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学儿歌</p><p class="ql-block">艾安清</p><p class="ql-block"> 到花甲了,还要学习儿歌。</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2日,是我家的“新纪元”,我孙儿艾千屿出生了,他的第一声啼哭,开启了我们全家的新常态,赋予了我们生命的新意义。原猜想,我应该在不到五十岁,都应该升级为爷爷,可这天,迟来了十年,年近花甲终于升级了,内心别提有多开心,可心里怕体力不支,带不好孙儿,但这是爷爷奶奶的光荣职责,这份劳累并快乐,只能属于我们。</p><p class="ql-block"> 他奶奶说,带孙子,你不能当哑巴,你得不断的给他说,给他唱。果然,孙儿就很吃这一套,还在月子里,他就用一双明亮的眼睛盯着你,听说唱,大些了,你一唱他就安静了,还要甜甜的笑,花瓣一样的脸蛋,可爱极了。为此,我和他奶奶,这两个老教师,搜肠刮肚,寻找记忆里的儿歌,一开始肚里的儿歌还够用,后来就不够了,你不能老是炒陈菜吧。网络是个大宝库,我们可从上面去寻找,找到之后,就是要记忆,你总不能一边看手机屏幕,一边唱,再说了,你还得手舞足蹈,还要有情感噻!记忆,这对我们这已近花甲人来说,就特别不容易,记忆力褪色成一张白纸。</p><p class="ql-block"> 我爱人不知从哪个网络平台获得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小鸭子嘎嘎嘎》发在微信里,说是用AI生成的动画,那旋律那歌词那画面,堪称经典,美爆了,我下决心,一定把这首儿歌送给我孙儿。我想,这么简单的儿歌肯定好记,立马复刻到我大脑里去,听,再听,再次听,可音乐一停,我只记得“小鸭子嘎嘎嘎”这第一句,第二句是啥?脑子里一片空白,在那里发愣,嘴里还念念有词,可就是不知道咋唱,我爱人在一旁笑,我没好气地说,你厉害,你来,结果她一样出洋相。这时,我们才知道,自己的记忆和头发一样褪色了,想当年,我们的记忆力那真叫个好,不然咋能飞出山沟沟呢?!</p><p class="ql-block"> 记性差,就拉倒吗?不是,我每日背诵《道德经》,就是不服老,挑战自我,那么晦涩难懂的句子,我硬是一点点的啃,现在能背诵到六十四章了,我厉害不?我当然厉害,厉害的不是我记性好,而是我特别能坚持。我想,这儿歌那么浅显,那么顺口,应该是可以记忆的,于是,我调整呼吸,排除杂念,进入净心静思状态。听,反复听,然后回忆,如牛反刍,可这记忆老是短路断线,不行,再听,再记,再复唱,任然接不上。我的那个天?我爱人她也唱,她甚至记不到三句,她说这人老不中用了。</p><p class="ql-block"> 不中用了,还得学,我不相信一退休GB还不如一个菲佣。我使出倔劲儿,那可战九头牛。我分析了一下,《道德经》,它的一个篇章,讲一个道理,语言虽然晦涩,但逻辑严密,只要深刻理解,略施强记,是可背诵的,而儿歌,只图浅显押韵,诙谐有趣,段落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虽使用各种招数死记硬背,犹如利刃也难于大脑留下刻痕。我知道一万次重复,最终可留下记忆的刻痕的,那就一万次重复吧。三天过去了,头脑里几乎一片空白,一个星期过去了,大脑皮层有的模糊的记忆,半月过去了,记忆的影子若有若无,一个月过去后,那儿歌终于完整的出现在我心里。为了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我不断地给孙子念,孙儿满意的笑,笑得真甜,他似乎懂了爷爷的爱。他奶奶还不能完全记着,时不时还需要他爷爷提示,但最终都会把最美的儿歌献给孙儿。</p><p class="ql-block"> 我有时心血来潮,想给孙儿写一组童谣或者是儿歌,可真要写,又觉得很不容易,因为这颗被世俗碰撞得伤痕累累的心,再也回不到童真的年代了,我真佩服那些儿童文学作家,老死童心未泯,也许这也是公德无量的修行吧。</p><p class="ql-block"> 看来,花甲再学儿歌,也很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6日于乐山海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