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9日(旅行第9天)阴</p><p class="ql-block">早晨去餐厅时,见酒店大堂的地下放满了背包。进入餐厅发现坐满了学生,原来大堂里的背包是这些学生们的。餐厅本来很大,但是学生们也太多了,一下子变得很拥挤。</p> <p class="ql-block">8:00准时出发啦,看看这一个个精神抖擞的老顽童!</p> <p class="ql-block">车行途中掉起了雨点。</p> <p class="ql-block">9:30我们进入了立陶宛第二大城市考纳斯。</p> <p class="ql-block">车行途中的随拍。</p> <p class="ql-block">下车的地方有一片紫颜色的花。不管什么颜色的花,一旦成了花海,那就比一朵几朵要漂亮许多!</p> <p class="ql-block">我们跟着领队,朝第一站考纳斯城堡走去,当然少不了的是边走边拍了。</p> <p class="ql-block">草坪中有个慈眉善目的老者雕塑,胡子长的像咱们的寿星老。</p> <p class="ql-block">像简笔画的尖顶红色城堡,其主体已于2023年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大的考纳斯字母标志立在城堡前面。</p> <p class="ql-block">在世界文化遗产——考纳斯城堡前的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团友们纷纷在考纳斯标志和考纳斯城堡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外观看,城堡似乎没有那么复杂,团友们站在“童话里的小城堡”前拍照。</p> <p class="ql-block">考纳斯城堡建于13世纪,是立陶宛最早的防御工事,而且是立陶宛全境内惟一有双层墙保护的要塞。</p><p class="ql-block">作为立陶宛最早的石质防御工事,城堡建造可追溯至13世纪初期。其选址在涅里斯河与尼曼河交汇处,利用天然地理优势构建战略防御节点。初建时城墙采用石灰岩与红砖混合结构,墙体厚度达2米,主塔高度超过13米,形成双层墙体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1362年条顿骑士团发动持续21天的围攻战役,导致原始城堡防线被突破,城墙遭到系统性破坏。1368年完成重建后,防御工事得到了全面强化:墙体厚度增加至3米;增加四个防御堡垒;在东南角增建独立钟塔作为瞭望设施;地下设置了可容纳200人的避难场所与物资储备室。重建后的城堡在15世纪成为汉萨同盟贸易路线的重要据点。</p> <p class="ql-block">17世纪涅里斯河多次泛滥导致北侧城墙坍塌,洪水冲毁约30%的建筑群 。19世纪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军将城堡作为临时兵营,导致内部结构受损。现存建筑经过三个阶段修复:</p><p class="ql-block">1930年完成钟塔结构加固;</p><p class="ql-block">1960年代修复东侧城墙200米;</p><p class="ql-block">2019年重建了地下监狱展示区,目前可参观区域仅占原始城堡面积的40%。</p><p class="ql-block">城堡主体自202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后,设置了三个常设展区:</p><p class="ql-block">地下监狱展区陈列14-16世纪刑具原件;</p><p class="ql-block">二层军事历史厅展示1362年围攻战立体沙盘;</p><p class="ql-block">钟塔顶层360度观景平台(高78米)博物馆,定期举办中世纪盔甲展与防御工事建筑技术特展。</p> <p class="ql-block">红色的城堡与绿色的草地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十分简洁的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拍照,又是不一样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城堡不远处顺坡搭建着看台。</p> <p class="ql-block">城堡周边区域常举办摩托车活动、军事训练活动、艺术展览等。</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考纳斯版图不断缩小,直到最终只剩下这座城堡。</p> <p class="ql-block">几百年来,这座城堡默默地看着前面流过的河流,守卫着这座充满骑士气息的城市,见证着考纳斯不断扩张直到现在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城堡前的广场上有个跃马挥剑的勇士雕像。</p> <p class="ql-block">雕塑生动刻画了一手盾牌一手挥剑的勇士,还有铁蹄生风的战马征战沙场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哪里都是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登上城堡高耸的塔楼,视线极佳。</p> <p class="ql-block">画框里面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路边有一个红砖砌筑的教堂,这种红砖建筑在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可以见到,源于中世纪陶瓦工艺的普及。红砖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红色调,成为当地建筑的重要元素,尤其在历史悠久的城市中。</p><p class="ql-block">红砖具有耐久性、呼吸性等特点。德国13世纪的红砖教堂至今保存完好,其材料能调节室内湿度,有利于居住者健康。陶瓦材质的耐风雨、隔热性能也使其成为欧洲古典建筑的首选。 </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堡的顶端,俯瞰河对面的城市,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涅里斯河缓缓流过,城堡外的风景如一幅不加修饰的淡淡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草坪中有个自动化修剪草皮的机器,像个小汽车模型。</p> <p class="ql-block">昨天参观了特拉凯水上城堡,所以我们没有进入这个城堡内。</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考纳斯城堡没有逗留太长的时间,随即乘车进入了考纳斯市区。</p> <p class="ql-block">跟着张明领队,经过一个较大的工地。</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者李莉。</p> <p class="ql-block">工地正在修建的是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边上有个神职人员(主教)的雕像,手机翻译的是圣人莫蒂乌斯·瓦兰西乌斯,不知准确与否?</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这个是实用的还是观赏的?</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面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粉色教堂两个塔尖上不同的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这个纪念铜牌上写着:</p><p class="ql-block">在这座当时的考纳斯市博物馆中,电影人的道路开始了。</p><p class="ql-block">弗拉迪斯瓦夫·斯塔雷维奇乌斯</p><p class="ql-block">(1882-1965),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批动画娃娃。他以电影摄影师的身份开始了职业生涯。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创作木偶动画杰作的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立陶宛文学瑰宝——麦洛尼斯雕像。</p><p class="ql-block">麦洛尼斯(Maironis)是立陶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诗人、神甫,本名约纳斯·马丘里斯(Jonas Marciulionis)。他出生于1862年11月2日,早年学习波兰文学创作,后转向诗歌创作。1891年成为神甫后,其作品逐渐融入宗教主题,但仍保持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p><p class="ql-block">麦洛尼斯的诗歌代表作包括《春之声》(1895年)和《我们的穷人》(1920年),后者以讽刺沙皇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著称。他还创作了立陶宛第一部哲学戏剧《救世主在哪里》(1895年),并推动戏剧在立陶宛文学中的发展。 </p><p class="ql-block">他的作品反映了立陶宛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尤其在农村题材中融入大公国历史传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其文学主张与20世纪初立陶宛城市精英群体的崛起密切相关,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p> <p class="ql-block">远拍正在修建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团友们也是手不离手机,到处拍拍拍!</p> <p class="ql-block">路过一个叫雷神屋的红砖建筑。</p> <p class="ql-block">雷神之屋(Perkuno namas)位于立陶宛第二大城市考纳斯,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该建筑最初由汉萨商人于1440年至1532年作为办公楼使用,1643年改为礼拜堂,19世纪被重建为学校和剧院,最终在19世纪末被改名为雷神之屋。目前该建筑是Adam Mickiewicz博物馆的一部分,内部陈列与诗人相关文物。</p> <p class="ql-block">教堂可真多啊,一会儿功夫遇见好几个。</p> <p class="ql-block">瞧!二层的小阳台上有什么?</p> <p class="ql-block">穿过教堂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教堂院子里的雕像(侧面和正面)。</p> <p class="ql-block">走过安静的小巷。</p> <p class="ql-block">感觉不大的城市中,各式风格的教堂真不少。</p> <p class="ql-block">天阴,红砖教堂颜色整体有些暗。</p> <p class="ql-block">眼前出现的考纳斯大桥。</p> <p class="ql-block">考纳斯的地理位置处于立陶宛最大的两条河流涅曼河和涅里斯河的交汇处,这两条河流共同塑造了该市的地理特征。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水源和交通优势,还孕育了丰富的水系生态。</p> <p class="ql-block">两岸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涅里斯河与大桥。</p> <p class="ql-block">大桥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与景色同在。</p> <p class="ql-block">刚刚的阴天现在露出了蓝天,河里的水很清澈,又是一处好风景。</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者李志霞。</p> <p class="ql-block">拍照高潮!</p> <p class="ql-block">河的堤坝呈斜坡,一个个的方格里种植了草,横平竖直很整齐。</p> <p class="ql-block">可能有时间没打理了,草有点长疯了。</p> <p class="ql-block">为了少走路,我们绝大多数团友都是从这个陡坡上去的。事后很后怕,都是一把年纪的人了,万一······。</p> <p class="ql-block">本来很安静的城市,突然响起了汽车巨大的轰鸣,原来这边也有炸街的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这几个年轻人真有胆量,一个个从车窗里探出身子,这么危险的行为,却看不见警察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认真观察了一下,似乎这里也是年轻人居多。</p> <p class="ql-block">立陶宛存在显著的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女性人口远多于男性。 </p><p class="ql-block">根据2023年统计数据,立陶宛女性占比达到53.91%,而男性仅占46.09%。这种性别比例失衡在欧洲国家中较为罕见。其主要成因:立陶宛历史上战乱不断,男性人口锐减;再加上经济不景气,年轻人纷纷“西游”到西欧国家;当地男性因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平均寿命低于女性,加剧了性别比例失衡。</p><p class="ql-block">图为立陶宛的小伙子们,提供者李志霞。</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大公浮雕!</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讨论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考纳斯位于立陶宛南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成为了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的城市。自一千年前立陶宛建国以来,考纳斯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立陶宛的心脏地带。</p> <p class="ql-block">对面的建筑及景色被反射投照在巨大圆球的镜面里。</p> <p class="ql-block">拍照的同时,把两个照镜子的人照了进去,有趣!</p> <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来说考纳斯很陌生,但是当踏入这个城市时,一种莫名的好感却马上袭来。</p> <p class="ql-block">开怀大笑的团友们!</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林荫大道。</p> <p class="ql-block">考纳斯作为立陶宛第二大的城市,有着不输于维尔纽斯的历史底蕴,同时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p> <p class="ql-block">领队张明告诉我们,这家餐厅是我们吃午饭的餐厅,有不愿意逛的团友,可以在这里休息。</p> <p class="ql-block">做完膝关节手术不久还在恢复中的团友,一直坚持和大家同行。</p> <p class="ql-block">走在考纳斯的步行街上,边拍边看。</p> <p class="ql-block">街道非常干净整洁。</p> <p class="ql-block">步行街的十字路口有个喷水池,作为核心景观,这里成为孩子们嬉戏、年轻人聚会、老年人凝望的社交场所。 </p> <p class="ql-block">喷水池一会儿喷泉,一会儿喷雾。</p> <p class="ql-block">郁郁葱葱的树木,让人感到很舒适。</p> <p class="ql-block">Laisves大道,作为考纳斯市的中心街道,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商业活动,更是文化艺术的汇聚之地。这条长达1.6公里的步行街,两旁林立着高大的树木,以及各式各样的商店、餐馆和咖啡馆,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Laisves大道汇聚了考纳斯的文化与商业精华,以其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了游客,是体验城市文化生活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商业街区繁华热闹,各种时尚店铺、咖啡馆和餐厅林立,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正直中午时分,看见这里的人都是一副享受生活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考纳斯的面积是北京的两倍半,但人口却是北京的三十分之一还少。</p> <p class="ql-block">喷泉的另一侧。</p> <p class="ql-block">考纳斯的自由大道改造得更像欧洲的林荫大道,而不再是前苏联式的大街。</p> <p class="ql-block">远远的露出教堂的圆顶。</p> <p class="ql-block">美景一定少不了拍照!</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边的店铺林立。</p> <p class="ql-block">像模像样的店家代言人。</p> <p class="ql-block">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考纳斯城市的建筑风格和维尔纽斯比较像,没有波兰各城市中老城区五彩缤纷的颜色,很是淡雅。</p> <p class="ql-block">考纳斯城市掠影。</p> <p class="ql-block">林荫大道上小憩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林荫大道的另一侧。</p> <p class="ql-block">街头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一蓝一黄的衣服,为淡雅的城市增加了色彩。</p> <p class="ql-block">两树之间的圆应该是灯,夜晚点亮应该很好看。</p> <p class="ql-block">圣米迦勒大教堂位于考纳斯市中心的自由大道起点,是当地的文化象征,常出现在城市宣传材料中。</p><p class="ql-block">图为大教堂前的大街与广场。</p> <p class="ql-block">圣米迦勒教堂采用拜占庭风格,以华丽、庄严的外观著称,其地下陵墓虽通常关闭,但可申请参观。 1996年被列入立陶宛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圣米迦勒大天使教堂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下令修建,始建于1891年,历时四年建成。最初为罗马天主教教堂,在苏联时期曾被改作画廊,现恢复为宗教场所。</p> <p class="ql-block">重建的大教堂体现了巴洛克式风格,但也保留了15世纪哥特式的大窗。</p> <p class="ql-block">教堂整体为白色,进入教堂里面,给人的感觉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拱形的祭坛很美,耶稣受难像在祭坛的一侧。</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的祭坛。</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众多的雕像和雕刻非常精致。</p> <p class="ql-block">窗户很大且图案简洁。</p> <p class="ql-block">从教堂出来,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教堂外不远处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别看露天咖啡馆别现在少有人问津,当夜晚降临时,这里就成了热闹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教堂前的大街。</p> <p class="ql-block">立陶宛的军人。</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林荫景观大道。</p> <p class="ql-block">建筑外墙上的涂鸦——掰手腕的男人。</p> <p class="ql-block">雕塑——照相。</p> <p class="ql-block">LOVE上的广告。</p> <p class="ql-block">在考纳斯市的时间很短暂,但也有收获。这里不仅有厚重的历史,还充满了现代的活力,大自然的美景也恩赐于这个城市。</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又到了喂肚子的时候,看不出吧,这可是我们中午用餐的餐厅里的装饰画。</p> <p class="ql-block">吃完饭又是一通照啊!</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乘车出发,一路向西北行驶,前往位于希奥利艾的十字架山。</p><p class="ql-block">图为车拍街景。</p> <p class="ql-block">早晨阴天甚至还掉了雨点,此时的天气晴朗。希奥利艾的油菜花海,与国内的任何一处油菜花海一样,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花海前方就是立陶宛著名的十字架山。十字架山于1993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立陶宛首个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十字架山是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奥利艾以北12公里处的一个朝圣地。其确切的起源无人知晓,不过据认为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义后,放置在从前的一个军事掩体处。几个世纪中,前来朝圣的天主教徒在这里安置了许多十字架,以及巨大的苦像、立陶宛爱国者的雕塑、圣母雕像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型雕像和玫瑰经念珠。2004年十字架的数量约有100,000个,2015年已超过200,000个!</p> <p class="ql-block">在几个世纪的历史中,这个地方已经成为立陶宛天主教徒以和平方式忍耐所面临威胁的象征了。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以后,立陶宛被并入俄罗斯帝国。波兰人和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两次反抗俄国的起义,都未能成功。这两次起义与十字架山的起源有关:由于家人无法找到造反者尸体的位置,他们开始安放象征性的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东欧原有的政治结构土崩瓦解,立陶宛再次宣布独立。十字架山成为立陶宛人为和平、为国家、为立陶宛独立战争期间失去的亲人祈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1944-1990年期间,这个地点又获得了一层特殊的意义,立陶宛被苏联占领后,立陶宛人持续不断地来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用以证明他们仍然忠于原来的身份、宗教信仰和传统;成为进行和平抵抗的象征。尽管苏联政府非常辛苦地搬走新的十字架,并至少三次(包括1973年和1975年的两次尝试)用推土机推平这个地方。甚至有传言说当局计划在附近的Kulvė河(Mūša河的支流)上修建一座水坝,这样十字架山就将淹没在水底。</p> <p class="ql-block">1993年9月7日,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访问十字架山,宣布这是一个盼望、和平、爱与牺牲的地方。2000年,附近创建了一座方济各会修道院,修道院内部装饰有表现圣方济各会在拉维纳山(La Verna)身体上出现圣痕的绘画。因这座山无人管理,因此人们可以随意在认为合适的地点自由地安放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立陶宛十字架的工艺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接受天主教以前的多神教时期,通过长期与天主教十字架造型的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伸展双臂朝向天空的雕塑,静静地伫立,仿佛在呼唤着对自由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立陶宛历史上不少战争和革命都不同程度地保留在这些十字架上。</p> <p class="ql-block">成千上万的十字架,宛如一个十字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里成为了全球天主教徒的朝圣地。</p> <p class="ql-block">今天来十字架山的人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说是山,其实就是一个不太高(估计二、三十米)的小山丘。</p> <p class="ql-block">十字架融合了立陶宛多神教传统与天主教风格,制作精细且形态各异。这里有苦像、爱国者雕塑和圣母雕像等,规模持续扩大。</p> <p class="ql-block">类似麦穗样的形状融入十字架中,象征着多神教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这座山丘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由无数十字架堆积而成。</p> <p class="ql-block">因其独特的宗教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十字架山于199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天主教朝圣地,这里聚集了来自立陶宛各地民众对和平与自由的祈愿,已成为该国重要的文化象征。 </p> <p class="ql-block">这个十字架貌似不锈钢材质的。</p> <p class="ql-block">每一座十字架都生动地映照着立陶宛历史上的保家卫国战争和革命。在这些令人震撼的十字架前,人们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沧桑与英勇。</p> <p class="ql-block">十字架山不仅是立陶宛人的信仰圣地,也是对和平祈求的象征,至今吸引无数信仰者。</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土地上,十字架山成为了立陶宛人祈求和平、缅怀为国家独立战争中牺牲的亲人之地。</p> <p class="ql-block">十字架山在苏联时期成为立陶宛人抵抗压迫的精神象征,反映了他们的不屈不挠。</p> <p class="ql-block">在1944年至1990年期间,苏联试图通过“去立陶宛化”和“去宗教化”的政策,消除立陶宛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宗教信仰,但立陶宛人仍然不断前来十字架山,通过树立十字架坚守自己的传统信仰。</p> <p class="ql-block">这是探头吗?</p> <p class="ql-block">怕雕塑日晒雨淋,还撑起了伞。</p> <p class="ql-block">这是十字架山的最后面。</p> <p class="ql-block">作为天主教重要的朝圣地,信徒通过安放十字架祈祷或纪念,表达对自由与和平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十字架的造型各式各样。</p> <p class="ql-block">制作十字架的材质也多种多样,但是以木制的为多。</p> <p class="ql-block">见缝插针的十字架,多的数不过来。</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十字架背后常常都印证着一段故事。</p> <p class="ql-block">听张明领队讲,现在的十字架山似乎也在悄悄地改变,商业化也慢慢地渗透进来,不像以前那么纯粹了!</p> <p class="ql-block">十字架山在绿色包围之中。</p> <p class="ql-block">看这密集的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山上已经无立足之地了,山下两侧的绿地上也布满了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唯一的十字架山,也是世界各国游客为和平为国家祈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上刻着教宗的讲话:“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这座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希奥利艾的十字架山是人文景观与自然的独特结合。</p> <p class="ql-block">十字架山边的大片绿地。</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油菜花海。</p> <p class="ql-block">花海中的团友们。</p> <p class="ql-block">17:00离开立陶宛的希奥利艾十字架山,乘车继续向北,将要入境另一个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的尤尔马拉。车程大约2个小时,沿途是大片的田野,茂密的森林,时不常还有湖泊从眼前闪过。</p> <p class="ql-block">路过服务区,司机按规定休息,我们也要活动活动,方便一下。</p> <p class="ql-block">入境拉脱维亚时,入境的路牌一闪而过,此照是张明领队找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06分,我们进入拉脱维亚的尤尔马拉。</p> <p class="ql-block">尤尔马拉标志。</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者连笠。</p> <p class="ql-block">已经是晚上19点过了,我们下车去吃晚饭。</p> <p class="ql-block">清净的小镇。</p> <p class="ql-block">绿色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雕塑。</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即将就餐的餐厅。</p> <p class="ql-block">晚餐挺不错,但都是冷食。本来外边就冷,再吃上一肚子冷食,你们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最想吃的就是一碗热汤面或是一碗疙瘩汤,这成了奢望。</p> <p class="ql-block">没见过吧,围着火炉披着毯子吃饭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尤尔马拉Kurshi Hotel & Spa酒店,位于尤尔马拉的海边,距离尤尔马拉海滩和杜布尔蒂路德教会不到10分钟步行路程,是集住宿与休闲于一体的度假型酒店。</p> <p class="ql-block">酒店房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立陶宛的两天时间,我们依次走过特拉凯。</p> <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p><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老城1994年因其建筑多样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成为欧洲文化之都。</p> <p class="ql-block">考纳斯。</p><p class="ql-block">考纳斯城堡主体202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希奥利艾十字架山。</p><p class="ql-block">199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初识立陶宛</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中国的旅游者来说,立陶宛是个非常小众的国家,这个面积不大的国家历史上也曾经辉煌过。14世纪,在陶塔斯大公的统治下,立陶宛大公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其领土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包括现在的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和俄罗斯的一部分,面积达99万平方公里,成为当时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p><p class="ql-block">立陶宛骑兵的铁蹄曾令条顿骑士团闻风丧胆,其军事力量足以抗衡崛起的沙俄。1569年,立陶宛与波兰组成联邦王国,形成了欧洲政治版图上举足轻重的力量。</p><p class="ql-block">但是辉煌未能持久。18世纪末,立陶宛的命运发生了悲剧性转折。1795年,沙俄、普鲁士和奧地利第三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立陶宛彻底从地图上消失。</p><p class="ql-block">随后的两个世纪,立陶宛人民在亡国的阴影下挣扎求生。在沙俄的残酷统治之后,纳粹德国的铁蹄又踏上了这片土地。直到1990年3月11日,在苏联解体的浪潮中,立陶宛才重新获得了独立。</p><p class="ql-block">在立陶宛的时间满打满算两天,我们蜻蜓点水般地走了四个城市:特拉凯、维尔纽斯、考纳斯、希奥利艾,算是初识了这个国家。</p><p class="ql-block">立陶宛这个小国的经济不算富裕,人均GDP约2.4万美元,在欧盟算是中等偏下。普通白领月薪1200-1800欧元,蓝领工人800-1200欧元。但神奇的是立陶宛生活的幸福指数在欧盟却排名前列,其原因是社会福利健全,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在维尔纽斯和考纳斯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这里的人生活节奏很慢,给我的印象就是慢节奏中的高品质生活。</p><p class="ql-block">立陶宛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欧语言之一,全球只有不到400万人使用。按理说,这种“小语种”应该逐渐失去,但立陶宛人偏不。立陶宛法律规定,所有公共标识必须首先使用立陶宛语;电视台播放外语节目必须配立陶宛语字幕;学校教育中,立陶宛语文学课程占比高达30%。这种对文化的认同和坚持,让立陶宛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了独特的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这个国家森林覆盖率35%,湖泊3000多个,立陶宛人热爱大自然,随便找个地方都能亲近自然。</p><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的咖啡文化也很发达,大街小巷都是精品咖啡馆。立陶宛人喝咖啡绝不会是为了提神,而是为了享受慢下来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旅游的一路就像是在看书,一页一页地翻过,看到最后才完整了解整本书的内容。因时间关系我们只是看了书前的介绍,所以根本算不上了解。</p><p class="ql-block">又记录完了一天的流水账,休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