,而且心灵手巧,个个都是刺绣能手,她们飞针走线,百花在她们手下盛开,引来蝶舞翩翩,要不然怎会有嘉绒服饰争奇斗艳的精美刺绣呢?嘉绒服饰上的斑斓,就是她们指尖上的春天。</b></p><p class="ql-block"><b> 女王还亲自设计并监督完成了女儿国碉楼群,碉楼用石头砌成,十分坚固,内部建有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平时粮食都存放在雕楼里;如遇战争,人们在雕楼里关上门,形成易守难攻之势,此种防御状态可维持三年之久,那些碉楼群是女王的智慧,外墙挡得住刀枪,内里就是一个民族的底气。</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这些地方至今还保存了众多女儿国时期的古碉建筑,丹巴境内现存古碉楼343座,丹巴民居碉房楼顶的“煨桑”塔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嘉绒藏族与其它地方的藏族有着显著不同,他们不像其它藏族一样生活在高海拨地区,丹巴的海拨仅为2000米左右;嘉绒藏族也不像其它藏族一样靠游牧为生,而是更像汉族以农耕为生,住地稳定,所以他们的寨子才修得如此漂亮。</b></p><p class="ql-block"><b> 这里还有着古老神秘的女儿国文化遗风,比如,在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迄今仍流行多种走婚习俗:爬房子、钻帐篷、顶毪衫、抢手帕等。家中女人的地位最高,其次是舅舅。男女谈对象是女人占主动,俗话说也就是女追男,姑娘看上哪个小伙子就会往他的手心里塞一个小石子,作为示爱的信物,那是比情书更重的约定,结婚后也是由女人主导家庭,支配家庭的财务和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丹巴这一带还盛产美女,比如我们居住格玛家11岁的女儿,就是活拖拖的一个美人胚子。 </b></p><p class="ql-block"><b> 格玛一家有阿爸、阿妈、丈夫和一双儿女。阿爸年轻时参过军,平时极少说话,只有喝酒后,带着一丝醉意,生动地讲起当年他们如何用“”三八大盖“”训练的故事。看到远道而来的我们,阿爸高兴之余还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讲起他的恋爱史:“当年我从部队回来,身上的好东西太多了,她就看上我了”。“是优点吗?”我问道。阿爸连说:“对,对,是优点!”</b></p><p class="ql-block"><b> 格玛是位丹巴美女,不仅人长得漂亮,还特别能干,家里大事小事都由她说了算,里里外外一把手,耳旁听到最多的话是“问格玛”。就连什么时候开始炒菜,饭菜怎样搭配,男主人都会说:“问格玛”!男主人只会憨憨的笑。怎么什么都问格玛?我们回过神来,这里是女儿国嘛,当然是由女人说了算!</b></p> <p class="ql-block"><b>  格玛一家特别淳朴且多才多艺,一天正好赶上男主人生日,大家欢聚一堂,格玛为了留住我们连唱了十首歌,之后是她阿妈那原生态的歌声,她们歌声悠扬动听,犹如天籁,我不尽感概万分:在这么美丽的地方,眼睛看到了与众不同的美景,嘴巴可以吃到健康绿色的食品,耳朵又听到了最美妙的声音,真是不虚此行啊!</b></p> <p class="ql-block">  <b>一周像一场梦,醒时已要离别。格玛一家的质朴善良,像藏寨的阳光,暖得人舍不得走。回程前的傍晚,两个孩子攥着礼物来找我们,9岁的小男孩递来一张纸片,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他的名字:“别忘了我”。我现在把它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每天看一眼,就像看见他红扑扑的脸。11岁的小姑娘从门外捡了两块石头,在火炉边烤得暖暖的,才放到我手心里说:“晚上冷”。她问我喜欢哪块,我选了颗中间泛青、外圈乳白的,像只眼睛,能望到丹巴去。她找了颗钉子,在石头两面刻上自己的名字,刻得深,像要把念想刻进石头里。现在这颗石头就在我电脑旁,摸上去总像还带着炉火的温度,暖得人心头发热。</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甲居藏寨,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我知道我一定会回来,为这山这水,为女儿国没散的遗风古韵,或许再穿上嘉绒藏服,坐在碉楼上眺望,听风里的故事——那些关于女人的智慧、家园的坚守、时光的温柔,都在这里等着我。</b></p> <p class="ql-block"><b>  车子转过山坳时,最后一眼望见格玛和孩子们还站在石阶上挥手,忽然明白,所谓女儿国的真谛,从不是史书里的只言片语,也不是需要穿越时空才能触摸的过往;而是女人当家时的从容,是农耕生活里的踏实,是孩子递出礼物时的纯粹——这些鲜活的温度,比任何传说都更教人牵挂。而那些藏在山水里的故事,从来不用刻意提起。就像嘉绒藏服上的刺绣,针脚里藏着春天;就像楼顶的五星红旗,风里飘着永不褪色的感恩;就像孩子们长高一截的身影,早已把那年的惦念,长成了新的时光。</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甲居藏寨早已告诉我:真正的归宿,从不是地理上的坐标,而是当你想起它时,心头那一阵比春风更柔软、比碉楼更坚定的颤动。</b></p><p class="ql-block"><b> 有些地方,一旦刻进记忆,便是此生心之所向。甲居藏寨于我,早已是那份无需言说、终将奔赴的约定。别了,甲居藏寨,期待我们的再次相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