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是日本投降、二戰勝利80周年紀念日,劉寶軍編著的《馬來西亞-新加坡二戰華人抗日蒙難紀念碑史實》出版。此書作為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獻禮,近日正式與讀者見面。 歷史研究專家劉寶軍,多年在南洋各地的實地考察中,發現不少二戰時期華人蒙難的紀念碑。於是他通過閱讀資料和採訪老一輩的當地華人,瞭解到二戰期間,日軍在南洋犯下的許多罪行。為了不讓後代人忘記這段歷史,經過多年的努力,劉寶軍編著了《馬來西亞-新加坡二戰華人抗日蒙難紀念碑史實》一書。該書為精裝本,全書彩色印。以詳實的內容來描寫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兩國各地的蒙難紀念碑。 本書在用華文寫作時,把主要的紀念碑背景也翻譯為馬來語,目的是讓更多人特別是馬來友族可以瞭解到華人當年英勇犧牲的經過,特別是反對侵略戰爭正義行為,也明白這些蒙難紀念碑的來龍去脈。期望和平永駐人間,英魂永垂不朽。<div> 本書的前段,從歷史的角度,簡短介紹日本人從1894年到1945年,不斷發動戰爭的經過。及華人支持抗日反對戰爭侵略,而招致後期被報復屠殺的原因。<br> 此書以1941年12月8日至15日,日軍從珍珠港、中國香港、菲律賓和馬來亞等地同時發動進攻,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為歷史背景。述說了日軍自入侵南洋後,馬來亞和新加坡在經歷日軍3年零8個月的殖民統治時期,不斷發生對各種族特別是對華人進行了慘絕人寰屠殺的史實。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戰後,對部分日本戰犯進行了審判。同時,也在各地修建了許多蒙難紀念碑。二戰結束到如今,已經80多年了,這些蒙難紀念碑永遠將日軍的暴行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br></div> 在考察各地紀念碑時,作者看到一些為紀念大屠殺而建的大型紀念碑,如南部柔佛州的亞依淡、知知港餘朗朗村莊的紀念碑,也看到一些小的蒙難墓碑。從半島的蒙難紀念碑分佈,可以看到從北部的吉蘭丹州北部與泰國接壤邊界地區道北的林曉東烈士碑,到玻璃市也靠近泰國邊界的亞婁華人蒙難墓碑。 從墓碑的記載可知,1937年在巴生福建廟宇發現的一個中國抗日同胞蒙難紀念碑是最早的,也是日軍還沒有入侵馬來亞前發現的紀念碑。日軍在1941年12月8日從北部兩路入侵馬來亞後,就開始屠殺華人,一直到1942年2月12日佔領新加坡後,從2月中旬開始,日軍下令系統性地大量屠殺華人。而在日軍在1945年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後,在麻六甲發現的9·5事件紀念碑,說明日軍在1945年9月5日還繼續屠殺華人,還於1945年9月17日將鬱達夫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這反映日軍的殘暴不仁,即使在戰敗投降後,盟軍還沒有接受地方政權,仍然繼續屠殺華人。 在紀念碑的規模上,許多是後期華社為紀念被日軍屠殺大批華人的而修建的。如吉隆玻福建義山,和森美蘭州知知港餘朗朗村一個村莊1400多人被屠村的紀念碑,新加坡的“華人蒙難紀念碑”,“沙巴的神山遊擊隊蒙難紀念碑”,納閩島上的“抗日烈士墓園”。也有單獨的墓碑,如邦戈島上的烈士墓碑。書中記載了日軍在1941年12月入侵馬來亞後,用日文立的所謂戰績紀念碑,這些碑也是日軍侵略在這兩個地方的罪證。 目前考察的90多個紀念碑,證明了日軍屠殺的罪證。但並非代表對全部的遇難者的紀念,新加坡後期就發現有100多處被屠殺華人的地方。 日軍屠殺華人的數量,後來學者和歷史學家估計是約30萬左右。日軍大量屠殺華人也許與南洋華人支持中國抗戰有關,從1928年的“濟南事件”到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華僑華人即一直義無反顧地奮起支援國內抗日鬥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所以,這些紀念碑彰顯的是一段抗戰的歷史,更是一段南洋華人的血淚史。 作者在實地考察時,在北部吉蘭丹州馬暢和霹靂州太平市也發現了作者考察也包括了紀念南洋機工支持中國抗日的紀念碑。本書後面一部分也有在中國修建的與馬來西亞華人支持抗日紀念碑,如在雲南和海南海口為紀念幫助中國抗日的南洋機工4處紀念碑,紀念館,另外一個是遠在北方山東荷澤市的紀念馬來西亞‘’登嘉樓龍運鐵礦抗日罷工紀念碑‘’,當時荷澤市人來馬來西亞龍運大鐵礦廠工作,組織罷工來反對日本人把馬來西亞的鐵礦石運到日本造槍炮來入侵中國。即國內的抗日紀念碑有與馬來西亞有關系的。 同時書中除了中国军人紀念碑,也包括一些英國和澳洲軍人的紀念碑。包括著名馬來抗日英雄阿德南賽迪蒙難的紀念碑。說明日軍殺人是不分種族的,也只是數量上的關係。 作者南洋最遠的蘇門答臘島上看到的華人蒙難紀念碑。 在印尼棉蘭市看到的華人蒙難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