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眼楼,明长城戍楼之杰作

忘江湖

九眼楼,箭窗多达36个,成为中国长城敌楼之最(图一)。 图一:修复后的北京延庆火焰山九眼楼 九眼楼位于北京延庆四海镇石窑村东南2.5千米的火焰山主峰上,海拔1141米,其功能是防御火焰山南北两侧山脊垭口处的几条小径(图二、三)。 图二:旧水坑西大墙望九眼楼 图三:九眼楼镇守垭口示意图(红线为长城) 九眼楼明朝为火焰墩、火焰山楼。明成化年在火焰山上筑火焰墩,属蓟镇管辖。嘉靖年重修墩台,连筑镇南墩至北京结墙体,建火焰山堡,并将此段长城划归宣镇管辖。万历年改火焰墩为九眼砖楼,对火焰山堡部分包砖,在沿线筑大批敌楼、墙台(图四)。 图四:万历年修筑的九眼楼遗存 九眼楼大部残毁,根据遗存结构推测,原为石砖木形制,分三层。一层与长城墙体等高,石砌实心。二层中空,分里外两部分,似楼中楼(夹层楼):里券拱结构,独立门窗,设四门通回廊。外四面立墙,每墙开9个1.65X0.5米的高拱箭窗,内外之间是宽1.2米的回廊(图五、六)。三层设垛口与铺楼。廊顶与铺楼为木制,既轻便又美观。 图五:二层中间部分的劵拱建筑 图六:二层里外墙之间的回廊 九眼楼每边长13米,每面9个箭窗排列俊秀,西墙中间箭窗为门。二层大楦顶宽敞,顶层视野开阔,既可观光四面巍峨的群山,还可眺望蓟、昌、宣三镇长城。楼外设碑林供赏阅。特别是三层的铺楼,威严华贵。登斯楼也,对酒品茶论道,恰京城、边军领导的长城会所(图七、八)。 图七:九眼楼复原示意图 图八:九眼楼的视野之一 九眼楼位置重要,它南连昌镇东岔道(北京结),西接宣镇南山边,北通宣镇东路镇南墩(镇塞墩),是三道长城的交汇点,扼守边外西栅子村至边内石窑村、庄户村的通道。九眼楼是这段长城的指挥中心,即将楼(图九、十)。 图九:火焰山望南垭口与箭扣长城 图十:九眼楼南北西设有数座空、实心敌楼 九眼楼地处要冲,后方三百多米,沿宣镇东路长城,在一山间平坦处设有火焰山堡(图十一)。现堡墙连贯,存21座营房基址,西堡门一个,门匾“威严”,上款:钦差怀隆兵备按察使胡立,下款:万历岁次戊午年秋吉旦(图十二)。 图十一:火焰山堡及庙宇 图十二:山上小兵堡少有的“威严”词汇 九眼楼这一长城敌楼杰作,吸引了大批朝廷大员、边军长官及文人墨客。从九眼楼、火焰山堡遗存的24通碑可知(碑文内容萧艾老师有详解),当年风声鹤唳的火焰山边塞,曾经也是吟诗作赋的楼阁。随选一首《登火熖山楼》,以慰墙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白云层里插危台,俯首穷荒亦壮哉。万叠关山皆北向,九天灵采自东来。风清鼓角龙沙净,光闪旌旗海曙开。仗剑登髙霜气肃,欲凭火熖暖霞怀”。<div> 作者为浙江人吴礼嘉,万历十九年(1591)巡按直隶宣大监察御史。<br data-filtered="filtered">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