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随笔;沈桂枝(江苏)

楚水荷风文苑

<p class="ql-block">红楼随笔;《石头记》中脂砚斋是何人?他的批语有没有假批,就如文本中“假亦真时真亦假…”?</p> <p class="ql-block">脂砚斋是《红楼梦》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主要评点者,与曹雪芹关系密切,但具体身份尚无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p><p class="ql-block"> 一,自叙说:胡适、俞平伯认为脂砚斋即曹雪芹本人,从书批的角度看“脂砚”是爱胭脂的石头,即书中主角贾宝玉,也就是作者自己。</p><p class="ql-block">二,叔父说:清代裕瑞的《枣窗闲笔》中提到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叔父,吴世昌也从脂评本中批语“亲见”“亲闻”等,以及称元春为姐,推断脂砚斋比曹寅之孙曹雪芹长一辈,为叔父辈。</p><p class="ql-block">三,堂兄弟说:孙逊等认为从脂砚斋批语的语气看,其与曹雪芹关系亲近、年岁相仿,更可能是一辈人,且从宁国府原型等推测,二人可能是堂兄弟。</p><p class="ql-block">四,史湘云原型说:周汝昌认为脂砚斋批语口气像女子,且从批语中“玉兄”等称呼及与钗黛相比等,推断其是书中史湘云原型,也是曹雪芹妻子。</p><p class="ql-block">关于脂砚斋批语是否有假批的问题,有部分学者认为存在假批,如欧阳健认为脂评系后人伪造,理由是作家不可能在作品未完成时让人随意评点。但多数学者认为脂评是真实的,理由如下:</p><p class="ql-block"> 1,批语中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隐喻进行了说明,如对甄士隐故事的脂批,指出“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中的“后”字,与曹家被抄的时间相契合,只有真正的知情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批语。</p><p class="ql-block">2,脂评对康熙南巡接驾的暗示与史实相符,“文忠公之嬷”的脂评涉及傅恒与曹家的关系,是近几十年才被考证出来的,作伪者不可能凭空想象。</p><p class="ql-block">3,脂评多次提及“树倒猢狲散”,与曹家往事相呼应,也非作伪者所能言中。</p> <p class="ql-block">脂砚斋的批语中有没有与曹雪芹意见相左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脂砚斋批语与曹雪芹意见相左。脂砚斋与曹雪芹关系密切,可能是其亲友或创作的参与者、见证者。批语多是对曹雪芹创作意图的阐释、对情节发展的提示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等 。虽批语带有主观色彩,但基本是在曹雪芹创作框架内进行解读和补充 。</p><p class="ql-block">有观点认为,畸笏叟(一般认为与脂砚斋是同一批书人或关系密切者)的部分批语似乎与作者身份等推测有冲突,但这也只是对批语所反映的人物关系等的不同理解,不能直接说明是与曹雪芹意见相左。</p> <p class="ql-block">《石头记》产生的时期,坊间奉行文友中或亲朋好友中,你作书,我批书的社会风气。研究者对此有何说法?</p><p class="ql-block"> 在《石头记》产生的清代,文人之间确实存在相互评点书籍的风气。有研究者认为,这种风气为《红楼梦》的评点提供了文化土壤。比如脂砚斋对《石头记》的批语,可能就是这种风气下的产物。脂砚斋与曹雪芹关系密切,其批语有助于读者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等,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在文学创作上的交流与互动。</p><p class="ql-block">也有观点认为,这种评点风气不仅是文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还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和推广作用。通过评点,能够让作品在小范围内得到更深入的探讨和传播,为作品的完善和流传提供了一定的帮助。</p><p class="ql-block">此外,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文人之间的这种互动也反映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相互欣赏和支持,同时也体现了文化阶层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视和关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文人评点书籍有哪些具体的方式?</p><p class="ql-block">清代文人评点书籍的方式丰富多样,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评点传统,这些方式在《石头记》脂砚斋批语中也有鲜明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类:</p><p class="ql-block"> 1. 眉批与侧批</p><p class="ql-block">在书页天头(眉端)或字行两侧写下简短评语,多针对具体字句、修辞或细节进行点评。比如脂砚斋常于文中人物对话旁加侧批,如对宝玉“女清男浊”论的侧批“真千古奇文奇情”,直接呼应文本细节。</p><p class="ql-block">2. 回前总评与回末总评</p><p class="ql-block">在每回开篇或结尾处,对整回内容的主旨、结构、情节关联进行概括性评论。脂评中常见“此回中凡用‘一’字皆妙”(回前评)、“下回‘情’字方起”(回末评)等,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p><p class="ql-block">3. 夹批(行批)</p><p class="ql-block">穿插在正文中的批注,与文字紧密结合,多解释典故、揭示隐喻或补充背景。例如脂批对“甄士隐”“贾雨村”的夹注“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直接点出作者的创作手法。</p><p class="ql-block">4. 评点符号辅助</p><p class="ql-block">配合文字使用圈点、勾画等符号,如用“○”标出佳句,用“△”提示关键情节,或在疑难处画“?”。脂评本中常见对黛玉诗词的圈点,强化对文本亮点的强调。</p><p class="ql-block">5. 考证与索隐</p><p class="ql-block">部分评点会结合史实、典故对文本进行考据,如脂砚斋批语中多次提及“作者亲历”“往事可叹”,将书中情节与曹家旧事关联,带有一定的索隐色彩。</p><p class="ql-block">6. 互动式评点</p><p class="ql-block">以对话口吻与作者或读者交流,如脂批中“看官至此,当思作者用心”“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一乐”,既像是与作者隔空对话,也引导读者理解创作意图。</p><p class="ql-block">这些方式既是文人切磋文学的雅好,也承担着阐释文本、引导阅读的功能,使得评点本身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传播中独特的“二次创作”形式。</p> <p class="ql-block">那么脂砚斋的评点对《石头记》的传播和解读产生了哪些影响?</p><p class="ql-block">脂砚斋的评点对《石头记》(《红楼梦》)的传播与解读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既是早期文本流传的重要载体,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同时塑造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推动文本的早期传播与版本留存</p><p class="ql-block">脂砚斋评点本(如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是《石头记》最早的传世版本,这些抄本因保留了作者曹雪芹的原始创作面貌(包括未完成的情节、修改痕迹),成为后世整理校勘的重要依据。在《红楼梦》尚未刊刻、仅以抄本流传的清代中期,脂评本通过“评点+正文”的形式,在文人圈子中形成了独特的传播路径——评点本身既是对作品的解读,也增加了文本的趣味性和讨论价值,吸引更多人抄写、传阅,客观上促成了这部未完成之作的早期流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与文本隐喻</p><p class="ql-block"> 脂砚斋作为与曹雪芹关系密切的知情者(无论具体身份如何),其批语常直接点出作者的创作手法、隐藏线索和情感寄托,为读者理解作品深层内涵提供了“钥匙”:</p><p class="ql-block"> 1,如对“甄士隐”“贾雨村”的批语“真事隐去”“假语存焉”,揭示了作者“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叙事策略;</p><p class="ql-block">2,对关键情节(如元春省亲、秦可卿之死)的批语,暗示了情节与曹家往事的关联(如“借省亲事写南巡”);</p><p class="ql-block">3, 对人物命运的提示(如“黛玉早夭”“宝钗独守”“贾家败落”),虽未完全揭示结局,却为理解“大悲剧”基调提供了方向。</p><p class="ql-block">这些批语让读者得以突破表层情节,触摸到作品的隐喻结构和作者的创作初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奠定后世红学研究的重要基石</p><p class="ql-block">脂评是红学研究的核心材料之一,几乎所有重要研究方向都绕不开对脂评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1,版本学:脂评本的异文、涂改、批语时间,为考证曹雪芹的创作过程(如“增删五次”)、文本演变提供了直接证据;</p><p class="ql-block">2,作者与家世研究:批语中“亲历”“往事”等表述,成为推测曹雪芹生平、曹家兴衰与作品关系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3,情节与结局考证:脂评中提及的“佚稿”内容(如“狱神庙慰宝玉”“卫若兰射圃”),引发了学界对后四十回续书的质疑,推动了对“原书结局”的探索;</p><p class="ql-block">4,文学批评:脂评对人物塑造(如“黛玉之尖”“宝钗之圆”)、语言艺术(如“一字不可更改”)的点评,为后世文学分析提供了经典视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塑造读者的解读范式,也引发争议</p><p class="ql-block">脂评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权威解读”,引导 generations 读者从“作者意图”“家世隐喻”角度理解作品;但另一方面,这种“知情者”的姿态也限制了多元解读的可能——部分学者认为,过度依赖脂评会固化对作品的理解,忽视其作为文学文本的独立价值(如将“索隐曹家”视为唯一解读路径)。</p><p class="ql-block">此外,关于脂评真实性的争议(如是否存在后人伪托),也使得其作为“解读依据”的有效性成为学界持续讨论的话题,这种争议本身也丰富了《红楼梦》的阐释空间。</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脂砚斋的评点,既是《石头记》的“伴生物”,也是其“阐释者”与“传播者”。它不仅让这部未竟之作在早期得以流传,更以其独特的“内部视角”为后世打开了理解作品的多重维度,成为连接作者、文本与读者的关键纽带,其影响早已超越单纯的“评点”范畴,深度融入了《红楼梦》的接受史与研究史。</p> <p class="ql-block">关于脂砚斋的身份至今仍是个谜,对此有何看法?</p><p class="ql-block">至于脂砚斋的身份之谜,恰是《红楼梦》研究中最富魅力的一环。这种“未知”不仅没有削弱其价值,反而为这部作品的解读增添了多重维度,也折射出古典文学研究中“作者意图”与“文本独立”之间的张力。</p><p class="ql-block">从现有线索看,脂砚斋无疑是与曹雪芹关系极近的人——批语中对作者创作细节的熟稔(如“作者亲历”“删改痕迹”)、对人物命运的提前剧透(如黛玉之死、贾家败落),甚至与作者的“互动感”(如“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一乐”),都指向其“知情者”身份。学界推测其为曹雪芹的亲友(如兄弟、妻子、堂姐妹等),但均因缺乏直接史料佐证而难以定论。</p><p class="ql-block">这种身份的模糊性,或许恰恰是研究的趣味所在:</p><p class="ql-block">1,一方面,它让脂评的解读始终保持开放性。不同研究者从批语的语气、关注点出发,推导出不同身份猜想(如“女性说”“家族成员说”),而每种猜想都为理解批语提供了新视角——若脂砚斋是女性,其对黛玉、宝钗心理的细腻点评便更耐人寻味;若为家族成员,批语中对“往事”的感慨便可能与曹家真实经历更深关联。</p><p class="ql-block">2,另一方面,它也提醒我们不必过度执着于“确证身份”。脂砚斋的核心价值,终究在于其批语本身对文本的阐释:无论是揭示隐喻、提示情节,还是点评文学性,这些内容已成为理解《红楼梦》的重要参照,即便身份成谜,也不影响其作为“红学基石”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某种程度上,脂砚斋的“匿名性”反而让其批语更接近一种“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范本”——它既带着亲近者的私密视角,又以文字形式向后世读者敞开,成为连接曹雪芹创作初心与千万读者理解的桥梁。这种“知其重要,而不必尽知其详”的状态,或许正是经典文本留给研究者的留白,让《红楼梦》的解读永远有新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个人简介;沈桂枝 (网名)楚水荷风 。1956年10月生。江苏兴化市人。汉语言文学艺术专业毕业。现为江苏省红楼梦学会理事。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徐州诗词学会会员。徐州老年大学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州民俗学会会员。徐州职工诗联协会会员。历年来在省市地县各种纸刊上,《中国文学网》,《中国诗赋文学网》,《中国散文网》,《诗梦文学网》,《竹海之都文学网》,《靓丽风景线文学网》,发表了很多新闻,散文,杂文,诗词歌赋联若干篇首。部分诗词入选《中国当代诗词精英》,《中国现代诗歌选》,《中国田园诗歌集》,《速读》,《中华大词派》,《彭城诗派》等。著有《楚水荷风》诗文集。《水韵风华集》。《秋香心语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