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进(游记)重访八铺炕

💿💿张增茂: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4日,在“7-20”荒友聚会结束的第三天,我组织了一次重游八铺炕的采访活动,进一步收集些素材, 充实丰富《八铺炕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随同的有,八铺炕的二代李长春夫妇、八铺炕二代方吉贵夫妇,还有我的同学张增茂等七人。两辆小车来到了去八铺炕庙岭山脚下的百草湖。在百草湖进行了拍照留念,随后我决定,方吉贵车留下等候,李长春开车把我和张增茂送到庙岭山脚下,我和张增茂徒步穿越庙岭,在八铺炕水库会合。我与李长春商定,20分钟不回话,你开车离去。</p> <p class="ql-block">  我与张增茂开始踏上庙岭山路。眼前的情况让我俩迷惑了,哪有想像中山路啊!多少年没人没车走了,路也分辫不出来了,完全被草木封死。走出一里多路,手机信号没了,我俩只好原路返回。此时,李长春一看无信号,害怕出问题,顺着山路迎接我俩,穿越庙岭计划失败。</p> <p class="ql-block">  两辆小车调头去17队方向,行驶在去八铺炕的大岭上,从车窗向外望去,车外景物依然眼熟,青山依旧,草木青翠。“多年没走这条路了”。我不禁自言自语道。”</p> <p class="ql-block">下了大坡路,八铺炕16队依稀可辨,驶过去23队路口,转瞬之间到了16队,我们没有去队部和家属区,直接到了一座小桥上。桥有个标牌,上面写着:太平桥。桥型:板梁,即水泥板梁桥,长度13米,通车时间:2008年9月。这时,生在八铺炕,长在八铺炕的李长春,快言快语的他,自然当起了解说员。</p> <p class="ql-block">  李长春说:“原来的是座木头桥,在东面位置,现在的桥往西建了”。“北面的红砖房是老马号。”我顺着李长春手指的方向望去,在青纱帐北面一排红砖房十分显眼,远处就是东西走向的完达山余脉,再往西据说是与张广才岭接壤。</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太平桥上,往西边看去, 小河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河北岸已出陡峭,那是小河发水时冲涮而成。往桥下看,河水还没断流,虽然久旱无雨,溪水还是轻声细语诉说着。看着永远不知疲倦的小河,我在想,“这些水是怎么来的呢?怎么就流个不停,它不累吗,哪儿是它的源,哪儿是它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  正在我愣神遐想的时候,李长春告诉我,“小河水是从十来里远的新华乡,兴国大队所属的新太平(太平村或西太平)山岭下流下来的,流经16队,经23队前汇入锅盔河,再流经15队,南下流入穆棱河。”经这样介绍,八铺炕名不经传的小河,竟是知名的穆棱河一条支流。验证了一句老话,小河有水大河满的千古不变的定势。</p> <p class="ql-block">  这条流域面积不大的小河,不仅滋润草木和生灵,还诞生了八铺炕地名。在上百年前,采山人来到这里,依山傍水,就地取材,建了遮风避雨的简陋茅草房,砌了几铺土坑,用于晾晒山货,一数八铺,八铺炕由此得名,演绎了生生不息的八铺炕故事。</p> <p class="ql-block">  兴奋的李长春告诉我,“小时候我们几个伙伴,从上游扎猛子,一口气游到下游。”“你是第一个光腚子跳下去的”。我笑着说道。“是,我是第一个跳下河里。”李长春毫无隐讳地回答。”。</p> <p class="ql-block">  我把刚刚拍照的小河图片发在“8510游子群”,很快引起在成都的李润明的关注,留言“史向前[强][强][强][强][强][强],家乡的小河,以为干了呢。小时候水大的时候,把原来的桥总是冲断,后来修了个新桥,再后来就是改河道,又修了现在的桥。小时候在河里洗澡、捞鱼、摸拉拉蛄……。”</p> <p class="ql-block">  “走,到队部看看。”我刚说完,迎面看见原队长魏宝成开车过来,看见我们一行,立即下车与我们打招呼,路边还有几位上年纪的妇女闲坐。我们从她们哪里得知,16队家属区常年还有七八户坚守,春夏季有二十多户,是为了经营种地。</p> <p class="ql-block">魏宝成(右)与李长春。。</p> <p class="ql-block">  到了队部,与十多年相比,风物依旧,只是没有了当年的人气,若大的家属区,显得很孤寂,老办公室和食堂已改为农具保养间,仅见一人在维修机具。纪念碑基本完好无损,见证这里的今非昔比,时过境迁。</p> <p class="ql-block">  这条主路左侧的小二楼是90年代修建的队部。小二楼后边的白色房子是兵团时期的连部。</p> <p class="ql-block">红箭头是当年老食堂</p> <p class="ql-block">  告别队部,来到了八铺炕种养殖园。水库旁“我在八铺炕等你”三米多高的标语牌赫然醒目,而且给人以亲切感。看到我们的到来,园主高云先迎上前握手拥抱。顿时,“我在八铺炕等你”招示牌,成了打卡地,拍照合影,尽情释放对八铺炕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青山依旧在,绿水泛涟漪。如今,这里已成为休闲养生,品尝美食的好去处。看见我们的到来,热情的高云先端出一盆冻梨,这是冰柜冷冻的。手拿硕大的冻梨,咬上一口,“哇,好爽”!冰冷入口,透心的凉。炎热的夏天,吃上一口冻梨,让你快乐无比。</p> <p class="ql-block">  青山留痕,那是当年创业者的写照,至今还向人们诉说着那热火朝天的采山石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向前,这张照片远处山的左侧,树木有两条缺失,能看到吗?</p><p class="ql-block"> 那是八铺炕盖房子、修水泥麦台开山炸石头的地方。一到冬季农闲时,瓦工班、农工班、机务排的人员齐上阵,用钎子打炮眼,最大的炮眼几乎能放一麻袋硝酸铵。导火索大约1.5~2米长插上雷管,再插进一管黄药放进炮眼硝酸铵中。在炮眼压上一些重石。下班时把人辙离,留下两个点炮人。瓦工班长负责数炮,看炸响几炮,如果有哑炮次日再排,当时不得再上去。</p><p class="ql-block"> 16连盖房子所有石头均出自这里。半个多世纪了,石场的植被仍旧能看出缺失。火爆的劳动场面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当年石场下边是死路,没人经过,16连武装排当过射击靶场进行实弹训练。</p> <p class="ql-block">  那些房子是原来16连羊舍旧址。放炮后偶尔有小碎石崩过来。</p> <p class="ql-block">北京知青,原16连副连长杨向东说。</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八铺炕水库旁,久久地回想,不停地寻觅,通往庙岭的山径,走了几步,停止了脚步,当年从这里上庙岭,去场部的路已被水库淹没,杂草和灌木林封死,庙岭已人迹罕至。当年,人们一路朝北八铺炕,都是经庙岭下山的。“山间铃响马帮来”,那些采山人、赶山人,闯八铺炕的人,写入了《八铺炕的故事》中。</p> <p class="ql-block">走当年庙岭的山沙土路。</p><p class="ql-block">忆四十年所经历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对于我们短暂回访八铺炕,杨向东这样评价:“向前好,你们这次去八铺炕真是太有意义了,也是融入了这本书《八铺炕的故事》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文图编辑:史向前(石进)</p><p class="ql-block">摄一一影:方吉贵(虫贝)</p><p class="ql-block">摄一一影:李华(小华仔)</p><p class="ql-block">摄一一影:张增茂</p><p class="ql-block">音一一乐:《多情的土地》</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张增茂</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史向前(笔名:石进),男,1950年生,辽宁黑山人,高级政工师,2010年在黑龙江省8510农场退休。</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品:散文《8510农场红星大楼》《8510农场十八年》《8510农场地域文化》《8510农场在北大荒创造的第一》小说《红星大楼之恋》《缘在东山脚下》《一路朝北八铺炕》家史叙事《房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曾在《学理论》发表评论,连续四届获黒龙江垦区优秀论文奖。在辽宁《晚晴报》《大连晚报》《大连日报》发表散文数篇,《宜居城市大连》获《大连晚报》征文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2021年,被《参考消息》授予荣誉读者称号,《喜得荣誉证书》一文,刊登在《参考消息》(读编互动)栏目上。2022年《阳台上的幸福》刊登《大连日报》,荣获征文佳作奖。</p><p class="ql-block"> 现为大连市沙河口区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聘为《兴凯湖微生活》微信公众号平台签约作家。</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4日在庙岭山脚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