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火焰山是中国新疆吐鲁番市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极热气候和独特红色地貌闻名,兼具自然奇观与西游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 火焰山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北缘,从东西走向绵延100余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其山体由红色砂岩构成,在烈日下呈现赤红色,形似烈焰,故得名“火焰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该地区夏季极端炎热,最高温度达17.8℃,地表温度可达89℃。沙窝可煮鸡蛋,是中国最热区域。</p><p class="ql-block"> 因《西游记》“三借芭蕉扇”故事闻名,景区内建有西游文化长廊,地宫等设施,融合高仓古国历史和神话元素。</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1日 多云 新疆</p><p class="ql-block"> 那天老天爷真是照顾我们这些长者!本来烈日高照,可到了火焰山,太阳却被乌云遮挡了。所以在景区里行不是那种要命的热,我们还奈得何。</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并非由单一人物发明,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技术可能融合了汉代井渠、波斯灌溉系统及新疆本土改良。</p><p class="ql-block"> 坎儿井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其起源存在多种说法:国内主流观点认为坎儿井技术源于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的井渠法(如龙首渠工程),后随屯田活动传入新疆。</p><p class="ql-block"> 坎儿井核心构造由四部分组成:竖井用于集水和通风;暗渠输送地水;明渠地表输水;涝坝蓄水调节。坎儿井利用高山融雪水通过竖井与暗渠自流灌溉,避开地表高温蒸发,确保水源稳定。</p><p class="ql-block"> 在极端干旱的吐鲁番(年降水量16毫米,蒸发量3000毫米以上)孕育了葡萄、哈密瓜等,保证了农业生产和居民用水。</p><p class="ql-block"> 传说尧舜时代的伯益是杰出的治水人物。清代政治家林则徐并非坎儿井发明者。但他在新疆推广改良坎儿井技术,大幅增加其数量,推动规模化运用。当地民众为纪念其贡献称其为“林公井”。</p><p class="ql-block"> 坎儿井是活态文化遗产,至今是新疆农业的骨干。通过旅游开发向世界展其工程奇迹。</p><p class="ql-block"> 离开火焰山去坎儿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一3图为网络图片(井水源头)</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的暗渠</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的明渠(葡萄沟的明渠)</p> <p class="ql-block">玻璃下的是暗渠</p> <p class="ql-block">脚下是暗渠</p> <p class="ql-block"> 离开坎儿井,来到葡萄沟。</p><p class="ql-block"> 葡萄沟景区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北部,火焰山西侧的峡谷中。全长8公里,最宽处约2公里,海拔300米。布鲁克河穿谷而过,形成与火焰山高温成鲜明反差的湿润微气候,植被覆盖率超90%,年均气温比沟外低5℃。是五埃及景区。这里居住着维吾尔、回、汉等民族,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在葡萄沟我们走访了当地的维吾尔族农民,他拿出去年收藏在地窖里的葡萄(6月初葡萄还未成熟)和刚摘的西爪,按照当地的习俗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座谈中主人介绍了葡萄沟的生产和生活中巨大的变化,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最后女主人热情献舞并邀请客人共舞,主客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p> <p class="ql-block"> 谢谢浏览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