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选辑:</p><p class="ql-block">一、新田坡知青场</p><p class="ql-block">二、下垌知青场</p><p class="ql-block">三、甘底知青场</p><p class="ql-block">四、黄坭塘知青场</p><p class="ql-block">五、坡塘知青场</p><p class="ql-block">六、周坑知青场</p><p class="ql-block">七、艾屋知青场</p><p class="ql-block">八、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活动精彩回放(视频选辑)</p> <p class="ql-block">一</p> <p class="ql-block">新田坡记忆:知青岁月的璀璨篇章</p><p class="ql-block">作者:陈剑锋</p><p class="ql-block">来源:《粤西文苑》2025年08月02日</p> <p class="ql-block">一、青春的号角:时代的深情呼唤</p> <p class="ql-block">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中国大地涌动着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不仅仅是一场对青年才俊的磨砺与考验,更是国家命运转折的深刻印记,它如同一曲激昂的交响乐,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p><p class="ql-block">1975年的初秋,那是一个开启希望与憧憬的季节。我们,作为茂名市应届毕业生,怀揣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敬仰与热爱,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踏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征途。那是一个信念如磐、豪情满怀的时代,我们怀揣着青春的梦想与激情,誓要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天地中书写属于我们青春的璀璨篇章。</p> <p class="ql-block">二、初识乡村:从繁华城市到宁静乡村的跨越</p> <p class="ql-block">1975年8月2日星期六的清晨,在茂名市政府大楼前的欢送仪式上,我和全市即将上山下乡的应届毕业生集合在一起,将接受茂名市领导的检阅,踏上前往公馆公社9个知青场、金塘公社4个知青场的征程。茂名市政府大楼门前的广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整个场面充满着喜庆与庄重。许多知青穿着崭新的绿军装,每个人胸前都戴着的红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预示着我们将在广阔天地上绽放青春的光彩。</p><p class="ql-block">随着解放牌汽车的启动,我们渐渐离开了熟悉的城市,向着郊外驶去。满载着知青的车队行驶到公馆与金塘分叉路时便兵分两路前进。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后,我们抵达了公馆公社新田坡大队。然而,眼前的景象却与我心中的田园牧歌大相径庭。因知青场基建未完工,我们58名知青受到大队团支部书记陈庆添热情接待,临时安置正在暑期的新田坡小学校里。眼前的校院虽是整洁干净,但破旧的教室,恶劣的住宿环境和简陋的生活设施,让我感到了一丝落差。</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我们并没有气馁与退缩。一周后,我们住进了牛轭岭上的知青场。新建的知青场共有三栋瓦顶红砖的平房,女知青一栋,男知青两栋,坐北向南,错落有致。宿舍门前是一张很大的山塘,碧波荡漾,环绕山塘的西南面是郁郁葱葱的佛子岭林场。崭新的瓦顶红砖平房宿舍的背后则是连绵起伏、一望无边的甘蔗林,宛如一片翻滚的绿色海洋。知青场宿舍的东面是食堂,食堂正面有一口水井,旁边是简陋的冲凉房。水井西面则是一片开阔地,那是我们自己动手建造的一个标准篮球场。</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傍晚,在篮球场上迎来了知青场第一次全体知青大会的召开。厂-社挂钩集体安置下乡知青工作组厂方带队干部柯汉队长(后续轮值带队干部有杨水、吕乃球、黄耀清)与新田坡大队干部一起参加选举产生了以老农冯召文为场长,配选陈亨青、陈庆全两名老农作为农活指导的管理团队。同时,宣布大队党支部书记、生产大队队长任福隆为主任,冯召文、柯汉、陈柳夏为副主任,梁淑琼、邱小林、邹锋、梁石蕴和我为委员的知青场管委会和以陈柳夏为书记、我为副书记、梁石蕴、梁淑琼、邱小林为委员的知青场团支部相继成立。知青场还组编了一个以邹锋为组长的生活小组和五个生产班组的正、副班长,同时建立健全了知青场各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强化了知青场的日常生产、学习和生活管理。</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大早,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我们已经扛起锄头,踏上了出工的路途。我们日复一日,在岭头坡地上开荒种植甘蔗、地菠萝和柑橙。早餐的粮食定量是二两米的稀粥,挥锄不到半小时,肚里便“咕咕”作响。我们经受起这般的艰苦,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的山坡岭头,誓言要用我们的青春书写乡村奋斗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三、劳动锤炼:在广阔天地中锻炼成长</p> <p class="ql-block">新田坡位于公馆公社西面广阔的平原,是一个风景如画、美丽迷人的地方。这里不仅青山绿水,而且民风纯朴。南面一条工业河蜿蜒流淌,河水清澈见底,静静地向东流淌绕村而过。不时还有几条被当地人称为“白头婆”的鱼儿窜出水面捕食空中飞虫,为这片宁静的乡村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然而,初到农村的我心情却有些忐忑不安。开始面对这陌生的环境和艰苦的劳作,我无暇顾及绿色乡村的美景。但每当夜幕降临、收工归来时,我总会匆匆吃完晚饭便约起农友三五成群地来到工业河十三米宽的河段洗澡戏水。在清凉的河水中嬉戏打闹,欢声笑语不断回荡在空中,仿佛所有的疲惫与烦恼都随着河水一同流走。</p><p class="ql-block">经过一个月的适应与磨合,我逐渐适应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乡村的生活环境与文化习俗,还与村民们建立了友谊。我同他们一起劳作、一起休息、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与成果。在劳动中我学会了坚韧与毅力,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淳朴与善良。</p><p class="ql-block">除了劳动之外,我们还积极参与乡村的文化活动。大队党支部书记任福隆对我们城里青年的到来满心欢喜,爱如子女。他抽调了8名知青充实到小学民办教师队伍,为乡村的孩子们带去知识的光芒;还抽调了3名知青到大队科研组搞科技研究,为乡村的农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此外,逢年过节,他还会抽调知青组队参加公社的文艺汇演和体育运动会,为乡村的文化生活增添色彩与活力。</p><p class="ql-block">知青场里有几名知青,他们在学校读书时就是出名的文艺宣传队队员。来到农村后,他们更是如鱼得水、大放异彩,成为了大队文艺宣传队的骨干。记得当时我们创作了一个歌舞节目,歌词大意是:“要让河水上山坡/要让荒沟变成河/要让山村亮起灯/要让岭头果满箩/……”在大队彩排时,由女知青陈平平领衔表演的这歌舞便醉倒了不少年轻人,赢得了疯狂的掌声与喝彩。</p><p class="ql-block">在公社文艺汇演中,由回乡知青和下乡知青组成的大队文艺宣传队,更是大放异彩,夺得了汇演的大奖。闻讯而来的任福隆书记来看望我们时,他喜得笑眯了双眼,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赞扬的话:“好样的!好样的!”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愉和骄傲,更感受到了无比的成就感与自豪感。</p><p class="ql-block">此外,由邹锋、湛活、梁宇明和我等人组成的编委在知青场创办了一份名为《广阔天地》的刊物。1975年8月9日,这份刊物成功刊发了第一期,我们及时将这份刊物送到茂名市政府知青办公室、公馆公社办公室和知青场每一位知青的手中。这份刊物成为了茂名市知青场创办刊物的首例,也为我们知青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p><p class="ql-block">我们为乡村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元素,激发了全体知青在广阔天地的热情和斗志。在劳动中我们锤炼了意志与品质;在交流中我们增进了友谊与理解;在文化传播中我们汲取了智慧与力量。</p><p class="ql-block">1976年仲夏时节,茂名市召开了知青积代会。我知青场荣获“先进集体”受到大会表彰,带队干部杨水在庄严的大会上,发表了掷地有声的经验分享。我和12名知青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那一刻,我们深知是对知青们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的最好肯定与回报。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农村天地间,我们犹如一颗颗茁壮成长的幼苗,逐渐蜕变成为一群肩负责任、心怀理想的青年才俊。</p> <p class="ql-block">四、插队落户:与社员同甘共苦</p> <p class="ql-block">下乡的第二年春末的一天,为落实“厂-社挂钩集体安置下乡知青工作”相关政策,我知青场知青除了6名知青与带队干部坚守在知青场阵地外,其余52名知青户口随人被郑重地录入积昌、维凤、西岸、凡由等15个生产队。我和李庞等三男三女6人被安置在佛子岭村积昌队。至此,知青场的知青正式踏上了下乡插队的征途,与社员们开启了“同住、同食、同劳动”的亲密无间的劳动与生活。</p><p class="ql-block">在插队的日子里,我们要同社员一样挣工分,不得不拜老农学习各种农业技能,从翻耕土地、播种希望,到收割果实、收获喜悦,再到挑肥浇田、喷洒农药。我们还要作为生产队青年强劳动力参加大队、公社组织的各类大会战。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我们从未退缩;面对陌生的乡村环境与文化习俗,我们更是以开放的心态去适应、去接纳。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挑战的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更加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收获。</p><p class="ql-block">那些日子,我们与社员们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瞬间。有一次我们在田间劳作时,突然遭遇倾盆大雨,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我们毫不犹豫地披上雨衣,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劳作中。尽管雨水无情地打湿了我们的衣服和头发,我看到社员们还是忘我劳作,这让我心中充满着坚持到底的信念。因为我们深知,只有抢收完稻谷,才能确保一年的收成不受影响。当看到仓库里堆得满满当当的稻谷时,我们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p><p class="ql-block">插队落户,除了劳动之外,我们还积极投身到乡村的公益事业、文明建设中去。我们修路架桥、挖渠筑堤、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为美好乡村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是“厂社挂钩、集体安置知识青年”的模式,知青场带队干部充分利用厂方的资源和力量支持乡村建设,减轻其子弟劳动强度,想方设法让厂方支援生产大队,并为其提供诸多便利。比如,邮电局为知青场免费提供订阅十八种报刋,每天中午及时送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业余文化生活。一位知青的父亲是镇粮所所长,每个生产队都安排知青同社员一起运送公粮到二十里外的镇上,再从镇上运回化肥等生产资料。茂名市农机厂领导惦记着自己的子弟,闻讯知青和社员们投身开荒修路、修整田间、抗洪筑坝等的大会战时,无偿调动多台重型农机前来支援,为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乡村的生产和生活,也让我们与社员们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p> <p class="ql-block">五、牛轭岭上:回荡着悠扬的歌声与笑声</p> <p class="ql-block">在那段难忘的插队岁月里,第二任带队干部杨水成为了我们心中的“快乐杨队长”。他年约三十多岁,正值壮年,不仅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更在文艺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他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还热心指导我们学艺,为我们的夜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p><p class="ql-block">每天晚饭后,尽管我们还未洗去一身的疲惫,但都会不约而同地回到知青场,聚在一起畅谈人生、分享快乐。当时,我手中有几本珍贵的革命歌曲书籍,如《战地新歌》、《苏联革命歌曲选》等,上面既有乐谱又有歌词。这些书籍成为了我们最喜爱的读物之一。我们一边翻阅,一边哼唱着乐谱,然后大家一起学唱。每当学会一首新歌时,我们都会兴奋地一起唱起来。</p><p class="ql-block">杨队长看到我们如此热爱音乐,便主动站出来组织我们。他让我们尽情歌唱,自己拉起二胡为我们伴奏。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当中那些原本就有乐器基础的人更是如鱼得水,许多乐器手的水平迅速提高。其中,湛活的手提琴更是远近闻名。蓝志强更是对杨队长佩服得五体投地,每天晚上收工后草草填饱肚子就迫不及待地回到知青场找杨队长请教。他拉的《二泉映月》、《跑马》等名曲悠扬动听,吸引了远近村民闻曲而来、慕名拜师。还有赵力的吉它,边唱边弹边跳,醉倒了不少乡村青年男女。这些美妙的音乐为我们的知青生活增添了浓浓的欢快气氛。</p><p class="ql-block">在牛轭岭上,我们笑着、拉着、弹着、唱着、跳着。在那个年代,爱情歌曲是禁止的,杨队长却鼓励我们放声高唱。每当我们一起高唱苏联歌曲时,那激昂的旋律、深情的歌词都让我们陶醉其中。特别是唱到那些充满爱情情调的歌曲时,我们更是唱出了忧郁与欢快交织的复杂情感。整个知青场仿佛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牛轭岭上的歌声久久回荡在乡村山野的上空。</p> <p class="ql-block">六、厂社联动:创新模式开启城乡融合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1972年,株洲市委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勇于创新的胆识魄力,做出了“厂社挂钩、集体安置知识青年”的英明决策。这一决策不仅得到了国务院知青办和中共湖南省委的高度肯定与推广,更为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和广阔的发展平台。</p><p class="ql-block">1975年8月2日,茂名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务院知青办这一号召,借鉴株洲市的成功经验,在公馆公社的黄泥塘、下垌、新田坡、甘底、坡塘、艾屋、周坑、下山、荔枝塘等大队和金塘公社的五联、姚村、锡塘、南方等大队设立知青场并成功实施了厂社挂钩模式。公馆公社和金塘公社知青场的厂社挂钩单位涵盖了茂名市众多重要部门与单位,为其单位子弟上山下乡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p><p class="ql-block">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知青插队落户的诸多难题和矛盾冲突,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它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让知青们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社会和文化习俗。同时,这一模式也为知青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舞台和锻炼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式为后来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新田坡知青场作为厂社联动的典范,联动的机关厂矿有机冶局、邮电局、物资局、教育局、科教办、卫生局、公馆公社等。这些单位不仅将自己的子弟送往新田坡知青场接受锻炼,更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学习、劳动、生活与成长,厂方还为新田坡大队提供了众多无私的援助与支持,让我们感受到厂社联动温情与力量。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后来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为城乡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七、告别与回望:知青岁月的深情落幕与崭新启航</p> <p class="ql-block">两年半的知青岁月终于过去了。1977年底,随着回城政策的春风拂面而来,我们不得不与这片曾经给予我们无数欢笑与泪水的土地挥手告别。尽管心中满载着不舍与眷恋,但我们依然坚定地踏上了回城的征途。知青岁月的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激励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当我踏上熟悉的城市时,心中既充满新的期待却又夹杂着些许忐忑。我被分配到茂名石化新筹建的炼油装置上开始了新的工作。虽然工作环境和职责任务与之前截然不同,但我们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昂扬向上的斗志。每当后来我们回到乡村时,心中总是涌起无尽回忆,心中充满着快乐与幸福。那些与社员们并肩劳作、共度生活的日子如同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般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它们不仅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蜕变,更见证了那段纯真而又美好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知青作家蒋巍曾言:“唯独我们的青春——中国知青一代的青春,在浩瀚的人类进化史与璀璨的文明史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独一无二,空前绝后。”五十年光阴转瞬即逝,当我们再度回望那段在新田坡的知青岁月,心中依旧激荡着无尽的感慨与深深的怀念。那段日子虽饱含艰辛,却也满载希望与梦想的光芒。</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日,又是一个星期六,我荣幸地被邀请同当年的带队干部、当年的大队干部和当年的知青场农友们欢聚一堂,共同怀念我们逝去的青春,纪念我们上山下乡50周年,心里充满着感慨,感谢新田坡,让我们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过往,铭记我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的璀璨篇章。</p> <p class="ql-block">新田坡知青场纪念上山下乡50</p><p class="ql-block">周年活动剪影</p> <p class="ql-block">附录:茂名市1975年厂社挂钩各知青点安排:</p> <p class="ql-block">1.黄泥塘大队:电厂、水电局、文化局、市委办、组织部、党校、劳动局、团委、工会。</p><p class="ql-block">2.下垌大队:交通局、财政局、街道办、法院、民政局、公安局。</p><p class="ql-block">3.新田坡大队:机冶局、邮电局、物资局、教育局、科教办、卫生局、公馆公社。</p><p class="ql-block">4.甘底大队:轻工局。</p><p class="ql-block">5.坡塘大队:燃化局。</p><p class="ql-block">6.艾屋大队:商业局、工商局、武装部、农垦氮肥厂、农垦机械厂。</p><p class="ql-block">7.周坑大队:茂名工区、电力二处、农林水办、粮食局、银行、留守处、农林局、新坡高山两公社。</p><p class="ql-block">8.下山大队:铁路系统。</p><p class="ql-block">9.荔枝塘大队:基建局。</p><p class="ql-block">10.金塘公社:五联大队、姚村大队、锡塘大队、南方大队:油公司系统。</p> <p class="ql-block">二</p> <p class="ql-block">秋日欢聚,岁月如歌</p><p class="ql-block">——公馆下垌知青场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p> <p class="ql-block">初秋的微风,携带着往昔峥嵘岁月的悠悠情愫,轻拂过心海,泛起层层涟漪。那是一段关于青春的泥土芬芳、汗水与梦想的传奇,镌刻在岁月长河的深处,熠熠生辉。五十年前的金秋时节,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一丝迷茫,踏上了公馆公社下垌知青场的热土,将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无私地奉献给了那片广袤无垠的田野。</p><p class="ql-block">彼时,正值青春韶华,我从茂名一中的书香门第走出,转瞬便投身于上山下乡的壮阔洪流,沉浸于乡村之中。无论是夏日烈阳的炙烤,还是冬日寒风的凛冽,它们无情地晒黑了我的肌肤,刻深了我的皱纹,却也锤炼了我的意志,点亮了我心中的春光。在那片希望的田野上,我留下了辛勤耕耘的足迹,每一粒种子的播撒,都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p><p class="ql-block">转瞬之间,半生已过,岁月如白驹过隙。尽管青春已逝,两鬓斑白,但那份对知青岁月的深情与怀念,却如同陈年佳酿,愈发醇厚。今日,我们再次汇聚于这片曾挥洒汗水的土地,重温逝去的青春时光,那些年的欢笑与泪水,仿佛就在眼前重演。</p><p class="ql-block">我们畅谈着插秧时的艰辛与欢愉,笑谈那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意义的日子,它们如今已成为我们心中最宝贵的回忆。我们也忆起返城时的忐忑与不舍,以及如今孩子们已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一刻,我们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与感动。</p><p class="ql-block">我们整齐列队,如同当年晒谷场上的青春身影。镜头定格,短视频记录下我们此刻的欢颜,让岁月也聆听我们的欢声笑语。五十年风雨兼程,我们的友谊却历久弥新,我们的共同名字叫“知青”,道一声“场友”,依旧是最温馨的问候。</p><p class="ql-block">离别之际,我们依依不舍,深知情谊永存心间。我们相约来年,再次在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上重逢,共续前缘,再次回味那段属于我们的知青岁月。各位场友,让我们共同珍藏今日欢聚的美好瞬间,让这份情谊永远闪耀在人生的旅途上。</p> <p class="ql-block">三</p> <p class="ql-block">甘底岁月:半世纪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作者:郑哥</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我们挥别校门,把青春的脚印深深嵌进甘底的田垄。骄阳吻黑了少年的脸庞,泥土在汗水中发酵,酿出青春最醇厚的芬芳。那些在田埂上奔跑、在月光下低语的日子,成了生命里抹不去的底色。</p><p class="ql-block">今朝,三十双手再次相握,皱纹里盛着满溢的笑。村委楼里,当年的书记、场长仍在絮絮叨叨,话里是说不完的旧时光。座谈时,同甘共苦的片段在笑声中翻涌;抽奖的喧闹里,老熟人们笑得像群孩子。文伟铺开画卷,笔端流淌的都是岁月的模样;琼华泡好普洱,茶香里醉了半世纪的光阴。</p><p class="ql-block">合影将沧桑定格,酒杯碰撞出手足情深。午后的水库边,村庄新颜撞进眼帘,旧影新景在心头交织。三时的分别拉不住未了的情,只好约下他日,再把心里话往深里说。</p><p class="ql-block">一段芳华成了记忆的标本,而甘底这两个字,早已是半生牵挂的绳,一头系着青春,一头拴着往后余生。</p> <p class="ql-block">五秩重逢,甘底情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别校门,</p><p class="ql-block">甘底田头扎下根。</p><p class="ql-block">骄阳晒黑少年脸,</p><p class="ql-block">泥土浸香青春痕。</p><p class="ql-block">今朝相约返故地,</p><p class="ql-block">卅友重逢笑满唇。</p><p class="ql-block">村委楼里话当年,</p><p class="ql-block">书记场长语谆谆。</p><p class="ql-block">座谈忆起同甘苦,</p><p class="ql-block">抽奖乐坏老熟人。</p><p class="ql-block">文伟丹青绘岁月,</p><p class="ql-block">琼华普洱醉光阴。</p><p class="ql-block">合影定格沧桑影,</p><p class="ql-block">把盏共叙手足亲。</p><p class="ql-block">午后同游水库畔,</p><p class="ql-block">村庄新貌入眼真。</p><p class="ql-block">三时惜别情未了,</p><p class="ql-block">再约他年话更深。</p><p class="ql-block">一段芳华成记忆,</p><p class="ql-block">半生牵挂系甘底。</p> <p class="ql-block">下乡五十周年感怀</p><p class="ql-block">作者:陈雪萍</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光阴如箭,当年青丝少年,今已白发苍颜。站在曾经挥洒汗水的土地上,恍然间,田埂边的吆喝声、煤油灯下的夜话、晒谷场上的欢笑声,又穿过岁月的尘埃,清晰如昨。</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我们,肩扛锄头,脚踩黄土,在春种秋收中读懂"粒粒皆辛苦"。烈日晒脱了皮,寒风皲裂了手,却磨出了一生受用的坚韧。老乡们递来的那碗姜茶,大娘偷偷塞进兜里的熟鸡蛋,队长半夜为我们盖被的佝偻背影,这些温暖成了扎根心底的养分。</p><p class="ql-block">如今稻田里轰鸣的收割机取代了弯镰,砖瓦房替代了土坯屋,但那条我们一锹一锹挖通的灌溉渠,依然静静流淌。它像一条银亮的时光纽带,连着我们的青春与这片土地的今天。当年觉得漫长的日子,现在想来竟是生命中最丰盈的章节——我们在稻穗低头的姿态里学会谦卑,在土地无言的馈赠中懂得感恩。</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后再聚首,我们这群老知青相视而笑,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共同的故事。举起搪瓷缸,敬岁月,敬乡亲,敬那个在艰苦中依然发光的年轻自己。这片土地给予我们的,远比我们付出的更多——它让我们在往后的人生路上,始终记得自己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根。</p> <p class="ql-block">四</p> <p class="ql-block">重返芳华 共叙情谊</p><p class="ql-block">——公馆镇黄坭塘村迎来75年第二批“知青下乡五十周年”活动</p><p class="ql-block">作者(图/文): 陈惠清(公馆镇黄坭塘村)</p><p class="ql-block">来源:茂南动态2025年07月30日</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却无法磨灭他们心中那段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忆往昔,风华正茂的他们,怀揣着理想与热忱,毅然踏上那趟驶向农村广阔天地的时代列车,在茂南区公馆镇黄坭塘村这片土地上,他们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留下了无数难忘的回忆;如今,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发丝,回首过往,心中感慨万千。为了纪念那段镌刻在生命中的历史记忆,在广大知青农友的积极倡议下,7月29日,知青张海英组织了此次意义非凡的“知青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 ,期望能重返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与昔日的伙伴们再度相聚,重拾那段美好的芳华岁月,共叙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活动当日,全体知青农友满怀激动与期待,一同驱车前往公馆黄坭塘村委会--也就是以前的旧大队部。这里是知青们曾经挥洒青春的战场,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他们的回忆。在村委会议室,知青们与村委干部围坐在一起,进行了一场亲切而深入的交谈,村党支部书记曾凡波详细地为知青们介绍黄坭塘委这些年来的发展与成就,从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与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从特色产业的壮大到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知青们纷纷表示,村里这些年的变化让他们深感欣慰,他们也分享了自己离开黄坭塘后的经历和感悟,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会议室。交流结束后,大家一同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这珍贵的瞬间,让这份情谊永远留存。</p> <p class="ql-block">随后,在黄坭塘村委会干部带领下,知青们开启 “寻旧” 之旅。他们探寻参观新农村建设,沿着记忆中熟悉的路径走在宽敞整洁的乡间道路上,两旁整齐漂亮的新农居、规范的“公司+农户+合作社”产业模式、便捷的公共设施,印证着这片土地的蝶变。曾经破旧落后的乡村,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和村民的辛勤努力。大家迫不及待地前往昔日居住和劳作过的地方,追寻青春的足迹。每一处角落,都仿佛还能看到当年那个青涩却充满干劲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更牵动人心的,是寻返旧地、走访昔日房东与友人的环节。叩开记忆中的门,房东的面容虽添皱纹,目光里的亲切一如往昔;多年未见,再次相见,激动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知青们紧紧握住房东老友的手,传递着跨越岁月的温度。大家围坐在一起,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讲起当年知青挑灯夜读、农田劳作的片段,讲起房东送菜、邻里互助的温情,笑声与感慨交织,泪水悄然浸湿眼角。</p> <p class="ql-block">中午,大家围坐在房东家的长桌子旁,吃着农家饭,聊着当年的趣事和艰辛。有人说起寒冬腊月里挑粪的狼狈,有人回忆夏夜躺在麦垛上看星星的浪漫,还有人提起那个偷偷塞给自己一块糖的老乡,眼眶又红了。支部书记曾凡波以茶代酒,祝各位知青50年欢聚快乐,身体健康。</p> <p class="ql-block">知青张海英说:“此次“知青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聚会,更是我们对那段特殊历史的缅怀与致敬,对青春岁月的深情回望。五十年的沧桑砥砺,并未改变我们的初心,半世纪过去,我们的热血依然如初,我们知青有生之年都会一直支持黄坭塘村的建设。稻穗泛黄的记忆与新农村的蓬勃图景重叠,不变的是知青与黄坭塘相互滋养的深情,我们将带着这份珍贵的回忆和深厚的情谊,继续前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土地最珍贵的纽带,让青春的火种,永远在传承中熠熠生辉。同时也衷心祝愿黄坭塘村委在未来的发展中越来越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五</p> <p class="ql-block">坡塘知青:半世纪的山海回望与岁月颂歌</p><p class="ql-block">作者:冼友</p> <p class="ql-block">在那悠远而朦胧的晨光星光与交织的岁月里,一群怀揣着青春梦想与激情的青年,踏上了坡塘这片广袤的土地。五十年前,他们的青春被打包,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一丝丝的不安,融入了坡塘的晨雾与星光之中。锄头起落之间,青涩的脸庞逐渐被岁月的风霜雕刻,那份青涩逐渐锻造成坚韧与毅力,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如藤蔓般攀爬过半个世纪的墙头,今日,这群曾经的知青再次聚首,鬓角的白发如同岁月的糖霜,点缀着他们饱经风霜的脸庞。他们谈笑风生,回忆着往昔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汗水与泪水,如今都化作了嘴角边的一抹微笑。当年的汗滴落入泥土,滋养了一片片翠绿的稻田,长成了他们心中永恒的回忆之秧。那些曾经咬紧牙关、吃苦耐劳的日子,如今在笑谈中都成了他们胸前的勋章,闪耀着岁月的光辉。</p><p class="ql-block">坡塘的风,依旧轻轻吹拂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吹皱了他们的脸庞,却吹不散他们心中的那份炽热与坚定。五十年的风雨兼程,五十年的山海回望,他们始终坚守着那份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理想的执着。今日的重聚,是对那段光辉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致敬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在柏桥村的知青饭店里,他们举杯共饮,敬往昔、敬岁月、敬那些爬坡过坎的时光。坡塘的土地记得他们青春的足迹,记得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的汗水与泪水。这半世纪以来,他们从未忘记那份滚烫的念想,那份对爱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求。</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人生如梦。五十年的风雨兼程,让这群知青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他们深知,是那段艰苦而充实的岁月塑造了他们的坚韧与毅力,让他们学会了在逆境中成长、在困境中奋起。如今,他们带着这份宝贵的财富,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他们的智慧与力量书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为这群坡塘知青点赞,为他们的坚韧与毅力喝彩。愿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依旧怀揣着那颗滚烫的心,勇往直前,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故事。</p> <p class="ql-block">六</p> <p class="ql-block">周坑知青,半世纪之约</p><p class="ql-block">作者:邱歌</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的风,</p><p class="ql-block">卷着青春,落在周坑的土地。</p><p class="ql-block">脚印深深浅浅,</p><p class="ql-block">把岁月的种子,埋进泥土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相聚,</p><p class="ql-block">皱纹爬上脸庞,</p><p class="ql-block">可目光交汇时,</p><p class="ql-block">情谊仍如陈酿,愈发醇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年的知青岁月啊,</p><p class="ql-block">苦与甜纠缠,</p><p class="ql-block">都成了今日重逢的笑与叹。</p><p class="ql-block">那些汗与泪,</p><p class="ql-block">那些笑与歌,</p><p class="ql-block">在时光里发酵,</p><p class="ql-block">酿成心底最珍贵的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一场聚会,</p><p class="ql-block">是半个世纪的回响。</p><p class="ql-block">让曾经共同走过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再次鲜活。</p><p class="ql-block">那些在田间地头的身影,</p><p class="ql-block">那些在油灯下的夜谈,</p><p class="ql-block">一一浮现,</p><p class="ql-block">温暖着彼此的余生。</p> <p class="ql-block">七</p> <p class="ql-block">艾屋知青场</p> <p class="ql-block">逝去的知青岁月,定格在8月2日</p><p class="ql-block">作者:君竹(广东茂名 朱燕武)</p><p class="ql-block">作品来源:南粤作家</p><p class="ql-block">2025年08月04日</p> <p class="ql-block">文|君竹(广东茂名)</p><p class="ql-block">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农友们:</p> <p class="ql-block">您还想起那远去的岁月——知青吗?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那蒙懂的岁月里,怀抱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理想奔赴到山野农村。用血与泪、用青春与汗水书写了别样的人生囙途……</p><p class="ql-block"> 还想起宿舍后山的柑橘林吗?还有与之间种的地波萝?大队种植园的女工因偷吃地波萝醉了祼奔……</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夏季种水稻、在秋收到十三米砍甘蔗、交公粮;却养不活自己。每当从晒场打谷夜晚收工回来,望着天空上的点点繁星,肚子唱着“美妙”的交响乐,隨脚步声的伴奏,不噤有了“天寒凉如水、残弱似蝉鸣”的感觉……我们十五、六、七、八岁的少年磨砺成了十足十的桩稼汉………</p><p class="ql-block"> 我们倦宿在一起,相互取暖,我们在一个锅里找吃,分享着各自的饥寒。那一天、那一夜、那一月、那一年;在洗洁灵魂的同时,却又没办法将灵魂安放……</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过去了,有人说:“这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有人说这是社会变改;更有人说这是知识与劳动的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管怎样,我们炼就了铜皮铁骨,坚硬不变的性格,在未来的社会变革中仍能乘风破浪……</p><p class="ql-block"> 您们还记得场里的那口井吗?它提供的不单是生命之源,更是那年代的印记。悠悠岁月甚惊恐,忐忑人生一片荒;未知人道赐自己,场边列车驶过往……</p><p class="ql-block"> 花一样的年纪,却活成了繁花落尽的凄凉……</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8月2日</p><p class="ql-block">(作品来源:《南粤作家》2025年8月4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君竹,原名朱燕武,茂名市茂南区人,艾屋知青场知青,爱好诗词、书法。央企退休。</p> <p class="ql-block">八</p> <p class="ql-block">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活动精彩回放(视频选辑):</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图片视频:茂名阿峰+知青群</p><p class="ql-block">文字:署名</p><p class="ql-block">编辑:茂名阿峰</p><p class="ql-block">向原创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