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观展有感

悠外婆

<p class="ql-block">五一节劳动之际,按照计划原本安排回老家,但搜索导航发现节日堵车严重,平时2.5小时的车程今日需要5--6个小时。于是,立即调整计划,午饭后去坐落于黄浦江畔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同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该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它不仅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也挥别了对能源无度攫取的过去。高达165米的烟囱既是上海的城市地标也是一个特别的展览空间。</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厅里的陈设十分简洁,却让人感受到远离城市喧嚣,沉静于文化艺术殿堂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同期有三个展览,我们一致选择了贝聿铭:人生如建筑。这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纪念展,该展览于2024年6月至2025年1月由 M +主办并于香港首展,就引发追捧。</p> <p class="ql-block">此次上海站展览则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 M +联合主办。这是国内第一次以如此完整和立体的方式,回顾这位世纪建筑大师70年的建筑生涯与作品。自展览开幕以来,引发了从业界到大众的热议。</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节日的缘故,展厅参观者络绎不绝,排起了长队。展览通过六大核心维度,系统解构贝聿铭的建筑思想体系:文化根源的滋养、城市设计的远见、艺术语境的交融、业主协作的智慧、几何形态与材料和建构的精研,以及对历史的省思。</p> <p class="ql-block">金句名言!</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大师生前用过的眼镜。</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祖籍浙江,生于广州,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曾在上海、苏州和香港生活和学习成长。1935年前往美国求学。久远的老图片、信件等文字记录了他的生活轨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长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在麻省理工学院与同学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在麻省理工大学读书时给父母的信件。</p> <p class="ql-block">制图作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定的生活经历让他对于江南庭园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大都会的多元文化的体验有着特别深刻的认知,因此,他的建筑学养,除了在美国留学期间接触到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多元化的成长经历赋予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促使他开创出独特的跨文化设计语言,将各地的历史脉络和地理特征,与当代建筑理念和实践融汇一体。为他致力于在跨文化视野和现代语境中探索和演绎建筑之美奠定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去当代博物馆看了展览,面对这么多他设计的建筑才知道大师产量惊人,每个作品都是美得独特。参观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大师的精彩人生以及他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用一生诠释了“人生如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镜子”。</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成年之时正逢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经济大萧条、两次大规模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建筑理念。这些经历亦让出生于中国的贝聿铭学会适应多变的环境,以美籍华裔建筑师的身份,设计出改变全球诸多城市面貌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被展品吸引。</p> <p class="ql-block">展览用大量模型、图片介绍了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经典建筑。他的足迹遍及世界,作品也遍布全球。他用建筑作品,表达着对文化与时代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的建筑生涯始于1963年落成的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纪念堂,这是他独立承接的第一个项目。</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的建筑模型。</p> <p class="ql-block">教堂外观采用四片面组合,屋脊处巧妙分开,形成一线形天窗,增添了空间的灵动感。四片曲面的屋基与屋脊设计,结合两边直线的曲面,形成了独特的圆锥体双曲面造型,使屋檐曲线更显优雅美感。通过巧妙利用曲面内部应力沿曲度方向分布的特性,减少了内部弯折力,从而降低了曲面厚度。同时,增加交叉的补助小梁,有效承受了复杂的结构力量,确保了教堂的稳固与美观。</p> <p class="ql-block">1968年—1978年设计的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东馆。</p> <p class="ql-block">1970年—1971年,法国政府资助的拉德芳斯商业区双子塔设计方案,它是贝聿铭在巴黎的首次建筑实践,尽管最终未能落地,仍不失为其重要作品。该方案创新性地解决了公共通道、车辆动线等城市规划难题。项目位于卢浮宫和凯旋门等重要地标的轴线末端,两座塔楼通过底部弧形连廊有机衔接,在保证建筑体量感的同时,确保巴黎历史中轴线上的景观不受遮挡。</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落矶山脉之畔的大气研究中心,宛如一幅生动的立体派画作,被誉为“沉默的几何”。他受到当地印第安人居所的启发,结合了印第安人对太阳神的崇拜与和谐共生的理念。借鉴这种与自然共生的设计思路,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其简洁而有力的几何形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span>仿佛从山体中精心雕刻而出。</p> <p class="ql-block">1979年到1982年,贝聿铭将北京香山饭店设计成为一座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建筑。以简洁朴素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相融合,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整个建筑宛如视觉和空间徐徐展开的古典中式园林。宾客进入门庭后,即可沿庭院大堂的南北轴线,眺望室外主花园。饭店的走廊和客房的景观经过精心布局,均可以观赏到各个小花园中白墙映衬、品种各异的古树。贝聿铭在借鉴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结构技法,这一设计理念在大堂屋顶的空间桁架结构中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香山饭店设计图稿。</p> <p class="ql-block">1983年起贝聿铭用十年时间为卢浮宫改造项目构思,巧妙地运用了玻璃材料,他认为玻璃金字塔是最理想的造型﹣﹣其结构稳固,且锥形轮廓能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历史建筑的视觉干扰。从而创造出一座别具一格的金字塔,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拥有小巧的表面积,能够灵活地反映巴黎变幻莫测的天空,更为地下设施带来了充足的自然光线。这一设计不仅完美解决了历史环境中的现代介入难题,其结构工程与玻璃制造技术上的突破更对整个建筑与制造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这一创新设计成功解决了古老宫殿向现代化美术馆转型的诸多难题,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曾这样描述这座建筑:“它展望未来,为卢浮宫增添了完美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香港中银大厦位于中国香港中西区中环花园道1号,是贝聿铭先生于1982年设计,1985年动工,1989年建成。该建筑以367.4米的高度成为当时亚洲最高建筑,其独特的三角形几何结构和节节高升的造型灵感来源于竹子,象征坚韧与进取精神。</p> <p class="ql-block">建筑采用三维结构体系,通过多面棱形三角柱身组合,既增强强度又减少钢材用量,成为高空经济型建筑‌创新结构‌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建筑基座的麻石外墙隐喻长城,象征中国。整体设计融合中国传统意象与现代建筑技术,如玻璃幕墙与几何抽象手法,体现了‌中西文化融合‌。</p> <p class="ql-block">‌中银大厦作为香港金标,至今仍是香港最高建筑之一,是香港十大最佳建筑。这座建筑荣获多项国际建筑设计大奖:2002年香港建筑环境评估“优秀”评级奖项、1999年香港建筑师学会香港十大最佳建筑、1992年大理石建筑奖、1991年AIA Reynolds Memorial Award、1989年杰出工程大奖、1989年杰出工程奖状等。</p><p class="ql-block">贝聿铭先生因此项目进一步奠定其“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地位,并于2003年获美国终身设计成就奖。‌‌建成时是全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也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楼。</p> <p class="ql-block">在18世纪古代堡垒遗址上建造新建筑的念头,驱使贝聿铭选定廷根古堡作为卢森堡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新址。其设计方案顺应城堡的箭矢状建筑布局,并沿用古堡主入口,该入口方案开始遭到文保人士的强烈反对。经过多轮调整,包括将入口通道移到建筑群后方等,这个从1989年开始的项目历时17年,最终于2006年竣工。博物馆的玻璃幕墙、通透的中庭空间及玻璃连廊,让古堡景致及下方城市中心的景致尽收眼底,新与旧在此展开跨越时空的建筑对话。</p> <p class="ql-block">展厅陈设的苏州博物馆模型。</p><p class="ql-block">2000年—2006年贝聿铭大师设计建造了苏州博物馆。这是他为国内做的收官项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该馆坐落于历史悠久的旧城区核心地段,毗邻兴建于明代的拙政园,贝聿铭以极其审慎的设计态度,呼应其场地文脉,从周遭环境中提炼造型语言、尺度关系与材质肌理;还巧妙的融合了一座建于清代的王府建筑(忠王府)。最终呈现的建筑群落以素白灰泥墙和深灰花岗岩屋顶构成。其半地下式的布局设计,确保了博物馆的高度始终低于周围的建筑,展现对历史的谦逊姿态。</p> <p class="ql-block">位于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大师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0年—2008年设计建造,是他</span>92岁完成的职业生涯的收官之作。</p> <p class="ql-block">从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穹顶下方往上看的中庭景观,可见其吊灯、四根壁柱和格状天花板往上延伸至圆窗。</p><p class="ql-block">贝聿铭为该博物馆的设计从简洁的外观过渡至华丽的室内装潢,这亦是许多伊斯兰建筑的典型特征。中央楼梯可仰望的中庭穹顶采用不锈钢材质,其几何构造致敬传统穆卡纳斯( muqarnas )-﹣一种构成伊斯兰穹顶与拱门的蜂窝状装饰结构。 F 灯设计则取材于伊斯坦布尔苏莱曼尼耶清真寺的环形灯饰,低垂的悬挂方式赋予空间亲密的尺度感。</p> <p class="ql-block">通过八层叠加的几何立方体,再现阿拉伯建筑穹顶精髓。建筑外立面的乳白色石灰岩在波斯湾阳光下呈现沙漠质感。‌‌</p> <p class="ql-block">通过观展,我看到他对建筑纯粹的热爱和毕生的激情,对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对人性真正的关怀!</p> <p class="ql-block">贝聿铭的生涯,恰好是20世纪世界建筑从东西碰撞走向融合的缩影。<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的设计源于中国文化的根基,融入西方现代主义,加入对哲学的剖析。是一生带着传播中式建筑美学历史使命的伟大设计师,设计理念总渗透着曾经园林意境美学的点点滴滴。把中西方之美融合成极致大气建筑美,流传于世界各地。再次被这位大师所折服!他有着</span>胸怀天下、博采众长、谦虚创新、奋斗终身的伟大情怀!</p> <p class="ql-block">贝式建筑有着强烈的个性!他从来不随波逐流,作品看不到任何年代风格感,永远历久弥新!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件艺术品,他的设计风格如同他的人生哲学:“让光线来设计空间”。其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建筑范畴,成为了艺术与文化的交融结晶,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他用一生的时间,将现代主义建筑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用钢筋混凝土打造出无数梦幻般的建筑奇观。</p> <p class="ql-block">建筑的表达与文字表达一样,都有表达者的个体特征。无论是显性亦或隐性呈现,只是你是否能读懂而已!其实,建筑是态度、是表达、是记录、是思考、是艺术,更是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外特别设置了沉浸式体验——建造站,孩子们乘着观展的热情,在这里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奇思妙想,搭建自己理解的模型。也许若干年后他们中间或许也会有建筑设计师出现呢!</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可以清晰的看到南浦大桥。</p> <p class="ql-block">展厅顶楼保留了原发电厂的部分装置,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也让人们记住这里的过往烟云。</p> <p class="ql-block">五一节里有意义的参观,成为让我们沉浸在艺术氛围中的美好时光,也将是我们记忆中熠熠生辉的片段。</p> <p class="ql-block">有些资料性文字来自展览和查阅百度。</p><p class="ql-block">完稿于2025.8.5</p>