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肌理

艺林《当代新诗坛》

<p class="ql-block">文字的肌理</p><p class="ql-block">文 艺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摊开泛黄的稿纸时,指尖总先于目光触到那些凹凸的纹路。钢笔尖划过的力道在纸页上结出细小的痂,像岁月在树皮上刻下的年轮 —— 这是文字最初的模样,带着书写者的体温,在时光里慢慢沉淀出琥珀般的光泽。​</p><p class="ql-block">文字是时光的防腐剂。母亲的黑皮日记上,“盐少许”三个字被酱油渍晕成深褐色,却依然能循着那歪歪扭扭的笔迹,想起她系着蓝布围裙在灶台前的模样:左手扶着锅沿,右手握勺轻轻晃动,“少许”其实是凭手感掂量的半勺,多一分则咸,少一分则淡。那些没有被精确量化的文字,藏着比数字更鲜活的生活褶皱,让消逝的烟火永远停留在翻动纸页的瞬间。​</p><p class="ql-block">在异乡的深夜拆读家书,墨痕洇透纸背的地方,往往是最滚烫的牵挂。母亲写下 “今天腌了一坛酸豆角”,末尾的句号被反复描成一个墨团,像她欲言又止时摩挲信纸的指腹。这些带着体温的文字,比视频通话里清晰的影像更能抵达心底 —— 当信号中断时,那些笔画间的停顿与重捺,依然能在记忆里生长出完整的画面:母亲蹲在阳台翻晒豆角,阳光穿过她的白发,在玻璃罐上投下细碎的光斑。​</p><p class="ql-block">文字有治愈的魔力。在医院陪护的期间,我曾见邻床的老人用铅笔在处方笺背面写诗。“输液管里的月亮”,她这样形容透明管里缓缓上升的气泡,字迹抖得像秋风里的芦苇,却让惨白的病房漫进了月光。那些歪扭的诗句,像一束束微光,把疼痛的棱角磨得温润,让孤独的夜晚有了可以停靠的岸。​​</p><p class="ql-block">这些散落人间的文字,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呼吸、有脉搏的生命体。它们在纸上扎根,在心底开花,把瞬间的感动酿成永恒的回甘,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有了值得回味的肌理。当我们在文字里相遇,其实是在彼此的生命里,找到了一处可以安然栖息的屋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